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衙内之死折射了怎样的人性?

如题所述

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水浒传》当然是一部讴歌英雄好汉的传奇小说。作者施耐庵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百零八位形象性格极其鲜明的梁山好汉,他们聚义梁山,替天行道,行侠仗义,锄强扶弱,谱写了一段段动人心魄的热血英雄篇章。

但实际上,《水浒传》中的很多故事情节,都充斥着十足的血腥味,受读者推崇的梁山好汉,不见得都是真正的侠义英雄,其中有不少好汉都做过一些泯灭人性的勾当,比如梁山之主宋江,他就做过不少血腥之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小衙内之死。

朱仝吃了官司,被发配沧州。因其样貌出众,性格温和,被沧州知府看重,成为了知府的心腹之人。我们应该知道,朱仝应该是十分享受当下的生活的,作为囚犯的他,不仅免受了牢狱之灾,反倒得到知府的信任,觅得一份照料小衙内的闲差,也算是因祸得福。

宋江深知朱仝为人,十分赏识他,想拉他上梁山入伙。然而,朱仝无论如何也不愿落草为寇,毅然拒绝了宋江之邀。宋江誓不罢休,对朱仝是志在必得。于是,宋江、吴用便合谋了一条毒辣的计谋,那便是派李逵去杀掉小衙内,以此断了朱仝的念想,绝了他的后路。如此一来,朱仝不上梁山也不行了。

结果当然是李逵无情地杀害了小衙内,朱仝悲愤万分,要跟李逵拼命。但在宋江、吴用、柴进等人的劝说下,朱仝万般无奈,被逼得走上了落草为寇的道路。

宋江、吴用的计策成功了,朱仝上了梁山,他们的目的达到,代价就是小衙内的性命。很多读者在看这段故事的时候,往往都会忽略小衙内之死,因为《水浒传》的读者,往往都会站在梁山好汉这一边,但凡是梁山好汉干的事,无论是好是坏,都应该理解,死一个区区的小衙内又算得了什么呢?

但如果站在人性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小衙内之死实则血腥味十足。仅仅是为了赚朱仝上梁山入伙,就一定要牺牲一个天真烂漫、不谙世事的四岁小孩,这是不是太过残忍了。一个四岁的孩子,必定没做过、也不可能做过什么伤天害理之事,就算是其父沧州知府,小说中也没有任何文字表明他是一个大奸大恶的官吏,即便他真是一个贪官、昏官、恶官,那也没有任何道理要牵连到他的儿子身上。

因此,宋江派李逵杀害小衙内这件事,实在毫无人性可言。宋江整天把“义”字挂在嘴边,连自己的绰号都叫“呼保义”,又称“孝义黑三郎”,而他竟然以此等惨无人道的手段赚朱仝上梁山,这跟他追求的“义”显然已经背道而驰。

赚朱仝上梁山,并不一定要杀死小衙内,比如, 宋江大可以派人先把小衙内藏起来,然后告知朱仝小衙内已死,同样能逼得朱仝上梁山入伙。但宋江全然没有如此考虑,而是派杀人不眨眼的李逵直接去结果了小衙内的性命,小说中这样写道:“朱仝乘着月色明朗,径抢入林子里寻时,只见小衙内倒在地上。朱仝便把手去扶时,只见头劈做两半个,已死在那里。”可怜的小衙内,竟以如此惨状死去,难道不令人心疼吗?

宋江这个假仁假义的江湖大哥,一方面以忠义之名,招揽江湖好汉聚义梁山,做着替天行道、行侠仗义的光明之举;而另一方面,他又在暗地里运用各种阴狠、毒辣的手段,干着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同样的例子,还有李逵屠杀扈三娘满门,背后的主谋也是宋江。

讽刺的是,宋江一心寻求招安,想登庙堂之高,报效朝廷,建功立业,青史留名,可最后却死于一杯毒酒,他的远大理想也随之灰飞烟灭;而朱仝却在征方腊结束后,一路官运亨通,从保定府都统制做到了太平军节度使,更是率领千军万马征战金国,留下了赫赫战功。作者施耐庵心里最清楚,要是像宋江这样的人当了大官,不知道又会有多少无辜的百姓遭殃,所以干脆用一杯毒酒了结他的性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1
小衙内的死,证明了梁山好汉,在封建社会的情况下,不管是否有被招安,他们的内心对人命的蔑视,都证明了他们只是简单的农民起义者。
第2个回答  2020-11-11
小衙内之死折射了这样的人性,我们看任何人都不要看他的表面,因为有些人表面笑嘻嘻,实际上非常有心机。
第3个回答  2020-11-11
小衙内之死折射了当时朝廷的腐败,人们凶残残忍,自私自利的人性,也可以看出当时的背景是非常混乱的。
第4个回答  2020-11-11
我觉得人性就是一忍再忍,无需再忍,这件事说明了这个情况。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