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偶尔发现自己现在干的一些事情,以前好象在梦里面梦到过,而且情形基本上相同,这是什么原因?

你遇到过正在从事的工作从前梦里面出现过吗?

既视感(Deja vu),指对于未曾体验的事情,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每个正常人或多或少都有过既视感的体验:在某个时刻,自己所处的环境、自己的言行和他人的言行似曾相识或觉得和经历过的完全一样,甚至可以“预感”到下一时刻某人会说什么话或做出什么动作。然而这种感觉不会维持很久,在产生既视感后过了一会儿或者就在下一瞬间,眼前的景象就会和记忆中大相径庭,之后一切归于正常。据我个人仔细体会,即便多次体验过既视感,每次这种感觉维持的时间也不一样,少则瞬间,多则几秒。
  对既视感有很多种说法,前生的记忆、二次反射、半脑活动超前于另半脑、时空交错……其中不乏科学理论,更有旁门左道。但无论如何,对于这种奇妙的感觉,至今尚未有定论。

一、意识二元论
世界因人意识的存在而存在,人的意识创造了世界。然而,这就有两种可能:一、对于我来说,除了我的意识以外的一切,包括我的身体、你们这些读者以及整个宇宙都是我的意识创造出来的,我的意识如果消失,世界也就随之消失;二,每个人的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的意识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但这些世界重合到一起,成为我们共同的世界。通俗地讲,是一个人做梦还是大家一起在做梦呢?这个问题我没有考虑清楚,但这并不会根本上影响我构想出的意识二元论,所以我们不必拘泥于这个问题。
  为了便于理解,我把人的意识一分为二。(不排斥其他理论的划分方法,其它理论涉及的诸意识可能都归属于我划分的第一种意识)
  1,认知意识。既正在阅读并理解这篇文章的意识,也就是我们用来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意识。换句话说,认知意识是我们能意识到的意识,比如说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在思考——这种意识就是认知意识。
  2,造物意识。既创造世界的意识,这个意识不能为我们所察觉,更不会为我们所左右。
  下面就循序渐进地说明意识创造世界并认识世界的原理:
  我们把当下(现在)的时刻称为时刻A。在时刻A,我们的意识活动正在进行,也许正通过各种感官接收外界信息,也许在思考。我们把时刻A的下一时刻成为时刻B。由于一段时间由无数瞬间组成,一个瞬间的前后就是两个时刻,因此时刻A和时刻B相差一个瞬间。依次类推,把时刻B的下一时刻成为时刻C。时刻A、B、C将作为描述下述原理的时间标志。
  在当下,也就是现在,我们的认知意识达到时刻A,与此同时,造物意识达到时刻B。时刻AB之间瞬间的世界是在上一个瞬间,由造物意识创造出来的。认知意识从时刻A达到时刻B的这个瞬间,就是认识这一瞬间的世界的过程,就在这个瞬间,造物意识并没有暂停,而是创造出下一瞬间的世界,之后达到时刻C。总的来看,经过一个瞬间,认知意识由时刻A达到时刻B,造物意识由时刻B达到时刻C。这个过程会一直保持下去,即造物意识总是先于认知意识创造出瞬间的世界,在被认知意识所认识的同时创造出下一瞬间的世界。
  现举一例。我阅读一本书,当我看到书中某个字的时候,下一个瞬间我将要看到的文字已经被造物意识创造出来了。在我看到这部分刚被创造出来的文字同时,造物意识就在马不停蹄地创造再下一瞬间我将要看到的文字了。无论我看书的速度有多快,造物意识总能创造出下一个瞬间我将看到的文字。所以表面上,书上的文字是客观存在的,我看书是在看已经存在的文字,然而实际上这些文字是在我不经意间,由我的造物意识不停地创造出来的。
世界、认知意识和造物意识的关系可由下图得到展现:
http://img015.photo.wangyou.com/2005/2/20/58700/200511089068640.jpg
 图中两条黑线分别表示认知意识的记忆和造物意识创造出来的世界,两者之所以用约等号相联系是因为:虽然造物意识创造出来的世界全部被认知意识认识到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其他种种原因,某些记忆会被遗忘。至于这种遗忘是否是永久的,用某种手段(比如催眠术)能否唤醒记忆之类,在本文最后一节里会加以阐述。
  值得强调的是,造物意识超前的瞬间非常微小,只表示一个先创造后认识的关系,而不能用具体的时间长短来表达。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认知意识和造物意识是同步的。
  至此,我们可以对这个意识二元模型简单描述如下:人的意识可分为认知与造物二元。造物总是先于认知创造出瞬间的世界,在被认知所认识的同时创造出下一瞬间的世界。造物与认知这二元不停前进,保持同步。

二、应用——对既视感产生的解释

  按照第一节介绍的模型,我们认识世界是由认知意识完成的,认知意识由三个要素组成,在切入正题前,先介绍一下这三要素:
  1,体验。顾名思义,就是意识在体验新事物的状态。比如在倾听并理解他人的谈话、在观赏电影、在欣赏音乐等等。
  2,回忆。在体验的同时,我们会不自觉地检索我们的记忆,回忆以往的体验。
  3,比较。在回忆的同时,我们会把正在进行的体验和记忆中以往的体验进行比较。
  这三个要素是同时进行的。正常情况下,我们体验到新事物,在回忆过程中找不到高度相似的体验,比较的结果就是“没有似曾相识的经历”,也就不会产生既视感。这一过程以图形方式表示如下:
http://img015.photo.wangyou.com/2005/2/20/58700/200511089068641.jpg
现在,我们切入正题——既视感是如何产生的呢?将上面正常的认知过程逆转,我们便不难发现既视感产生的充要条件:
  产生了既视感
〈=〉比较的结果是“有似曾相识的经历”
〈=〉在回忆过程中找到了高度相似的体验
  由于体验和回忆互不影响,因而至此推导完毕,既视感产生的唯一因素浮出水面,它就是回忆这一要素。
  对整体的划分是为了分析问题,第一节中我将意识一分为二也是这个原因,因此认知和造物这二元不能割裂开来。若满足一定条件,认知意识三要素会发生变化,使二者产生更为紧密的联系,我把这种联系称为交融。三要素的变化方式有多种,导致既视感产生的变化是其中的一种,称为A类交融。
  在A类交融状态下,只有回忆要素发生变化,回忆的范围得到最低限度的扩展。认知意识仍然负责在“认知意识的记忆”里回忆,而造物意识可以在“新创造的世界”里进行回忆——即造物意识拥有了回忆这一要素,其范围为和认知意识的体验相平行的新创造的世界。这一状态以图形方式表示如下:

http://img015.photo.wangyou.com/2005/2/20/58700/200511089068642.jpg
 如图所示,认知意识体验的世界正是由造物意识刚创造出来的,将该体验和刚创造出来的世界相比较,自然会得到“有似曾相似的经历”这一结论,既视感就在此时产生了!
  特别要强调的是,之所以没有将扩展的回忆范围划归认知意识的体验(即图中红虚线),是因为如果能够回忆正在进行的体验,则这种意识活动无论既视感产生与否都可以进行,因而会得出荒谬的结论——我们任何时候的体验都会产生既视感。
  至此,既视感的产生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三、总结与假说

  由意识二元模型和交融模型共同构成的意识二元论,具有一定的自洽性,并能够解释既视感的产生。

  假说1:B类交融——催眠。B类交融状态下,仍只有回忆要素发生变化,但扩展的回忆范围是“造物意识的世界”,即为图3蓝虚线前的那段黑线。排除催眠的其他效应,B类交融可以解释在催眠状态下能够唤醒“沉睡的记忆”。其实这“记忆”是“造物意识的世界”,在完整无缺的世界里,自然可以回想起一切。
  假说2:C类交融——绝对主宰。一个极端情况是,认知意识的三要素完全由造物意识获得。以造物意识来体验,在“造物意识的世界”里回忆……也许在这种状态下,就可以彻底摆脱不能察觉地创造而后认识的被动性,从而主动地创造世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5-08-18
  比较神经质的人容易有这种感觉
  从医学角度来说,神经质症是在神经质性格基础上产生的。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任何人都可能发生神经质症症状。如第一次在众人面前讲话感到紧张而不知所措;听到有人谈论爱滋病、癌症就感到非常可怕;见到邻居被窃,自己变得格外小心等。性格健全的人,上述反应仅是短暂的,一过性的。

  而神经质性格的人,在面临心理困难时,精神上会出现强烈的不安,并由此导致错误的认识,把健康人都有的不安和不适感等心身生理变化误认为病态或异常。患者本人高度注意这些“病态或异常”,并企图排除之。但这些不安和不适的特点是越注意它,越努力想直接排除它,反而会表现得越重,结果形成了注意与病觉的恶性循环,致使症状加重。病人陷于与症状苦战苦斗的精神冲突状态中,感到非常痛苦。病人想排除”病态或异常”的欲望越强烈,症状反而越加重。

  从上述可见,神经质症形成的关键有两点:一是神经质性格;二是由神经质性格决定的将注意力过分集中于感知或极力排除症状。结果使病人生活偏离常轨,陷于恶性循环之中。

  许多我们可爱的艺术家往往带有多少神经质,甚至干脆就是精神病患者。

  塞尚患被迫害妄想症。他感到人们都在捉弄他,因此厌恶一切。他是一个自悲自大的奇怪混合物。俄国文学天才叶赛宁,以富有灵性的笔描绘了宁静而苍郁的俄国中部景色。那些响彻着教堂钟声的农村诗篇,动人异常。可他一生忧郁。三十岁时,这位“困惑的农民”选择了自杀。高更一生孤僻乖戾,为逃避西方文明,只身一人来到太平洋的一个岛上,与当地土著赤身生活于丛林里。1961年7月2日凌晨,一声枪响,海明威因患精神郁抑症,在古巴别墅了结了辉煌的一生。凡高先是神经质,继而发展成严重的精神病,以至把自己的耳朵割下包好送给女友。他对世界的感觉完全是另一副样子。

  艺术家的自然人格和艺术人格是统一的。也就是说,不可能把艺术家的艺术人格和他的自然人格分开来考察。同时,艺术家又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中的,社会人格也与艺术家的艺术人格具有不可忽视的密切联系。于是,艺术家的艺术人格变得复杂起来。艺术家的艺术人格是多种因素的组合和表现。

  如果要回答“凡高象征着怎样的艺术人格”这样的问题,我想除了具有上述联系性的思考外,还要追问“艺术人格”这个概念。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从伦理学意义上来说“人格是自我意识根据道德规范对自己的欲望、情感、意志及行动的调节能力,是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那么在“人格”前加上“艺术”二字,是否就是指艺术家的自然人格和社会人格通过艺术规范所呈现出来的某种艺术性格、气质与能力呢?

  如果是,实际上还是要回答凡高的人格精神以及在这种人格精神之上所表现出来的艺术能动性问题。个性孤傲、感情脆弱,情绪癫狂,精神病患者,几乎成了凡高的代名词。从有关凡高的传记和书信中可以感觉到,他的自然人格具有孤傲甚至孤僻的性格和疯狂甚至癫狂的感情,以及颇具神经质的思想和不甚理智的精神状态,从复杂的内心世界是不容易探测和驾驭的。

  凡高的神经质,使他对世界的感觉不同于大众,也从而使大众一旦接触到他的作品,便不由自主地被一种特殊的感觉所吸引,他的画具有令人灵魂发颤的原始力量和躁动不安的情绪。

  在神经质的艺术家心里,世俗的束缚阻碍着他们的创作思维,神经质正是艺术家逃离世俗,脱离束缚的掩饰性格,同时也是对世俗文化的一种反叛心理表现。神经质气质似乎成为艺术家的一种特征,见惯不怪,因为神经质才是他们灵感的来源。

参考资料:http://www.biotech.org.cn/news/news/show.php?id=13976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5-08-23
以前我在一本心理学书上偶然看到过这个问题,因为我也经常有这种情况,所以留意了一下。
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叫做“记忆幻想症”,就是当你看见某个人,听到某句话,置身某个场景的时候,脑海里会浮现这些状况曾经发生过的念头。其实这是一种幻觉,幻想而已,并不是你以前经历过。
至于产生原因的具体解释,当时我没有看懂(心理学滴书有时候是很深奥滴,而且那时候我也没有那个领悟能力撒),现在也就不记得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人脑意识的反映,是一种正常现象,呵呵
第3个回答  2005-08-18
这是人脑中记忆的一个立体交叉。人的记忆由大脑的不同部位管辖,这种现象就是曾经的记忆中立体交叉而产生的一种景象,就是这样了。
我在一本科学杂志上看到过这个的解释。原来我也有过这种疑问。
第4个回答  2005-08-22
应该不是什么“以前的梦里的情形”,我也经常有过这种感觉,有时还努力去回想原来的发生的那一刻,在我认为,应该是事情的重复发生,激起了大脑对同一场景的回忆! 这种事情的发生也只是很少的概率!(凡事都可能有相同的时候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