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虎有关的文物有什么?

如题所述

虎符,亦称兵符,因作成伏虎状,故名,它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动军队所用的凭证。虎符能分成左右两半,用兵时,左一半交给带兵的将帅,右一半由国君保存。要调动军队时,国君将右一半交给差遣的将领拿去和带兵将帅手中的左一半扣合,互相符合完整表示命令验证可信,方有权调动军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1-22

虎在中国的文化中代表了勇敢,无畏的精神,形容一个人有精神,常常会说【虎虎生威】,形容孩子长得壮实可以用【虎头虎脑】,当然还有很多关于老虎的成语,所以关于老虎的文化是相当丰富的,故而与老虎相关的文物也是数不胜数,大致可归纳为书画类、符印类,青铜类,金银类,雕塑类。其中书画类与虎相关的文物有【北宋;李公麟《虎》画已失传,有仿品存世,《百虎图》已失传,唯有仿品存世。】,以及大家耳熟能详的【明:唐伯虎《虎啸山林图》已失传】,符印类有,古代皇帝调兵用的虎符,【1973年在西安郊区北沉村出土,杜虎符。杜虎符长9.5厘米,符身上有铭文9行40字,错金而成。铭文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杜是地名,古代秦国杜县)。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秦阳陵虎符,材质:青铜器,长8.9厘米,宽2.1厘米,高3.4厘米,呈卧虎状,可一分为二,虎的左、右颈背各有相同的错金篆书铭文12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由于年代久远,对合处已经锈死,不能分开 。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印主要有,虎印,为古代将军所用。金属类,主要有【虎首铜像,材质为铜器,铸造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 。原属北京圆明园西洋楼海晏堂前大水法的十二兽首铜像之一。在1860年,因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事件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后被中国保利集团公司购回,现收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另外还有很多关于虎的青铜器和青铜虎符,因数量庞大,无法一一叙述。




2021年马上就结束了,2022年壬寅年,就要到了,谈起虎年,不由得想起了很多关于虎的文物,从远处说可以追溯到秦汉春秋战国,往近处说,最著名的有圆明园十二兽首,虎首铜像,虎在古代是勇敢无畏的象征,所以古代将军所用的印,叫作虎印,皇帝调动兵马的符叫作虎符。在一九七三年就出土了秦代的虎符,另外还有很多古代的著名画家,留下了不少关于虎的作品,但是也有不少失传的,毕竟书画类不易保存,最近这些年考古出土了不少相关的青铜器,1989年武威市金塔乡臧家庄魏晋墓出土的青铜摇钱树,摇钱树下方就雕刻有虎形图案。

   2022年1月18日,南京市博物总馆推出的“虎跃春来——壬寅虎年贺岁展”在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正式开展,这次展出,共向游客展览了上百件关于虎的珍贵文物。



  与虎相关的文物简介

一、书画类

书画类主要代表作品有北宋;李公麟的《虎》、《百虎图》,真品已失传,唯有仿品存世。

二、金属类

金属类最具代表性的国宝级文物,清乾隆,十二生肖兽首,圆明园【虎首铜像】。现收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

三、玉器类

玉器类主要有【宋代母子虎形玉饰】,现收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四、符印类

符印类具有代表性的有【秦阳陵虎符】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因为关于虎类型的文物数量十分巨大,无法一件一件全都讲到,只能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说一说,这其中,最珍贵的国宝级文物就是清乾隆十二生肖,圆明园【虎首铜像】现收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2022年壬寅虎年,我在此祝大家虎年吉祥,走起路来虎虎生威,每个孩子都长得虎头虎老,每个青年人都虎背熊腰,工作上虎踞龙盘,生活上如同猛虎下山。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2-11

节,是古代用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信物,是我国古代使者所持的凭证。目前我国已出土的节有:管形节、龙节、虎节等。这些节多出土于湖南、湖北、安徽等楚文化区域。
这件虎节长19厘米,最高11.6厘米,最厚1.2厘米。
它用青铜铸成扁平板的老虎的形状,虎成蹲踞之势,虎口大张,尾部弯曲成“8”字形。虎身上的斑纹铸有弯叶形浅凹槽,内贴金箔片,双面共用60片。虎眼、虎耳均由细金片勾勒出。
在虎节的正面有错金的铭文“王命命车途”,从铭文可知,它是一件调动车马的信符。
南越王墓出土的这件虎节,从文字、纹饰等方面看,与楚文化有渊源关系。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错金虎节。

第3个回答  2022-01-21

虎在我国历史文化中代表的意思非凡,一般历代有着卓越功勋的将军才可以用到虎这样的物品,比如兵符之类都是虎头。

我国关于虎的文物还是很多的,给大家介绍几个:

1、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商周石虎

这是用整块石料雕刻而成的,长28厘米、宽8.88厘米、高20.03厘米。这种石料叫蛇纹岩,整体呈现灰黑色,石料上有大量的灰白色斑纹。

从照片可以看到,这只石虎趴卧在那里,高昂着头,然后嘴巴大张着,好像要怒吼出来。前爪前伸,后爪向前弯曲卧于地上。臀部有一圆形小孔。石虎整体造型威猛自然,虽然是静态,但是却能看出动感,整体充满力量。

2、金代黄地黑彩雁衔芦苇纹虎枕

上海博物馆最近举办的“虎笑寅年——中日虎年迎春展”,展出的十件和虎相关的文物中就有这么一件憨态可掬的虎枕。

这是一只卧着的老虎,老虎的背做成了枕头的面,前低后高。这是一只瓷枕,是金代非常流行的生活用具,主要产地在山西、河南一带。虎枕有辟邪的寓意,古人用老虎这种比较威猛的形象来达到驱逐阴邪之气的效果。

这只老虎瓷枕整体为黄底黑色条纹,和老虎本身的毛色相符。由于是用于睡觉的,所以老虎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凶,反而有些生动活泼之感。

3、汉代青铜虎席镇

席镇是用来压席子角的,一般一套四个。席子这个东西我们现代人基本已经见不到了,但是再往前几十年,广大农村还是很常见的。

席子是古代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件生活用品,古人的习惯就是地上铺上席子,然后直接席地而坐。而席镇就是用来压席子四个角的,因为席子是一个长方形的用苇草之类编制而成的物品,四个角翘起来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找个东西压下,它既不会翘起来,然后也不容易移动。

这个汉代青铜虎席镇高高5.5厘米,底径7.2厘米。这个的整体造型是一座山峰,然后在山峦之间盘踞着三只猛虎。猛虎都昂首回头,然后圆睁着眼睛,张着嘴巴,让人一看就知道它们在发出低沉的怒吼。这个造型自然生动,充满了力量感,给人的视觉冲击力非常强烈。可惜保持不是特别好,看起来已经锈迹斑斑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02-08

虎符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专用于调兵遣将的铜虎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调兵遣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方能生效。

陕西历史博物馆所藏的杜虎符。

先秦虎符的存世量极少,其中最有名的是陕西历史博物馆所藏的杜虎符。此后除隋唐两代不用虎符外,历代均以虎形符牌作为调兵信物。明清两代的四品武官补服图案,也是老虎的形象。可见在中国传统虎文化中,老虎始终是军权和武力的象征。

《史记·魏公子列传》中记载了魏国的信陵君无忌窃符救赵也成为战国时期的精彩故事,体现了智,凝聚了义,也包含了忠。

虎节

错金铭文虎节,1983年在广东广州象岗山西汉南越王墓出土。发现的时候,它被包裹于丝绢内放置在墓内随葬文物数量最大、品类最多的西耳室中部南墙根下。

南越王博物院院藏文物“错金铭文虎节”。图源:南越王博物院供图

虎节长19厘米,最高11.6厘米,最厚1.2厘米。个头不大,却异常精美。它用青铜铸成扁平板的老虎形状,成蹲踞之势,张口露齿,弓腰卷尾,尾部弯曲成“8”字形。虎眼、虎耳均由细金片勾勒,虎身上的斑纹是在铸出的弯叶形浅凹槽内贴以金箔片,双面共用60片,呈现出斑斓的虎皮形貌,华美生动。

这件虎节主要用于驿传、出使、小规模调兵,与军事上的虎符性质不同。虎节正面有错金铭文“王命=车驲”,“=”是古代常用的叠字符号,铭文可读为“王命命车驲”,但最后这个“驲”字,曾经困扰学者们很多年。

学者李家浩在《南越王墓车驲虎节铭文考释》一文中写到,铭文上有四个字,前几个都不难认,但最后这个,大家分歧不小,一种观点认为应该是“(马+土)”,也即“牡”字的异体,“车牡”也就是“车马”。另一种意见也认为是“(马+土)”字,但应该假借为“徒”,也就是步卒之意。但李家浩认为两种说法都有问题。他通过复杂的字形和读音的推论,认为应当是“驲”字。

《吕氏春秋》里有“齐君……乘驲而自追晏子”的记载,高诱注:“驲,传车也。”那么“王命=(命)车驲”也就是凭王命进行驿传的使者。左传记载“楚子乘驲”,孔疏引舍人《尔雅》注:“驲,尊者之传也”。由此可见车驲虎节是身份高的人乘传时所用的凭证,这点从车驲虎节体积大且纹饰精美可以看出。

西周虎簋(guǐ)

过年家人团聚,年夜饭是少不了的,而在西周的年夜饭上,大概会出现这样一件器具,虎簋。

虎簋是古代中国用来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西周时期,作为主要青铜礼器之一的簋,在祭祀或宴请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组合的鼎配合使用。

西周虎簋

它的盖顶是莲花瓣形的抓手,敞口向外撇开,腹部是圆鼓状,形成流畅的曲线,圈足下方连接着方型底座。腹部两边装饰了龙首耳,造型雄伟大气。盖面、腹部以及方座分别装饰了流转的曲波纹,口沿和圈足则装饰了交缠的兽目交连纹,气势雄浑,整个虎簋具有韵律感。

西周虎卣(yǒu)

西周虎卣相传出土于湖南省安化、宁乡交界处的西周虎卣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珍品,共有两件,通高35.7厘米,后来都流入国外,一件藏于法国巴黎市立东方美术馆,一件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馆。

西周虎卣

关于西周虎卣的造型,取踞虎与人相抱的姿态,立意奇特。虎以后足及尾支撑身体,同时构成卣的三足。虎前爪抱持一人,人朝虎胸蹲坐。一双赤足踏于虎爪之上,双手伸向虎肩,虎欲张口啖食人首。虎肩端附提梁,梁两端有兽首,梁上饰长形宿纹,以雷纹衬底。

虎背上部为椭圆形器口,有盖,盖上立一鹿,盖面饰卷尾夔纹,也以雷纹衬底,与器体一致。虎两耳竖起,牙齿甚为锋利。该器表面大部分呈黑色,局部留有很薄的绿锈,它和许多出土于湖南的商代后期的青铜器一样,纹饰繁缛,以人兽为主题,表现怪异的思想。

西周虎卣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它是一种盛行于商周时期常用来装酒的器具。而这件器物的稀有之处在于“虎食人”的造型。关于此造型,从学术界到民间,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但无论如何,保存至今,其相对完整的技术工艺仍为后人所钦佩。

青铜虎蓥(yíng)

我国民间逢年过节有祭祀供奉的传统,当然也少不了祭祀供奉的器皿。

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瑞虎佑安——2022新春展”,1月19日起对公众开放,上百件套经典“虎文物”,在如同四合院一样的展厅中集体亮相,其中就包括青铜虎蓥、西汉堂阳侯虎符等众多国宝。

青铜“虎蓥”

青铜“虎蓥”为西周晚期文物,顶盖内铸有“自作供蓥”铭文,因其精美独特的造型、罕见的虎形装饰而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根据国家文物局相关资料显示,虎蓥器形作侈口,方唇,短束颈,宽折肩,收腹,圜底,三蹄形足。肩的一侧有管状流,以伏虎为造型,另一侧有龙首鋬,盖折沿,上有圆雕踞虎形装饰,盖与鋬上各有小环钮,原应有连链,现已失。肩部饰卷曲夔纹,腹上部饰横S形斜角云纹,腹下部饰瓦纹,足根饰饕餮纹。

盖内铸铭四字:“自乍(作)(供)(蓥)。”“乍”字反书。可能是共字,与共字通常作、形较异。器自名为“蓥”,是盉的一种别称。“共”作为器名的修饰语,尚属首见。共是供的初文,《广雅·释诂二》:“供,进也。”《玉篇·人部》:“供,祭也。”《广韵·锺韵》:“供,奉也。”“供蓥”明确了此器的用途,即作为祭祀时奉献使用。

关于“虎蓥”这一世称的由来,主要依据是流管上的卧虎造型,流乃商周青铜盉标志性的关键部位,凭此位置上的纹饰对其定名。

与虎有关的文物数不胜数,其象征意义也不尽相同。历经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虎的形象已经从最初的猛兽逐渐演变出具有政治、宗教、文化等多方面的精神内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