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有多少发光星体?除太阳外,还有什么星星?

如题所述

1. 恒星:宇宙中的恒星并非均匀分布。自诞生之时起,它们便聚集成群,交相辉映,形成双星、星团、星系等。恒星是在熊熊燃烧的星球。一般来说,恒星的体积和质量都比较大。然而,由于距离地球遥远,星光显得微弱。
2. 中子星:中子星由恒星演化而来。许多人认为,某些处于演化晚期的恒星,在其内部发生极其激烈的核爆炸,随后急剧收缩,恒星内部产生极大的压力,将原子外层电子挤压到原子核内,核内的质子与电子结合,形成异常紧密的中子结构物质。这时,这颗恒星就演变成为中子星。
3. 变星:天文学上把那些亮度时常变化的恒星称作变星。在更多情况下,变星的光变是出于内在原因,称为内因变星。内因变星,又可按光变的性质分为脉动变星和新星、超新星等。
4. 双星:两颗相距很近的恒星,它们绕共同的质量中心作圆形轨迹运动,以至于我们很难分辨它们。
5. 红巨星:如果恒星的质量足够大,在上述过程中氦核中心的温度将可能达到1亿度。此时,其核心就点燃了3个氦原子核聚合为1个碳原子核的核聚变,并放出比氢核聚变更为巨大的能量。这时的恒星,因同时发生着两种核反应,放出的能量更大,暴涨的能量使星体内部的辐射压大于引力收缩压,从而引起星体更为剧烈的膨胀,形成更大的红巨星或红超巨星。太阳大约在40-50亿年后就会变成一颗红巨星。
6. 白矮星:白矮星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它的颜色呈白色、体积比较矮小,因此被命名为白矮星。一些特征:(1)体积小,它的半径接近于行星半径,平均小于103千米。(2)光度非常小,要比正常恒星平均暗103倍。(3)质量小于1.44个太阳质量。(4)密度高达106~107克/厘米3,其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大约等于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0倍到104倍。假如人能到达白矮星表面,那么他休想站起来,因为在它上面的引力特别大,以致人的骨骼早已被自己的体重压碎了。(5)白矮星的表面温度很高,平均为103℃。(6)白矮星的磁场高达105~107高低。
7. 新星:爆发变星的一种,又称“客星”。新星是在可见光波段中第一次观测到的,亮度在短期内有很大增加的恒星。亮度最大可增加几万到百万倍,是恒星演化到较晚期阶段所产生的小规模的爆发现象。
8. 超新星:爆发规模超过新桥大星的变星。光度幅超过17个星系,即增亮千万倍至上亿倍。这是恒星世界中已知的最激烈的爆发现象。爆发结果或是将恒星物质完全抛散,成为星云遗迹,结束恒星的演化史;或是抛射掉大部分质量,遗留下的部分物质坍缩为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从而进入恒星演化的晚期和终了阶段。超新星爆发后形成强的射电源、 X射线源和宇宙线源。超新星还是星际重元素的主要贡献者。
9. 行星:行星是自身不发光的,环绕着恒星的天体。一般来说行星需要具有一定的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以至于它的形状大约是圆球状,质量不够的被成为小行星。
10. 卫星:行星是指那些本身不发光的天体,卫星是指围绕某一星体做圆周运动的天体,月球就自身来说是行星,但是由于她受到地球的引力影响,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就成了地球的卫星,准确的说,卫星和行星的划分标准不是一样的,卫星的划分是按照天体间的关系划分的,行星的划分是按照天体自身的性质划分的,所以说月球在自身性质上看是行星,但从与地球间的关系看,它又是一颗地球的卫星。
11. 彗星:彗星是由冰冻着的各种杂质、尘埃组成的。天文学家们形象地称它为“脏雪球”。当它跑到太阳附近时,在太阳光和热的作用下,“脏雪球”外层的脏雪及凝固的气体和冰块迅速蒸发、气裤穗化、膨胀,并喷发出来,这时彗星的体积急剧地膨胀起来并明显地分成了两部分:彗头和彗尾。彗头中央最明亮的部分为彗核,它是“脏雪球”的本体;彗核表面气化、喷发出来的物质包在彗核周围,形成彗发。彗发外面还包着一层稀薄的氢云,称为彗云。拖在彗头后面的尾巴就是彗尾,它是由于彗头中的气体、尘埃等物质被太阳强大的辐射压和太阳风推挤出来而形成的。所以,彗尾总是背向太阳,离太阳越近,彗尾越长。
12. 流星与陨星:星际空间除行星、卫星、彗星外,还有无数小物体和尘埃,它们统称为流星物质,敏纯竖或者分别称为流星体和微流星体(尘埃)。地球在空间运动,每时每刻都会同大量流星物质相遇。其中,毫米级或以上的流星体进入大气,因大气摩擦而在80—120 千米的高空灼热发光,从而在星空中划出一道光迹而迅速流失,这种现象就叫做流星。流星体一般在大气中全部燃烧气化,只有较大的流星体或微流星体可以陨落或飘落到地面,分别成为陨星和微陨星。
以上是个人归类,不知道是否有误。对于整个浩瀚宇宙来说,现在人类科学认识是存在局限性的,只有随着逐步的发现和原有的天体学认识不断改变才能更深入地去解释整个宇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