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的现实自我、镜中自我、理想自我各自是什么意思啊?

如题所述

1、现实自我,又称“自我“,是精神分析派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结构中有三个组成部分,而”自我“居于中间调停的位置,遵循现实主义的原则,以一切对个体最有利、最安全为宜,故称”现实自我“;

2、镜中我,是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包括他人的认识、他人的评价和情感等等;

3、理想自我,又称”超我“,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第三个部分,其从现实自我中分离出来,是代表着人格结构中追求理想、追求道德上完美的部分。由于其与追求快乐原则的”本我“相对,所以常常发生冲突,而自我就负责协调两者,以维持心理平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09
人格完善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统一

什么是人格完善?简单说来,人格完善就是指一个人不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实现的结果。

在心理学上,人格(personality)泛指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人格”,如说某某人人格高尚,某某人人格卑劣或某某人缺乏人格,这是从伦理道德的观点出发,使用“人格”一词对人行为的评价,与心理学所说的“人格”含义是不一样的,用心理学家的话说,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人格,因此,没有人会没有“人格”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C. Rogers)提出,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现实自我(ideal self)与理想自我(actual self)。其中前者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真实感觉,而后者则是个人对“应当是”或“必须是”等的理想状态。而只有当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达到结合的时候,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self actualization)(见图-1)。
罗杰斯主张,人格的成长在于充分实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和谐,而两者之间的冲突会导致人的心理失常和不协调。罗杰斯还主张,心理咨询的本质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肯定和鼓励来询者,不断强化其自我状态的协调,帮助来询者充分实现自我的完善。由此,人格完善就需要个人对自我的成长有明确的目标,并规划自己的最佳性格组合。

比如说,平时,有的人太自卑,太敏感,不喜欢这一点,非常想变得自信、随和起来。这当中他的现实自我就是自卑,理想自我就是自信。那么,他唯有不断地与自己做斗争,才能终有一天达到自我的人格完善——做一个不自卑、不敏感,从容自信的人。这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努力。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曾提出一个“镜中之我”(the looking-glass self)的理论,“镜中之我”就是指人是通过观察别人和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自我意识,完成自我评价的。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意见和态度,可以反观自身,形成自我的观念。在想象别人对自己是好感还是厌恶,认为自己是骄傲还是谦卑时,他必然会做出改进,以期达到与对方的协调。“镜中之我”标志着一个人能够把自己视为一个对象,站到别人的角度看自己。自我判断、评价与别人的评价越接近,说明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越强。

所以,在生活中,别人怎么看你,怎么议论你,都在照射着你人格的优缺点。对此,你只有不断上心,方可完善自己。这与小孩子不一样,小孩子一天到晚,父母都在敦促他们改正缺点,形成某种规范行为。而成人的人格完善,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自己给自己念紧箍咒,自己跟自己斗。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8
现实自我:社会个体存在;客观存在
镜中自我:内心个体;意识决定
理想自我:道、佛、真如等;强调天人合一,和谐自然,认识并提升镜中的那个我达到理想自我。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6-08
简单来讲,你可以理解为弗洛伊德传统体系的三重人格,即本我 自我 超我。三者分别寄寓着人的原始动物属性(吃喝拉撒睡及性)现实社会属性(生活中的自己)以及理性化人格(道德与精神的力量),是心理学人格分析的基本概念。
第4个回答  2010-06-09
举个例子,一个像李小璐的女孩子,被身边的人说像周迅,她听了很不高兴,因为她分明觉得自己更像杨晓芸…

现实自我顾名思义了,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当然不局限于样貌,性格等等皆使然;
镜中自我的“镜中”是一种比喻,实际上意味的是由接收到的外界给予的反馈而具体化的一个形象,也就是“别人眼中的、别人形容出的自己”;
理想自我则是一种意愿,里面融合的是,社会价值观中正向的内容与主体个人选择交叉产生的对自己的一种期望,期望能成为的那个样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