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张学良:见到杨虎城后人为何不肯说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8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留前来陕西督战的蒋介石,劝诫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内”的政策,要求其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六项主张,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达成了必要前提,这便是震惊中外的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是我国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张学良、杨虎城在此事中无疑是有功的,他们也因此名垂青史,但实施“兵谏”,也就意味着两人今后的日子将会“不太好过”。 事后,张学良失去自由直到1994年;杨虎城则在1949年建国前惨遭杀害。

按说张学良、杨虎城两人既然能共同谋划兵谏,关系当然应当是“亲密”的,但 在2001年张学良去世之前,杨虎城的孙子杨瀚曾两次前往美国看望张学良,张学良一直避谈杨虎城,这又是为什么呢?

西安事变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件好事,在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后,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这无疑是我们全民族抗战的重要转折点,甚至可以说也奠定了我们最终取得胜利的基础。

1936年12月25日,蒋介石获得释放,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陪着蒋介石夫妇回到洛阳。但在西安事变后,两位实行兵谏的将领无一例外受到了委员长的清算。

1936年12月26日,张学良陪同蒋介石夫妇乘坐飞机回到南京,下飞机后张学良就被拘留,12月31日,张学良被军事法庭判处10年有期徒刑。在有期徒刑期间,张学良辗转贵州多个监狱,10年徒刑时间早已过了以后,张学良也未能获得释放。

之后,张学良秘密转移到台湾,并“交军委严加管束”,实际上就是“终身监禁”,直到蒋介石、蒋经国先后逝世多年后的1990年,张学良才全面恢复人生自由,并前往美国探访。

《张学良世纪传奇》 记载,张学良曾经有一个被“释放”的机会,委员长当时称,只要张学良答应3个条件,就可以立即释放他。这3个条件中最后一条,便是要求张学良交出 “九一八”事变 后,蒋委员长发给张学良的电报。

据称,这封电报内容是蒋委员长要求东北军“决不允许抵抗”,这封电报一直握在张学良手中,后来被其原配夫人带到美国收藏。但张学良一个条件也没有答应,便一直被软禁在台湾,当然也有人认为,张学良手中的这份电报,正是他的“保命符”,是它让张学良没有惨遭杀害。

1995年,张学良离开台湾,侨居美国夏威夷,直到2001年离世,再也没有回国东北老家。 听起来张学良过了50多年的“囚禁”生活,非常悲惨,但要对比起来,杨虎城的下场可比张学良惨多了。

毕竟张学良尽管被蒋介石软禁,但作为 张作霖 的长子,张学良背后有东北军的支持,张学良本身也和蒋介石相识多年,关系非比寻常,蒋介石在软禁张学良时,对于他的衣食住行从未亏待,张学良的要求也会尽量满足。

消息称,蒋介石曾经说,张学良一年要花掉一个团的钱,保守估计这个数字可能是两三百万银元。

而杨虎城呢,他不仅被囚禁12年,还在1949年建国前夕,与其幼子、幼女一同惨遭杀害,没有见到新中国的成立。

杨虎城是民国陕军将领,与张学良一同发动了西安事变,在西安事变后,杨虎城失去了对西北军的控制,并于1937年1月被“撤职留任”,同年6月被迫出国“考察”,但他继续在美国、英国、法国等地国家继续宣传他的抗日主张,并在 七七事变 后多次要求回国抗日,但均遭拒绝。

杨虎城并不死心,计划通过苏联秘密回国继续抗日,但此事却被苏共泄露给蒋介石,于是蒋介石改变了不让杨虎城回国的计划,准备诱捕杨虎城。

首先,宋子文发电释放假消息,让杨虎城认为蒋介石同意其回国,并诱使杨虎城放弃通过苏联回国的计划,改由香港回到大陆。待杨虎城到香港后, 宋子文 亲自前往香港热情迎接,并与之一同下榻半岛酒店。11月28日,宋子文称蒋介石电报称 戴笠 将迎接杨虎城到南昌相见。

12月1日,杨虎城到达武昌车站,戴笠陪同其乘飞机去南昌,到达后,杨虎城被“秘密逮捕”,并转移到梅岭别墅软禁。

1938年冬天,国民党从武汉撤退,杨虎城一家被转移至贵州 “玄天洞” 囚禁。杨虎城的待遇就没有张学良这么好的,他被囚禁的地方十分简陋,房屋也都装有栅栏,室外活动同样有规定的时间,有一个排的宪兵和20多人的特务队日夜看守。

到1945年日本投降,杨虎城已经被囚禁8年,胜利的消息传来后,大家都认为抗战的胜利以及8年时光,可能会冲淡蒋介石的仇恨,让杨虎城得以被释放。在第二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中共也提出了释放包括张学良、杨虎城在内的一批“政治犯”的主张。

但蒋委员长表面上不反对,背地里连夜暗杀了一些政治犯,并将张学良秘密关押在台湾、将杨虎城秘密转移到重庆杨家山继续关押,随后声称他们早已被“处决”。

1949年8月27日,毛人凤召集徐远举、周养浩等人开会,密谋杀害杨虎城及其子女,以及宋绮云一家。 9月6日午夜,共有8人被国民党杀害,未能见到新中国成立的盛况,他们是56岁的杨虎城及他的次子杨拯中、才9岁的幺女杨拯国、宋绮云一家以及副官闫继明、警卫员张醒民。

事后,也有不少人认为,杨虎城惨遭杀害,而张学良却活到101岁高龄,是因为实际上 杨虎城才是西安事变的“主谋”,也从未向蒋委员长低头,张学良自己也曾在《西安事变反省录》称是“受杨虎城影响比较大”,但这一切似乎都不重要了。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和杨虎城二人分别被清算,期间几乎没有联系,直到1982年张学良的侄女 张闾蘅 来到北京,找到了杨虎城的儿子 杨拯民 ,并转达了张学良的问候, 张、杨两人的后代就这样联系上了。

而后,杨拯民请张闾蘅带了礼品给张学良,1990年,张学良也托人给杨拯民带去亲笔题词,词中称“拯民世弟”,两家人的互动还算融洽。因为 在西安事变前,张、杨两家来往还算密切,杨拯民十几岁时已经与张学良相熟,杨振民一直想去见一见张学良,但直到杨拯民去世,这个心愿也没有完成。

1999年6月6日,杨拯民的儿子杨瀚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第一次前往夏威夷看望张学良,杨瀚也成为了杨家两代人中唯一见过张学良的人。

在夏威夷一座教堂门口,杨瀚见到了坐在轮椅上的张学良。据杨瀚自己说,张学良见到他时,只是“怔了一下”,说了“你好,你好”就不再言语,这样平淡的反应让杨瀚感到“始料不及”。杨瀚在后来自己的书中写道, 他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当初敢“把天戳个窟窿”的人见到自己时,是如此平静。

当然,那时候杨瀚还觉得张学良是年纪大了、精力不济才会表现冷淡。可杨瀚在第二年再次前往夏威夷看望张学良时,张学良依旧态度冷淡。这一次,杨瀚是去参加张学良的百岁寿宴的,张学良在寿宴上讲话得体,还与杨瀚合影留念,但两人并没有私下交流。

也正是这一次,在张学良居住的 夏威夷希尔顿酒店 里,杨瀚见到了被张闾蘅推出来散步的张学良。但在杨瀚陪着张学良散步时,张学良也仅仅说“好好,谢谢”,并没有与杨瀚多做交谈,也没有提及西安事变的往事。张、杨两家的交往,似乎也就到这里了。

为什么张学良不愿提起这件往事? 杨瀚有着自己的猜测,杨瀚觉得是因为张学良年纪大了,觉得西安事变有点“不堪回首”,也对杨虎城的被害感到惋惜,因而才不愿多谈。 而后,宋子文的日记对外公布,杨瀚才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些张学良不愿意提及往事、态度冷淡的原因。

资料显示,在西安事变发生后, 张学良、杨虎城对于是否要释放委员长的问题产生了争执。 事情发生后,宋美龄和宋子文作为委员长的代表,多次与张学良、杨虎城进行商谈,但尽管杨虎城在原则上答应了,态度上却仍旧十分强硬,这令宋家兄妹感到态度相对温和的张学良才是突破口。

于是为了绕过杨虎城,宋美龄、宋子文改用英文与张学良交流,而杨虎城因为不懂英文,并不知道三人商谈了什么。商谈进行到12月23日,宋美龄提出25日释放委员长,作为一份“圣诞礼物”,张学良便答应了。

但几人并未将此事告诉杨虎城, 直到圣诞节当天,张学良仍然瞒着杨虎城,并直接释放了委员长、还亲自将他送回南京。 这一点当然引起了杨虎城的不满,两个好友也自此生出了间隙。而后, 张学良、杨虎城两人也有许多不合与争执,两人便渐行渐远。

也许正是这样的嫌隙,让张学良以如此冷淡的态度面对杨虎城的后人,但随着张学良的离世,过去有多少恩怨情仇也已经随之烟消云散了。如今杨瀚更加在意的是,为什么杨虎城在蒋氏父子统治台湾时期从西安事变中“消失”,为什么他致信国民党要求为杨虎城平反也没有得到回应。

2005年,杨瀚致信时任国民党主席的 连战 ,要求其为杨虎成“平反昭雪”,数月后才收到回信,但信中并未提及“平反”事宜,只是说会再次公开展示杨虎城的签名和照片。

马英九 当选国民党主席后,得知杨瀚诉求的他也曾要求在台湾国民党党史馆查阅相关资料,看看是否有委员长下令杀害杨虎城的证据,但并未找到,此后杨瀚就没有再获得相关回应。

但杨瀚显然没有放弃,他一直在寻找相关证据,并称自己已经有所发现,最终必定能够证明国民党所称杨虎城是被“土匪”杀害或被“下面的人擅自杀害”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为自己的祖父“沉冤昭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