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怎样满足学生专业化培养,确保学生就业能力?

如题所述

一、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探索大学生就业工作规律
2000年以后,高校扩展导致大学生就业人数激增。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2008年,将是大学生就业高峰期,竞争和压力将达到“巅峰”状态。随着形势的变化,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正呈下滑趋势。我们从前探索和使用的就业工作办法,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科学就业的需要,不适应性正在凸显。比如,针对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的问题:我们的解决办法是从“三教”(教材、教学、教师)入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宏观经济走势、中观经济变化、微观经济需求作为着眼点和落脚点,研究所在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着眼整合师资资源,提升专业设置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能力,调整教材,创新教学方法。针对就业信息渠道不畅的问题,我们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建立了沟通学生、用人单位、学校的就业推荐工作系统。利用互连网等现代通讯信息技术,有效快捷地传递就业推荐信息;在全国各地建立就业基地及信息站;在校内外建立稳定的就业推荐机构和专兼职就业推荐队伍,形成就业信息员网络体系。这在当时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目前看,仅仅靠“一招鲜,吃遍天”,已经是治标不治本了。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治本之策,实现大学生科学就业目标呢?我认为,首先要从我们的就业工作观念入手,正确把握住就业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生就业工作,应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提高学生就业率阶段、提高学生就业质量阶段、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阶段。而我们目前所处的阶段,正是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着力点开展就业工作的第三阶段。
在追求高就业率的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大多数从事营销、保险、文秘等工作的学生,不是对口就业,所学专业知识得不到很好的实践提高,岗位稳定期不长,导致了人才浪费,学生满意度低。在提高学生就业质量阶段,我们采取了开辟新市场、巩固老基地,定单培养和学生顶岗实习等办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起薪值和岗位稳定期的问题,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认识到,先前采取的就业工作办法,多是从外因入手,而忽视了内因的作用。在学生就业的内因,即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发挥好内因的作用,才是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顺利实现的动力之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把“点金术”传授给我们的学生,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包括职业道德、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心理承受能力、组织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操作技能、社会交际能力、环境适应性,等等,才能帮助学生把专业知识转化为能力和业绩,获得用人单位的肯定。而且,随着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未来衡量就业工作效果的趋势也必然是:在统计就业率过程中,多元化确定其概念,以市场化视角来认识大学生就业问题,鼓励支持多元化就业。如:非单位就业、非组织就业、隐形就业等等。随着产权多元化、社会生活日趋复杂化,评价大学生就业的指标体系也将不断创新和完善,以改变培养与就业信息不对称的统计方法。只有认识到了这个发展规律,我们才能够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把握和选准着力点。
二、挖掘根源,对症下药,延展大学生就业工作时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8
学校应该从增加就业力课程来改变这一现象
如何提升学生就业力---大学和大学生都应该关注的焦点!
Gardner针对大学如何创造增进学生职场准备度的机会,曾提出下述建议:
●培训课程中强调发展学生的领导、团队工作及沟通技能。
●培训课程应更加投入体验课程(experiential programs),例如:提供学生反思经验的机会,并针对实习/工作本位场域订定严谨的准则和评鉴标准。
●培训课程应该促进学生进入情境脉络(例如:学生设计竞争、小区方案)。
●在加拿大为了增进学生就业力,Dalhousie University于1998年引进「生涯档案」(career portfolio)计划,协助学生了解将本身的学习、知识和技能,应用至个人和生涯发展之可转移性及其价值。
●就业力评鉴宜涵盖学生整体经验。在就业力评鉴(employability audit)时,必须涵盖学生的整体经验,尤其是了解教学方法是否助长就业力特质(employability attributes)的发展,同样重要的是,在评鉴时亦宜避免狭隘的焦点,亦即任何就业力评鉴,均需要涵盖所有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就业力(employability)-助长(fostering)」活动。
反观上述学者的建议和大学在增进学生就业力的有关措施,与我国当前大学强调以教学为主之重点是相互呼应的。
如果大学就如何提升学生的就业力和通过素质训练的方式提升就业力,作为大学生素质能力开发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将大大提高!
就业技能,根据实际运用的情况有很多的分类方式,比较适合大学生的分类是:
A、基本学术能力。 B、高层次思维技巧C、个人素质。
第2个回答  2020-11-08
学校应该从增加就业力课程来改变这一现象

如何提升学生就业力---大学和大学生都应该关注的焦点!
Gardner针对大学如何创造增进学生职场准备度的机会,曾提出下述建议:
●培训课程中强调发展学生的领导、团队工作及沟通技能。
●培训课程应更加投入体验课程(experiential programs),例如:提供学生反思经验的机会,并针对实习/工作本位场域订定严谨的准则和评鉴标准。
●培训课程应该促进学生进入情境脉络(例如:学生设计竞争、小区方案)。
●在加拿大为了增进学生就业力,Dalhousie University于1998年引进「生涯档案」(career portfolio)计划,协助学生了解将本身的学习、知识和技能,应用至个人和生涯发展之可转移性及其价值。
●就业力评鉴宜涵盖学生整体经验。在就业力评鉴(employability audit)时,必须涵盖学生的整体经验,尤其是了解教学方法是否助长就业力特质(employability attributes)的发展,同样重要的是,在评鉴时亦宜避免狭隘的焦点,亦即任何就业力评鉴,均需要涵盖所有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就业力(employability)-助长(fostering)」活动。
反观上述学者的建议和大学在增进学生就业力的有关措施,与我国当前大学强调以教学为主之重点是相互呼应的。
如果大学就如何提升学生的就业力和通过素质训练的方式提升就业力,作为大学生素质能力开发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将大大提高!
就业技能,根据实际运用的情况有很多的分类方式,比较适合大学生的分类是:
A、基本学术能力。 B、高层次思维技巧C、个人素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