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为什么没有成为像长三角、珠三角那样的发达城市群?

如题所述

个人以为,这本质上是因为:北官南商!

长三角,珠三角都是因为商贸尤其是对外贸易繁盛起来的,京津冀,尤其是京,是因为政治原因繁盛起来的,发展动力模式本质不同。 注意这里不是完全否定京的优势,也不是说北方人不会做生意,主要是指北京如何获得获得超级城市地位这个问题。

当然,这个趋势其实不是今天才有的,不用看太远,大概清朝就已经明显地显示出这个趋势了,更远的话,可能要数到衣冠南渡的之后。中英战前,十三行就在广州。义和团进京的时候,苏淞道在跟洋人跳舞西太后下令进攻东交民巷的时候,整个南方(包括部分北方)在东南互保太宗乾光烛照,行国运中兴之举,开国门,行改革,迎外资,亦是以东南为开风气之先!也就是说,在相当不短的一个历史时期,两个三角洲所在的南方的商贸发达,经济活跃,贸易密切,开放交通,已经是远超过京津冀所在的北方了。

另外也要考虑地理的问题。比如两个三角都是冲积平原,上海,广州,深圳跟周边城市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气候宜人。还有就是产业配套,这两个三角洲大城市附近的城市也有对应的产业,不愁没饭吃,还能跟着大哥一起混。

相比之下,京,如果不是首都,可能自己发展的都大大的不如今天,更遑论带着周边小弟混。可能这个问题比较得罪人,但是可以这么考虑下:北京除了首都地位之外,还有什么特别牛逼的优势?比如地理位置,气候,物产,工业,人才等等,能够用来支撑今天其在中国超级城市地位的。他的服务业,金融,教育,娱乐业,有多少是首都之外的因素带来的?也就是如果不是首都,这些产业肯定还会有,但是否还有这么大数量的资金,人才涌入?还有部分答主也说了,这些产业是否具备明显向外辐射的特性,能够带动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

当然这里不是说京没了首都地位就玩完,而是说没了这个便利,可能达不到现在的这个体量和级别。再说你要彻底剥离政治因素影响也不现实。

以下是抖机灵的回答:

长三角:我们准备卖条船给洋人 上海:我来提供钢材 常州:我来提供阀门 苏州:我来提供缆绳 南京:我来提供动力杭州:我来提供电子设备 然后大家快乐的一起赚钱

珠三角:我们准备卖部手机去非洲 深圳:我来提供元件 东莞:我来提供厂房 广州:我来提供人才 大家一起快乐的赚钱

京津冀:我们准备做个App赚钱 北京:我来提供人才 北京:我来提供场地 北京:我来提供资金 北京:你们周边把环境搞搞好啊

因为这个城市群内部没有抱成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25

最近在读《寻路中国》和《城市的胜利》两本书,借书中和一些自己查来的信息来回答这个问题。

2013 年北京出口总额 632 亿美元, 天津市 490.2亿美元。上海出口总额 2042.44 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943.8亿美元。深圳市 2013 年上半年出口总额就达到了 3013 亿美元,1-2 月份加工贸易出口总额 218.7亿美元。可以看出仅加工贸易出口,上海单加工贸易就超过北京的出口总额,深圳估计下全年则会轻松超越北京和天津出口量的总和。

加工贸易指进口原材料、包装、零件等,进行组装加工后在出口的贸易活动。加工方提供的是人力和技术。加工贸易背后的中国制造业是一个非常需要人力的活动。所以上海和深圳市,和其他东南沿海的开放口岸城市都是大量需要廉价劳动力的地方,很容易造成劳动力的聚集。

制造业需要廉价劳动力和城市群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呢?

中国制造业保持竞争力的秘诀,就是保持劳动力的廉价。因此当一个城市的整体经济发达了之后,商家会马上考虑工厂的外迁。出于物流成本的考虑,企业家会优先选择离开放口岸近的城市。《寻路中国》的作者在江浙沪就观察到了这样的案例。温州的制造业成本上升,竞争激烈后,企业家们选择沿着金丽温高速把工厂开到丽水市。最近 10 - 15 年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黄金期,用这样方式繁荣了大量的城市,而这些城市则分布在开放口岸聚集的地方——长三角和珠三角。

反观京津,北京的主要产业是服务业,占 GDP 的 71.35 %,天津的龙头产业是高附加值的制造业。都表现出非常强的聚集效应,注定会吸空周边的人才和机会。《寻路中国》中观察到这一现象,和长三角附近村村变成加工厂不同的是,京津地区的农村直到郊区旅游发展起来之前一直处于衰败的状态,村民更倾向于空置家里的宅基地在市区或者是郊县的城区定居。

那么,京津冀到底有没有可能发展成为长三角、珠三角那样的发达的城市群呢?个人的答案是悲观的。中国制造业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产能也已经过剩,京津没有能力靠低端制造业重复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辉煌。而京津发达的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却缺乏外迁的动力和经济性。如果河北只能接收到淘汰出来的落后产能,也会马上面临劳动力成本上涨和产能过剩的问题,很难带来当地的经济繁荣。

第2个回答  2017-12-25

新一酱查了一些关于区域性大城市发展形态的资料,按照严肃但通俗的语言来表述:一般来讲,当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以一个或几个区域性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落,城市之间形成了紧密的空间联系和经济联系,并且具备一定的同城化和一体化形态时,就可以认定有城市群的形成。(请注意关键词,空间联系)

新一酱用高德地图API获取了全国338个地级市互相之间的高速路行车时间和距离,并且找出了距离每个城市最近的“大城市”,从而画出了“三小时公路圈”。这里新一酱使用的计算方法是,从某一城市出发,最先到达的第一个“大城市”即算作辐射到此城市的区域中心城市。对于“大城市”的衡量,我们采用了今年4月新一线城市研究所推出的《2016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里代表城市商业魅力综合得分的“新一线城市指数”

例如,在有一线城市的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带,区域内最大的城市就是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它们的新一线指数线指数均达到或接近100分;那么在这些区域内,只有分数达到80分以上的城市才能被算作次一级的区域中心,这其中主要包括了15个新一线城市和几个排名较靠前的二线城市;而对其他地区来说,区域中心城市即为区域内新一线城市指数最大的城市。

然后(重点来了!敲黑板!),新一酱将公路圈的画圈结果叠加到了城市群上,这就可以看出官方定义的城市群内部是否有足够紧密的联系了。从结果来看,“三小时公路圈”的区域中心与城市群的区域中心城市基本一致,但是在所辐射到的具体城市以及城市之间的内部联系形态上,二者还有很明显的脱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