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概念历史溯源

如题所述

中国的物联网概念早在1999年由中科院提出,当时称为传感网,开启了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研发与开发。我国的技术研发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领先地位,具备先发优势和显著影响力。


2005年11月,国际电信联盟在突尼斯的信息社会峰会上发布的《物联网报告2005》正式定义了这一概念,使之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同年8月,中国移动的总裁王建宙在演讲中也提及了物联网的概念。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在其演讲中强调,物联网虽新,但缺乏明确定义,它将传感器与互联网结合,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共享,改变了传统基础设施的分离模式。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通过RFID和无线数据通信技术,构建一个无所不在的“Internet of Things”,物品间的交流无需人工干预,实质上是射频自动识别技术在互联网中的应用。


物联网的出现,标志着基础设施的融合,如物理设施与IT基础设施的统一,预示着智慧地球的构建。然而,关于物联网的普及速度,业界存在争议,尽管RFID技术已有应用,但其商业成果还未大规模显现。然而,在国家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大背景下,物联网在各行业信息化中具有现实突破的潜力。


智能家居的雏形已经展现了物联网的初步影响,通过网络连接家电,厂家能实时监控设备状态,甚至预测和维修。物联网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传感器技术发展,有望实现科幻中的智能设备,如“变形金刚”般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扩展资料

物联网这个概念,在中国早在1999年就提出来了。当时叫传感网。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物联网概念”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