朱仙镇写作文用什么词语形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30
1. 十年后回家乡回家乡朱仙镇五百字作文
一转眼,十年过去了,我的家乡变化可大了!瞧:我的家乡就像一个大森林,街道上干干净净,没有一点灰尘。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香味。啊!我们生活在一个绿色的世界里。

除了环境美,现代的科技也先进,各种机器人会处理各种垃圾、污水、废气、变废为宝,甚至会有解决人类的缺水问题,制成对人类有用的生活用品,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

十年前我的家乡虽然虽然马路宽阔、平坦、高楼林立、但绿化实在很差,到处都是白色垃圾,以及造成的温室效应。现在各个生产厂家都跟着我们的嗜好,大量生产汽水,汽水的“外衣”就是罐子,马路、公园甚至连学校都成了它们的家。然而,罐子里所含的原料,其中的主要原料就是铝,它对人体却是弊大于利。

你看,如今我们在这么好的环境里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啊!是多么的值得珍惜和保护啊!所以,我们要把保护环境进行到底,让家乡永远保持着那自然美!

2. 《朱仙镇》的颈联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颈联虚实结合写出凄凉的景象,把笔收回,写眼前的岳庙,所写的时间则已从篇首的白天转到了夜晚,写见、闻两面,上半句实写,由双鹭来宿,见出香火冷落,古庙凄凉。下半句用虚笔,世上本无龙,又何来“龙吟”呢?诗人有感于岳飞含冤屈死,故以自己的独特感受化情为景,设想在风雨天里,不甘于功败垂成的冤魂,有时会发出龙吟。诗人将情作景,无中生有,化虚为实,完成了诗境的创造,赋予了诗作深沉的内涵,丰富的意蕴。

【原文】

李梦阳《朱仙镇》:

“水庙沙飞白日阴,古墩残树浊河深。

金牌痛哭班师地,铁马驱驰报主心。

入夜松杉双鹭宿,有时风雨一龙吟。

经行墨客还词赋,南北凄凉自古今

【作品赏析】

首联写眼前所见实景,“水庙”指岳庙,因庙旁有河,故以“水庙”称之。诗人在一个晴日去瞻仰岳庙,谁知忽然间阴云四合,风沙飞扬。庙前的景色也是一派荒凉,令人感伤:“古墩——残树——浊河深。”

颔联即是触景生情引出的对历史的追忆。史书记载,秦桧为召回岳飞,于一日内连下十二道金字牌,岳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日:“十年之力,废于一旦!”班师之日,当地父老倾城出动,夹道相送,有的还拦住马头,痛哭流涕。上句即是这一段史事的概括。下旬说岳飞的功勋及其思想基础,既是从正面表彰岳飞,也是从对面强化了“金牌痛哭班师地”一句中所蕴含的悲剧性。

在颔联宕开笔墨说历史之后,颈联重又把笔收回,写眼前的岳庙,所写的时间则已从篇首的白天转到了夜晚。想来诗人在岳庙前浮想联翩,感慨莫名,已徒倚久之了。“入夜松杉双鹭宿”与“有时风雨一龙吟”,写见、闻两面,上句实写,由双鹭来宿,见出香火冷落,古庙凄凉。下句用虚笔,世上本无龙,又何来“龙吟”呢?诗人有感于岳飞含冤屈死,故不妨以自己的独特感受化情为景,设想在风雨天里,不甘于功败垂成的冤魂,有时会发出龙吟。这一句是神来之笔,诗人将情作景,无中生有,化虚为实,完成了诗境的创造,赋予了诗作深沉的内涵,丰富的意蕴。

尾联说古道今,抒情写怀。前一句映衬,重点落在结句上。意思是:尽管过往文人还在写诗作文凭吊岳飞的英灵,但并不能改变南坟(岳坟在杭州)、北庙被世人冷落的凄凉景象。传达出内心深处对于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久已被世人冷落以至遗忘这一事实的大悲恸与大感慨。钟惺称赞此诗不减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想来正是有见于在这两首诗中深蕴着的是同样的精忠之气与抑塞难平的悲愤之情吧?

【作者简介】

李梦阳(公元1473年-公元1530年),字献吉,号空同,汉族,祖籍河南扶沟,1473年出生于庆阳府安化县(今甘肃省庆城县),后又还归故里,故《登科录》直书李梦阳为河南扶沟人。他善工书法,得颜真卿笔法,精于古文词。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自书诗》师法颜真卿,结体方整严谨,不拘泥规矩法度,学卷气浓厚。李梦阳所倡导的文坛“复古”运动盛行了一个世纪,后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的“公安派”所替代。
3. 朱仙镇木版年画(文章)
朱仙镇木版年画 开放分类: 河南、年画、开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

主要分布在开封、朱仙镇及其周边地区,另外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等地年画都受其影响。它用色讲究、色彩浑厚鲜艳、久不褪色、对比强烈、古拙粗犷、饱满紧凑、概括性强等特征。

以传统技法构图,画面有主有次,对象明显,情景人物安排巧妙,表现出匀实对称的美感。 朱仙镇在河南省开封市城南10公里,虽然是个小镇,在古代却名列中国四大古镇之一。

特别是北宋末年岳飞曾率军在这里大破兀术的金兵,朱仙镇更为国人所知。为纪念岳家军的功绩,在朱仙镇建有一座规模不小的岳王庙,而今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就设在这座古庙之中。

北宋年间,每逢过年过节,特别是过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已成为一种风尚。以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镇邪除妖。

后来北宋没落、灭亡,开卦几经战乱,木版年画便衰落下来。到了明代,开封年画虽然又获复兴,但已逐渐转移到朱仙镇。

明朝末年洪水泛滥,开封被淹没,百业俱废,朱仙镇便成了木版年画的中心。明、清时期,朱仙镇就有300多家木版年画作坊,其作品畅销各地,于是开封地区的年画被统称为“朱仙镇木版年画”,影响深远。

朱仙镇木版年画有五大特点:一是线条粗犷,粗细相间;二是形象夸张,头大身小;三是构图饱满,左右对称;四是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五是门神神码多,严肃端庄。朱仙镇木版年画中最多就是门神,门神中以秦琼、尉迟敬德两位武将为主。

那些大大小小的门神画中,两位武将或衣着不同,或形态各异:步下鞭、马上鞭、回头马鞭、抱鞭、竖刀、披袍等,不下20种样式。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文武门神。

文门神有五子、九莲灯、福禄寿等;武门神常是戏曲中的忠臣义士和各类英雄好汉。不同人的房门常贴不同内容的门神:已婚子女辈房门贴天仙送子、连生贵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门贴加官进禄、步步莲生;老年人房门贴松鹤延年和寿星之类;少年儿童居室房门贴五子夺魁、刘海戏金蟾等。

我国中原地区的一种民间木刻画。因产于河南朱仙镇而得名。

《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时期,汴京一带木版年画已相当繁盛,每逢岁节,市井皆印卖灶马、门神等。明代中期到清初,朱仙镇有木版年画作坊三百多家,生产门神、红纸等。

风格粗犷浑厚、构图饱满、色彩鲜丽、造型夸张。品种有武门神、文门神、神像图、戏出和挂笺等。

武门神又分将军、武财神、勇士型等;文门神又分祈福、童子和辟邪型等。印制手法主要是雕版水色套印,一般为六版一套,有的多至九版。

色彩以暖色为主。多数人物脸部采用白脸、红眼皮,这是它特有的装饰手法。

在印刷时采用透明水色,套版印刷后,色彩中微显木纹,突出了木版年画的艺术特点。现在朱仙镇已成立了木版年画社。

“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这是一首流传久远的民谣。而“门神”就是年画! 当一颗心随“门神”骑着红马从遥远的地方踏歌而来,我感动!感动她的源远流长、风雨兼程。

我骄傲!骄傲她的出生地就在咱们开封。 说起木版门神的起源,先听老辈人讲一个古老的传说…… 当年,秦王李世民率兵攻占了开封。

当地父老向他诉苦:连年的打仗城中夜里闹鬼,百姓的日子没法过了。当晚李世民也连连被噩梦惊醒,不能入睡。

大将秦琼、尉迟敬德得知后,一个手持双锏,一个紧握金鞭,威风凛凛分站在门旁,夜来无事。李世民灵机一动,令谋士画了秦琼、敬德像贴在两扇城门之上,以保百姓平安。

朱仙镇一位巧木匠来到开封,看到城门上将军的画像,回去后把两人的像刻在梨木版上印成门神。木匠的门神画供不应求,后来门神发展成供喜庆节日张贴的年画。

从此,朱仙镇年画一举成名。 传说归传说,史载:中国木版年画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的开封。

《东京梦华录》记载:京城开封“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门神在宋代称为“纸马”、“纸画儿”。翻开历史长卷《清明上河图》会看到“王家纸马店”门前门神画“皆于当街,用纸衮叠成楼阁之状”清晰可辨。

北宋门神画在中国绘画史上首开了木版年画的先河。 明清时期的朱仙镇木版年画达到盛时。

《岳飞与朱仙镇》 一书载:“红纸门神系旧习过新年之消用物,为镇中最著名特产。往昔盛时,业此者三百余家……”想当年朱仙镇300余家门神店星罗棋布,年画产量高峰年可达400万张。

每年入冬,各地“打门神”的客商云集。“门神门神骑红马” ,朱仙镇木版年画乘运粮河之船,装太平车之载走遍全省,走向山东、江苏、湖北、福建、甘肃、宁夏…… 走进百姓的万家灯火。

清中叶以后,黄河在中原一带多次泛滥,朱仙镇受灾严重。至20世纪初,镇内年画商号仅存70余家。

民国初年,朱仙镇经济萧条,商业锐减,年画作坊只剩下40余家。 抗战前夕,年画行业为了生存,多迁往开封城中的书店街、大南门里、西大街、东大街、土街一带。

1938年,日军侵占了开封,使古城百业凋敝,年画商号相继倒闭或转行。到解放前夕,年画作坊在开封。
4. 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婺源,写一段解说词
1. 婺源导游词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到江西来旅游!江西是个好地方,这里山青水秀、人美茶香。

我们今天将去看看“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婺源。婺源,位于江西东北部。

在唐代开元28年设县(即公元740年)是一个有着壹仟贰佰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县级行政区。因其“地当婺水之源”而得名。

婺源与安徽、浙江相邻,这里文风鼎盛,古迹遍布,尤其是明清古建筑群更为经典,这里田园、小溪、古木、翠竹环绕村落,飞瀑、驿道、路亭、拱桥散布乡野…,自然风光如诗如画。有着丰富的人文和自然风光。

全婺源县方园贰仟玖佰肆拾柒平方公里,现下辖十一个镇和十五个乡。素有“八分半山-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说。

这里是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的区域。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6.7度,年平均降水量在1821毫米以上。

婺源是现代中国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县及生态农业先进县之一。拥有“全国绿化百佳县”和“全国民俗文化村”的桂冠。

这里是中国的茶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婺源县在唐朝到五代时期隶属江南道歙州、宋代属徽州新安郡,元朝属徽州路,明清时期属徽州府…,这里是徽商的发源地之一,当年商人们在外挣钱,回家投资兴学,冲破了封建政治制度的斥商情结,走出了一条“以商养儒”、“以儒扬商”、“儒商互补”的生财之路。当年的婺源,行商的人多,读书的人多,做官的人也多。

在“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的训示下,使婺源“-室之内,必有俊才”。在训示的影响下,婺源之人读书成风,并且久盛不衰。

从读书好的氛围中走出了宋代文学家朱弁、南宋教育家理学家朱熹,走出了纂刻家何震、走出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现代大学者胡适,现代教育家江谦、现代著名医学家程门雪。

据史书上的记载:自宋代至清未,全婺源县考取进士的有550人,出任各级官吏的人多达2665人,出现过“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胜况…。

自古“无徽不成商”,然而在徽商之中的劲旅却是在婺源,当年在徽商里有“无婺不成徽”之说,来自婺源的商人是徽商中的木商、茶商盟主。这足以说明当年婺源商人的地位。

这也使得今日的婺源,明清建筑遍布全县。官宦府第、家族祠堂、商人住宅、乡民故居,应有尽有。

这些建筑,有前堂后堂先后序列者,有数十栋连片者,街巷均由青石板铺成。石建筑以沱川、思口、江湾、流头、浙源、龙山、许村和清华等乡镇的某些村庄更为集中,此外尚有廊桥、路亭、门楼、店面、戏台等。

婺源是我国古建筑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青林古木之间处处掩映着飞檐翘角的民居,这里是“最后的香格里拉”。婺源物产丰富,当地的绿茶“婺绿”,是明清时期的贡品;独特的荷包红鲤鱼是钓鱼台国宴上的珍品;龙尾砚是中国传统的四大名砚之一;被誉为“江南梨王”的是江湾雪梨。

婺源文化与生态旅游区现已开放了“一区四线”20个旅游景区,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京剧老祖宗”徽剧的韵味、粗犷原始的“舞蹈活化石”傩舞、这有清纯迷人的山村姑娘的茶艺表演…。清代商贾住宅群中的精品---延村朋友们:延村 位于县城北偏西18公里处。

是婺源现存的清代商贾住宅群中的精品,一座幽雅的清代庄园。延村最早建村可上推到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年---1085年),村里最早的居民是查、吴、程、吕四姓人。

至明朝洪武年间,金姓从婺源的沱川迁入,后来金姓人丁渐渐增长,现在已占全村人总数的80%。延村旧称“延川”,是因为村子面临着川流不息的清溪水,村里人期望着后世子孙能绵延百世,而得此名。

随着岁月的更替,“延川”这个古老的名字被人们简称为“延村”了。延村之中现在保存着商贾们建造于清乾隆、嘉庆年间的古民居56幢,占地面积多达25000多平方米。

延村古民居多是天井式民居。所谓“天井”,其实也是露天的院落,只是面积较小。

这里炎热多雨而潮湿,多山地丘陵,人稠地窄,这里的民居布局多重视防晒通风,也很注意防火,布局紧凑,密集而多楼房。民居的基本单元都是以横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射入较少;狭高的天井也起着拔风的作用;正房即堂屋朝向天井,完全开敞,可以看见天日;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在风水学说中称之为“四水归堂”,有财不外流的寓意。

外围常耸起封火山墙,因其形状好象马头又称马头墙,他利于防止火势蔓延。马头墙是也南方民居中的一大造型特色。

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脊檐长短随着房屋的进深而变化,多檐变化的马头墙在江南民居中广泛地被采用,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通常三价、四价更长见。

封火山墙的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延村民居的特点是 四合院、浅天井、二层屋、有门楼、白壁外墙、马头墙、屋内多装饰。

形成了建筑形体基本统一的格调,延村的古宅多是一层至三层是穿斗式木构架,屋四周由风火山墙围起,使风火墙高出屋顶。大门是石库门坊,水磨青砖门面。

平面布置常为三开间,内分前厅、后堂、厨房,前后均有浅天井。方柱石、格扇门窗、青石板铺地,最令人称奇的是那“三雕”(木雕、砖雕、石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