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汽」10万亿蛋糕待分割,谁能抢到最大的一块?

如题所述

作者:王珊珊

过去两年,新能源车市场规模迅猛发展,至今年一季度渗透率已经超过30%,成为中国乘用车市场“最靓的仔”。

相比传统燃油车,新能源车给用户带来全新的驾驶和出行体验。汽车市场围绕新能源车出现新一轮产业链调整升级,也孕育出更多新机会。

“一个10万亿规模的产业正在发生一场巨大的变革。”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汽车在软件领域的突破创新将成为重点差异化方向,创新性功能将有效刺激用户需求并推动软件成为产业链利润最厚的环节。


数据和算法即竞争优势

“软件创新形成差异化是争夺产业利润空间的第一步。”

在IDC中国研究经理杨洋看来,汽车的智能网联化重新定义了云与产业的关系——云即生产系统、数据和算法即竞争优势、软件重新定义产品和服务。

未来,新能源汽车凭借强大的数据和算法优势,有望大幅降低成本。它有越多的用户,就可以获取越多的数据,可能在未来又获取到了更多的是用户,慢慢会产生一个数据的码头效应。

而在数据闭环和仿真环节,大模型将赋能自动驾驶。在人工智能1.0时代,大量的人工标注导致数据标注时间长、成本高、挖掘难度大。但在人工智能2.0时代,基于大模型可以实现自动标注,大大降低成本,可快速进行优化和迭代。

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现象:不论是“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还是北汽、广汽等传统车企,它们身后都站着商汤科技、百度和华为等科技大厂的身影,后者不约而同地向大模型和大算力方面持续投入和布局,并推出了各自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企业最终竞争核心本质是效率的竞争。”在岚图汽车CEO卢放看来,最近这两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赛道出现越来越多的词就是“卷”,卷的本质还是竞争,竞争的关键就是效率。

“燃油车决定生存,混动车决定生死,而电车决定未来。”奇瑞副总经理、奇瑞汽车营销公司总经理、捷途汽车总经理李学用预计,2025年月销量过万的企业估计全中国只剩7-8家。

在产业迭代过程当中,拥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将是车企非常核心的竞争力,用极致的成本能力以及对产品价值的打造,取得先机。


智驾与智舱是两大支柱

新能源车智能化的下半场,将会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竞赛。未来,车辆将更多地参与用户生活,在智能生态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智驾与智舱是汽车市场智能化的两大支柱。”IDC中国研究经理王博介绍,自动驾驶技术在当下乘用车市场的落地形式依然以驾驶辅助功能为主,在20至40万价位段尤其集中。L2级自动驾驶渗透率快速提升,今年一季度,L2级自动驾驶在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达到45.3%。

电车对油车的替代不仅改变着用户以车辆作为移动工具时的使用习惯,也在重塑着座舱的使用场景。

IDC研究显示,今年一季度,智能座舱相关功能在中国乘用车市场中的渗透率稳定增长至88.8%。其中,座舱智能化水平的评价一方面在于车机与用车者之间交互模式的直观性与交互维度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在于舱内电子终端设备对车舱应用场景的延展。

近几年,国内智驾、智舱技术的快速落地和发展背后,车联网能力的产业升级是重要支撑和推手。

IDC中国高级分析师洪婉婷表示,车联网市场不仅是“十四五规划”中提及的重要“新型基础设施”,也是车企满足终端用户对汽车智能、网联需求的重要路径,是技术提供商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的重要抓手。

随着车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汽车行业对车联网的基础设施“汽车云”的需求日趋重视,汽车云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

2022下半年,中国汽车云市场规模达39.6亿元,同比增长41.8%。IDC预计,未来五年,中国汽车云市场的增速将不断创新高,未来五年复合增速达53.6%,2027年该市场规模突破600亿元。


人汽观察:

“能生存下来的物种,从来不是战斗力最强的,也不是头脑最聪明的,而是那些对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达尔文在《进化论》中的这句话不仅适合于生物,同样也适用于车企。

传统燃油车发展至今已超过百余年,汽车产业的产业分工已成定局、利润分配已经相对固定、各领域巨头地位难以撼动。

展望未来,随着新能源车的进一步普及,智能化、网联化、自动驾驶、软件定义汽车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汽车产业不断转型升级。

这一升级过程中,汽车产业链将被重塑,也将形成新的市场竞争格局,产业链中各企业如何抓住市场机遇、结合自身优势能力勇立转型升级潮头,成为企业需要思考的重中之重。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人汽,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