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关系不好的家庭,该如何养育人格健全的孩子?

如题所述


如果夫妻关系不好,夫妻之间冲突矛盾不断或者很疏离,尤其是父母两个人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彼此相互攻击的话,对孩子的心理 健康 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首先,孩子看到父母之间吵架,会对他的安全感造成很大的破坏;

其次,父母的不良情绪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侵扰,使得孩子几乎难以承受,孩子会感到非常的自卑。

那咱们群里姐妹最担心最希望的就是,自己和孩子爸爸之间的那些不愉快能够不影响到孩子的心理 健康 。

那如何去判断和教养孩子,可以让孩子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呢?

首先呢,跟大家讲一下 人格 这个概念。

在心理学界,不同的流派会有不同的流派理论。比如大五人格、大六人格、九型人格等。

但是在学术界里,大家公认的是五大人格,它具体是指: 内外向;情绪稳定性;安全感;自信;自尊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心理学指标

01 内外向

内外向,它是生理的,和性别一样,是先天的,不可更改的。

当受精卵形成的那一瞬间就已经决定了这个小孩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

没有学过心理学的人,不懂得如何甄别内外向。

往往我们认为那些爱交朋友,有很多朋友的人就是外向。

那些很封闭的,不喜欢交朋友,没什么社交的就是内向。

不是的,

内向和外向不是这么甄别的。

内向和外向,它区别于我们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方式和速度会有不同。

外向的人,反应快,动作快,说话干脆利落,这是外向。

他传递信息非常快,看到了就能想到,想到了就能做到,信息在神经系统之间传递得非常快。就好比他在传递信息时乘坐的是高铁。

而内向的人,他传递信息慢一些。他的大脑加工完信息,再通过神经系统传到神经末梢,最后支配他的肌肉去完成动作的这个过程,就好比乘坐的是绿皮慢车。

但是,内外向,它在大脑的智力水平和思维以及在大脑加工信息这部分上,是没有区别的。

唯一的区别就是传输信息的速度。

内向的人,因为他慢,那么通常在遇到压力的时候,他的策略就是向内的,是逃避退缩,因为他表达不出来。

所以当他一着急,他就什么都说不出来了,那么面对困难压力,他就是回避退缩。

然后向内攻击,跟自己生闷气,自己跟自己对话,他不去跟别人交流和沟通。

外向的人,在遇到攻击,遇到压力的时候,它是向外攻击的。

因为他嘴皮子利落,他想到了就能说出来,说话干脆利落。

一个人,如果后天内外向发生了变化,就是我们说的性情大变一般,它是意味着伴随精神病的发病,比如抑郁症。

懂得了甄别内外向之后,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就不会盲目地去期待或强迫一个外向的孩子安静会儿,少点闹腾,也不会想要一个内向的孩子像外向的孩子那样善于社交,也不会在孩子做不到的时候,表现得异常焦虑,或者指责批评。

其实孩子做不到,是因为他的神经系统影响了他,并不是这孩子不好,不听话。

举个例子, 我有亲戚,小孩上小学二年级,几乎天天被找家长,因为孩子话太多了。

老师上课的时候,总爱接老师的话,一节课下来,老师讲一半,他得讲另一半。老师打也打了,罚也罚了,都没什么效果,只得天天请家长。

可我这亲戚也被这孩子闹得特别烦,她跟我说,这孩子从小就话多,觉得是个话痨。除了睡着了,只要醒着,他的小嘴就闭不上。

我每天下班回来,又忙又累,只想静静,只想安静地准备个晚饭,做点家务。可我这孩子啊,从进门就开始叨叨叨。

别说老师烦他,我也烦他,我也实在是受不了了。

这孩子呢,我见过,说话干脆利落,嘴皮子特溜,确实是挺活泼外向的。

然后呢,我就让亲戚去问这孩子,当他接上老师话的时候,他有什么感受?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这里要特别提醒一点,当我们想帮助孩子,想改变孩子的时候,不要以我们大人的主观意愿去猜,去推断。

我们说了不算,孩子自己说了才算,所以我们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愿望以及孩子的想法。

那这孩子就回答说,【我觉得我特别聪明,老师问的问题我都知道,老师要说的话我全都知道,这样的话会显得我很聪明。】

那就说明这孩子是渴望被关注,渴望被认可,希望能得到表扬,对不对?

如果是这样的话,说明孩子在他6岁之前,主要是3~6岁,在生理阶段,他没有得到他应该得到的来自于爸爸妈妈对他的认可和表扬。

所以,他的这部分心理缺失,在他上了学之后,跑到课堂上去补,他在爸爸妈妈这里没有得到的,跑到老师那儿要去了。

还有,如果他在老师这儿也没得到的话,将来长大了他会向他身边的人要,他会向他的爱人要。

那现在的话,该怎么办呢?

就是多鼓励孩子,多赞美孩子,然后多关注孩子。

但是,道理都知道,真正要落实到具体去做的话,真难为妈妈。

这孩子的爸爸经常出差,妈妈也经常加班。回到家里妈妈还得洗衣服,做饭,好多家务活,妈妈哪来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个忠实的听众,然后再做一个大的舞台灯光去照亮他的儿子,去陪伴儿子,对吧。

妈妈是真没那么多时间,也没那么多精力。

但问题还要解决,妈妈的时间和精力不够,怎么办?

思姐给的建议是,在网络平台,选一个适合孩子的,给他开个号,让他去讲书。

家里那么多书,孩子又那么爱表达,他有那么强烈地倾诉的欲望,就让孩子把这些书都读一遍。

一本书读完之后再把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他收获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他有什么奇思妙想,有什么创造力,反正他想到什么就让他说,给它录下来给传上去。

并且告诉他说,你读了那么多书,又那么聪明,你不能自己留着用,这样浪费了,你要去帮助全中国的小朋友,那些小朋友在听你读书,听你分享的时候,他们也可以拓展知识,也可以开发思维。

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这种倾诉的欲望有了一个释放的平台,然后再动员身边的朋友去给他点个赞,发个小红包鼓励他,孩子的自信心和被关注的需要也得到了满足。

我这亲戚去试了试,半年后,跟我说,孩子再也没在课堂上接话了。

因为,他希望被认可的需求已经通过其他途径得到了满足,并且妈妈也理解了他,所以他用不着再去通过接话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

其实我们的孩子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好。

孩子内心的愿望其实很简单,很美好。

当妈妈能善解到孩子了,当妈妈觉察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妈妈对孩子的忽视造成了孩子的心理缺失之后,妈妈也有力量去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了,妈妈也不会简单粗暴的去拒绝孩子了。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想真正地带好孩子,就必须真的得懂孩子,我们懂孩子了,就能做成一个好妈妈。

那在这个案例里,我们也看到了, 当一个外向的孩子,内心焦虑的时候,他的表现就是话多。 要不停地说,要通过表达来缓解他内心的焦虑。

而内向的孩子,当他内心焦虑的时候,他用的策略是沉默,你越让他说,他越说不出来。

你看,在同样的情境之下,内外向的行为策略是截然相反的。

02 情绪稳定性

什么叫情绪稳定性?

有的人情绪特别不稳定,一点就着或者特别敏感,刚才还挺高兴的,然后谁说了句什么话刺激到他了,就生气了或者伤心了,或者就不理人了,这都叫做情绪不稳定。

情绪稳定的人,简单轻松快乐,对别人都是善解的。

他不会轻易的就认为谁要伤害他,不会轻易的去解读别人,绝大部分,百分之八九十的时候他都是轻松和快乐的,这就叫做情绪稳定。

情绪越不稳定的人在心理学上略称作为神经质指标高,就这种人都特别的神经质,情绪不稳定。

它是后天的,心理的。

通常一个人的情绪稳定不稳定,跟什么有关呢?

跟他的抚养人有关,抚养人的情绪稳定,他们的孩子就情绪稳定,抚养人的情绪不稳定,他们的孩子就情绪不稳定。

一个情绪稳定的人,人格是健全的。

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他的人格是有缺陷的,就通过这情绪稳定性,用我们的肉眼去观察,就可以大致地来推断这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全。

03 安全感

一个人的安全感形成的关键期是0~3岁,尤其是0~1岁喂养阶段,0~1岁的喂养阶段,他的抚养人如何对待他的方式和方法,会让这个孩子形成一生的对人的态度。

比如0~1岁喂养阶段,

如果抚养人非常好的及时的能够满足他,孩子饿了就有奶吃,尿了马上就能给换,而且抚养人对他是温暖的、笑的,轻声细语的,抚养人的情绪是稳定的,抚养人之间是和平的不争吵的,孩子就形成了一个安全型的人格,他这一辈子都会有一种很舒服的状态,跟自己,跟他人相处都是很舒服。

如果说抚养人是焦虑的,抚养人之间吵架的,然后抚养人对待孩子,也是会有一种脸色,会有攻击性,

比如小孩尿了,抚养人就不高兴了,然后骂孩子两句,那抚养人的这些行为都会导致孩子很焦虑,然后这一辈子孩子就特别的焦虑。

还有一些孩子,父母特别的忙,但是呢又没有足够的人手可以帮助他们。然后在孩子饿的时候,尿的时候,不能很及时的满足。

那孩子在醒了饿了尿了难受的时候,他就开始哭,可是他的哭声没有人响应他,然后哭累了,他就想他们都抛弃我了,没有人管我。算了,别哭了,哭也没有用,那继续睡觉吧。

大家不要以为小婴儿小,但其实婴儿什么都懂,他在胎儿期就有心理了,何况他是婴儿。

只是他的这些心理活动还不能用语言把它提炼出来,但是他变成了感受,凝结在他的意识里面。

所以这种被忽视大的孩子成年后,用不着成年,他上幼儿园的时候就体现出来了,他很孤独,他不跟外界交往,你玩你的我玩我的,他就把自己边缘化,和他人疏离。

他也不知道该怎么跟别人互动,他也不相信别人是爱他的,他不相信他的期待别人能够满足他,所以这样的人就成为一种疏离型的人格。

所以说我们要想培养一个安全型的孩子,培养出一个安全感高的孩子,我们就要在孩子出生后的0~1岁,在这个关键期,在他喂养的阶段里,我们就要积极的关注,积极的照顾好这个孩子。

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我们要及时的响应。

然后一到三岁这个阶段,孩子满地走了,也会说话了,也懂得搞破坏了。他知道给大人添麻烦了,这个时候我们家长对他是不是接纳了。

比如说有的小孩一岁了,他看家长老拿手机摁,他觉得好玩。小孩的模仿能力特别强,然后他就要拿手机就要摁。

有的做得好的家长,他知道孩子这时候是在观察,是在学习,是他的智力和大脑快速发展的一个关键期,所以家长这个时候就支持他,任由他 探索 ,让他 探索 ,只要没有危险都行。

比如说手机,孩子感兴趣是吧,那把手机调成飞行模式,就把手机给他玩,

一般小孩玩个两三天他就不玩了,他把这个东西研究明白了,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他就不感兴趣了,然后他就开始转移注意力,开始被下一个东西好奇了。

反正他对什么好奇,你就陪伴他,让他去充分的好奇,等他了解了熟悉了,学习结束了,他就不要了。

家长支持他,配合他,去 探索 去学习,这就是个好家长。

那么孩子在1~3岁这个阶段里,他完成了 探索 ,完成了学习,他的大脑发育也会非常的聪明。

然后他也会觉得我是被爱的,我的抚养人爱我。

但是说实话,就思姐所见的,这种中国好家长不多。

大部分家长都是阻止孩子学习,阻止孩子 探索 的,然后对孩子是不耐烦的。

比如说孩子好奇,摸到手机,家长会一把从孩子手里抢过来,然后要么凶两句,你这么不老实,什么都摸,什么都不懂,这手机不是你玩的。

要么是把手机从孩子手里抢过来后,举得高高的,让孩子够不着,或者是放到原位之后把孩子抱走。

那孩子感觉到的就是 我是不受欢迎的,他们不爱我。

孩子如果总是体验到了这种挫败感,那么他就会有一种不被爱,不被接纳,不被支持的感觉。

他的心理能量就丧失了,损失了很多,他的安全感也会被破坏。

那讲到这儿, 大家不妨回顾一下,你的孩子在关键期 你们是如何对待他的?

然后以你今天观察到的父母的行为,你能大概地推测到,在你0~3岁的时候,你是被如何对待的?

04 自信

自信心形成的关键期是3~6岁。

3~6岁恰恰是一个孩子在幼儿园的阶段,那一个孩子自信心是怎么形成的呢?

自信就是一个人是不是认可他自己,他认可他自己,相信他自己,认为自己很棒,他能完成,他就是高自信。

如果他不认可自己,也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哪都不好,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这是低自信。

对于一个3~6岁的小孩子来讲,他哪知道他行不行,优秀不优秀,能不能做得好,对吧。

所以 3~6岁的孩子,他知道他自己什么样,靠的是他的抚养人如何评价他的。

如果抚养人总是赞美他的,总是夸他的,哪怕他这件事儿没做好,但是抚养人都能够懂得赞美他。

比如说,孩子想帮妈妈拿个小板凳,可是他太小了,板凳太沉了,孩子没拿动,或者是走到半道上摔倒了,把自己给绊倒了,摔疼了,他哭了。

如果抚养人说,“你怎么这么没用,这么小的凳子都拿不了。或者说,你拿不了就别拿啊。“

如果抚养人这么说的话,孩子就会想,我好没用,我什么都干不好,我很糟糕。然后,这孩子就自卑了。

如果抚养人说,宝宝,没关系,你看我宝宝多棒啊,小小的年龄就懂得帮妈妈做事情,懂得照顾妈妈,那么沉的板凳,我宝宝都能抱起来,还能走三步远,你看我宝宝多棒。

如果妈妈是这样去评价宝宝的行为的话,那宝宝就自信了。

宝宝就知道,看我多棒,我这么小,板凳那么沉,我抱不动很正常,我抱不动的情况下,我都能把板凳抱起来,还能走三步,你看我多棒。

同样的一个事件之下,抚养人是一个积极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他的孩子就高自信。

抚养人是一个消极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他的孩子就自卑了。

所以你看,同一件事情,抚养人的态度,就决定了一个孩子对自己是否认可。

所以说,我们从原生家庭里无意识的习得了父母对待我们的那些错误的方法,然后无意识的用到了孩子身上,父母用那种错误的消极的表达方式把我们给搞自卑了,然后我们用同样的方式再把我们的孩子也给搞得很自卑。

如果你是这样的,请好好的反思和觉察,如果觉察到了,从现在开始改。

05 自尊

自尊。

自尊是个心理学名词,它的定义是,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别人的尊重。

如果要找个近义词来替代的话,可以用【上进心】【成就动机】来替换它。

高自尊的人都是非常上进的,有很高的成就动机的,并且能够为了他的目标去努力,他具有很强的行动力,并且刻苦,勤奋上进。

低自尊的人就是混日子,高自尊都是很勤奋的。

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说自尊心这个词,自尊心和自尊是两回事。

我们生活中说的自尊心,比如说这个孩子自尊心特别强,不能说他,一说他就哭了。其实就是指要面子。

自尊心越强的人,他越要面子,越说明他自卑,他有很强的羞耻感,他自卑他才觉得我不好,他才觉得自己羞耻,所以自尊心越强,越是个坏事情,

但你也不能没有自尊心了,适度的最合适,不能过强也不能没有。

自尊形成的关键期是6~12岁,也就是小学阶段。

自尊怎么形成的呢?

自尊的形成有几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父母的榜样。

通常高自尊的父母会培养出高自尊的孩子,这是父母的榜样。

第二个方式是,父母对孩子的期待。

父母对孩子高期待,孩子把父母对他的期待又内化成自己对自己的高期待,这个时候孩子就形成了高自尊。

如果父母对孩子是低期待的,比如说女孩不需要那么努力,差不多就行了,将来结婚找个好老公就行。那孩子也就跟着混,形成低自尊。

但是有一种特殊情况,孩子会形成高自尊。

就是伤害后容易产生高自尊。

比如说家里特别的贫穷,因为贫穷受到了别人的歧视和嘲笑。如果这个时候他暗暗下定决心,长大我一定要勤奋努力,挣好多的钱。

当他被讥讽的那一刻,他有了这样的决定的时候,他这一辈子会为他的决定去努力奋斗,而且这种力量是巨大的不可压缩的,我们把它叫做伤害后的高自尊,成年后就会有一些表现。

比如说,他挣多少钱都焦虑,他都不满足,不管多成功,他都焦虑,他都不满足,他不知道他的终点在哪,而且在整个奋斗的过程中,他感受到的是压力,他表现出的是焦虑,他很难从奋斗的过程当中去体验快乐。

所以这种伤害后的高自尊,看上去他这辈子挺勤奋的,但是他过得不快乐。

只有那种 健康 的高自尊,他才过得快乐,他既收获了成功,又收获了幸福。

哪种是 健康 的高自尊呢?

爸爸妈妈是高自尊,爸爸妈妈对孩子是有期待的,同时爸爸妈妈对孩子是鼓励认可的,是积极的,这种情况下建立的自尊才是 健康 的高自尊。

原生家庭充满了矛盾冲突,人生家庭不幸福,这样家庭里出来的孩子会怎么样?

安全感低,不自信,或者是伤害后的高自尊,或者是低自尊,然后情绪不稳定。这些心理学指标都相对来说比较低。

我们说人格健全,什么样的人格健全,就是这些指标都高,反之就是有人格缺陷。

比如说这个人情绪很稳定,安全感很高,很自信,也很高自尊,这样的人就是人格健全的人。

不管我们的孩子过去经历了什么家庭,离异或是父母矛盾,或是从小跟父母分离,频繁变更抚养人等,这些都会对孩子的人格成长造成创伤。

但,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通过自己的成长,进而带动孩子的成长,我们还是可以帮助孩子来修补这些早期造成的人格上的缺陷。

好,以上就是从人格的五个心理学指标来判断和教养孩子的心理是否 健康 ,如果说哪一项的指标偏低,那我们就集中去帮孩子拉高哪一项,这个指标不断的拉高,变好的过程就是成长,最终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