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公孙弘传》里的一个理解问题

原文: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且臣闻管仲相齐,有三归,侈拟于君,桓公以霸,此上僭于君。晏婴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丝,齐国亦治,此下比于民。今臣弘位为御史大夫,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无差,诚如黯言。且无黯,陛下安闻此言?”
上以为有让,愈益贤之。

问题:最后一句“安闻此言”中的“言”,指什么?公孙弘说这话时是什么心态?
谢谢!

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来吧

“安闻此言”的言指的是汲黯向武帝投诉的内容,也就是上所述,公孙弘位列三公收入颇丰,还装低调不用丝被用布被。

首先我们来了解公孙弘此人,此人在汉武帝时期是一个唯一终老在位置上的丞相,此人作风颇为司马迁所不满,因此人深谙权术,凡事取意奉承,而每每和大臣们商议的决定,每到向武帝提案的时候他首先不说话,让别人去说,然后洞悉武帝态度,常常出尔反尔不按事先大臣们商量好多决定,而是意味逢迎武帝,汲黯这个倒霉蛋吃了很多次亏了。所以终于忍不住,向武帝投诉公孙弘首鼠两端的行径。

其实公孙弘入相很晚,以前是个放羊的(还是放牛,记不得了)后来做过小吏,习过春秋公羊学60多岁了一事无成,但此人颇为孝顺,后来被2次推荐入朝为官(以孝为官的很多,那时大多数人认为,能在家里孝,也能在朝中忠)第一次,因此和汉武帝的建议颇多不合,不久便病退。没几年,又被推荐,这次公孙弘算是揣摩好武帝的性情了,开始大红大紫。公孙弘的人品不好,这基本是公认,除了汉武帝朝中大部分人也持这个看法,他的逢迎之术可能和他久居基层,且政治阅历丰富有关,他入相时好像都70多岁了。

因此,当汲黯向武帝说起公孙弘的种种不端时,公孙弘的脑子肯定也没闲着,不就具体问题具体解释,而是抛出了一个宰相应有的宽容心态,还直夸骂他的人人品好,这种人才是国家栋梁。很好的回避了问题本身,而又显出了自己的豁达和宽容。其实,我们可以看见,脑子能转那么快的家伙,当时听到汲黯这番话的时候其实心里很淡定,要不也不会回答的那么巧妙,这就是公孙弘的心态。

其实,公孙弘入相以后,摆了很多姿态,他不设家产,不养士,反正皇帝讨厌啥他就不干啥,皇帝担心啥他就回避啥,所以他盖布被子,恶意说是惺惺作态,也可以理解为这和他的生活习惯有关,他当丞相之后,大部分钱都去接济乡人故里,当然了这也是在故意散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09
指的是汲黯对公孙弘的批评:“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汲黯对我的忠告很对,他真是个大忠臣,要是没有汲黯对皇帝的忠诚,陛下您哪能听到这样的真话呢?)
公孙弘是一种伪善的心态和说法。
因为公孙弘为人,表面十分宽和。他位高禄重,节俭律己,不奢华,以人为先,所以时时被人称道。他的故旧,宾客,亲朋挚友生活困难,公孙弘全力助之,因而家无余财,世人夸他贤明。但公孙弘内心并非如此,他为人疑忌,外宽内深,表面伪善,暗中报复。阴谋“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所以说这是他这种伪善心理的写照。
第2个回答  2010-05-09
指的就是汲黯说的话: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
心态:他觉得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目的和原则,没有什么欺诈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