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的资料?

恐龙的资料?急用!!!!!

恐龙在地球上生存了一亿五前万年的时光,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地球的环境也发生了许多变动.原本连成一整片的盘古大陆逐渐漂移,分裂成为如今我们熟知的形态.这些陆块漂移到全球各处后,气候环境也跟着改变.陆块漂移,再加上气候变化,使得地球上的植物种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过,由于这些变迁是在非常漫长的时间内逐渐形成,因此生长其中的动物依然能够适应得很好.在恐龙时代早期,蕨类植物构成的矮灌丛是地球上主要的植被.后来,高大的针叶树林和低矮的苏铁丛林取代了蕨类植物的地位,成为地球上主要的植物景观.不久后,第一批显花植物出现了,地球上的植物景观也因此发生了巨大改变.恐龙当时赖以为生的许多植物和花朵,今天依然存活在地球上.
中生代末大绝灭
这是因为,许许多多的恐龙与我们人类相比实在是太大了,让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思考,它们为什么会长那么大呢?还因为,恐龙的种类如此繁多,样子那么千奇百怪,不由得使我们想知道,恐龙这个庞大的家族到底有多少成员?
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那么多曾经浩浩荡荡、生气勃勃地生活在地球上的恐龙为什么一个不留地从地球上消失了,没有留下它们的后代,却为我们留下了一个难解的谜。这个谜永远激发着我们去探索、去求知。
现在我们知道,恐龙灭绝的时间是在距今6500万年前。而且在那个时候,不仅统治了地球达一亿多年的各种恐龙全部绝灭了,同样悲惨的命运还同时降临到了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和天空中生活的很多种其它的生物。在这次灾难中绝灭的还有蛇颈龙等海洋爬行动物,有翼龙等会飞的爬行动物,有彩蜥等恐龙的陆生爬行动物亲戚,有菊石、箭石等海洋无脊椎动物;至于海洋中的微型浮游动植物,钙质浮游有孔虫和钙质微型浮游植物也几乎被一扫而光。经过这场大劫难,当时地球上大约50%的生物属和几乎75%的生物种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这真是一场大绝灭、大灾难。大绝灭的结果使得在距今6500万年这个时间的前后,地球上生物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巨变。这场大绝灭标志着中生代的结束,地球的地质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生代。
科学家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分析研究了到目前为止可以发现的所有线索,提出了解释这一大绝灭现象的各种理论。但是至今,关于这场大绝灭的原因仍然没有找到一个百分之百正确的答案。
也许,这样的答案等待着你来寻找。
以下,我们将陆续地介绍一些关于恐龙大绝灭原因的理论和学说,即向你介绍一些最基本的背景知识,也希望能够对你发现更好的解释提供一些启发。
小行星撞击理论
1980年在一个科学讨论会上,美国地质学家阿尔瓦雷茨等人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形象生动地宣讲了一段发生在距今6500万年前的惊心动魄的故事: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烈日照耀下的热带灌木林中,许多不同种类和形态的恐龙平静地像往常一样或在湖边漫步,或在水中觅食;在森林的边缘,一只刚刚孵完卵的鸭嘴龙正在蛋巢边来回踱步;在一片开阔的原野上,一只霸王龙正准备扑向一只巨大的三角龙……
突然,一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巨响打破了这个宁静的世界。一个直径几公里大的流星猛烈地撞到地球上。这一撞可不得了,相当于几万个原子弹威力的爆炸在顷刻间发生。这是一颗不期而至的小行星,与地球碰撞后产生的撞击力可达1015吨TNT炸药爆炸所产生的能量。卷着尘埃的一个巨大的蘑菇云迅速升起,直冲天空,而后弥散开来,最后把整个地球都笼罩在里面。很快,恐龙就彼此看不见了,因为黑云遮天蔽日,白天也没有了阳光。这种恐怖的状况持续了一两年。植物的光合作用中断了,因而大量枯萎、死亡。吃植物的素食恐龙因此相继死去。以后,吃肉的恐龙也由于失去了食物而灭绝了。
这段故事是小行星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恐龙大绝灭学说的精华。后来不断地被许多科学家给予支持。有些科学家甚至认为地球在这个时期不仅经历了一次较大的行星撞击,而且还接连受到了许多次小一些、但是依然严重威胁生命的小行星撞击,其中可以证实的在加勒比海和美国的衣阿华州发现的行星撞击的痕迹。
这一假说的证据还来自于在世界各地发现的6500万年前的沉积物中存在的一种氨基酸。这种氨基酸含有大量的铱元素,大量地存在于某些天体里,在地球上却根本不应该存在。这层富含铱元素的地层在北美洲、欧洲和澳大利亚的许多地区都被先后发现,在我国西藏的冈巴地区几年前也发现了这层含铱层。
有的科学家认为,这次爆炸使所有恐龙都灭绝了。但是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只有70%的恐龙在当时灭绝,其它的一些恐龙种类则勉强地躲过了劫难,可是在随后的几百万年里又逐渐绝灭了。这后一种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在6500万年前的这次事件以后形成的地层里,仍有一些恐龙骨骼被发现。例如,美国新墨西哥洲6000万年前上下的地层中就曾经发现了恐龙的残骸。在阿拉斯加新生代的冻土带里,也发现过三角龙的化石。这些现象似乎说明,在这次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的大爆炸以后,仍然有一些恐龙挣扎着生活了几百万年的时间,最后才因为不适应新的气候和新的环境而最终相继灭绝。
最新理论——大规模海底火山爆发
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安东尼奥-齐基基最近提出,造成恐龙大绝灭的原因很可能是大规模的海底火山爆发。
齐基基教授认为,白垩纪末期,地球上在海洋底下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从而,影响了海水的热平衡,并进而引起了陆地气候的变化,因此影响了需要大量食物维生的恐龙等动物的生存。他的理由是,现代海底火山爆发对海洋和大气产生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只是其影响程度比起6500万年前发生的海底火山爆发的程度小多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14
这是我的作业 没有的话我死定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5-12
我不知道,因为我也在查找,不知不觉就弄出了这网页。我叫史天风,200010.
6.
( ^_^ )/~~拜拜

参考资料:史天风 20001006

第3个回答  2010-05-12
起源:大型肉食恐龙起源于三叠纪,灭亡于白垩纪末期。现在讲讲大型肉食恐龙的祖先。在与似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作战时,恐龙进化的越来越大,出现了大型肉食恐龙,原始的大型肉食恐龙也是异特龙家族和棘背龙家族的共同祖先,另外埃雷拉龙进化出了阿贝力龙(蛮龙)类,始盗龙进化出了暴龙族,这几大家族有一场决定性的撕杀。
第一篇:异特龙家族
异特龙家族起源于三叠纪原始的大型肉食恐龙,继承了原始的大型肉食恐龙轻巧、长尾、弯齿的特征,并发扬光大,开始走向称霸侏罗纪晚期-白垩纪早期的历程。
地点:中国四川自贡大山铺;时间:距今1.7亿年
蜀龙是过渡类型的蜥脚龙,体长9米,行动较迟缓。一只气龙尾随其后。作为早期的异特龙家族成员,气龙体型较小,灵活。但是异特龙家族早期时虽然灵活,但无法对付中大型的猎物,它们只有不断进化,进化出更强壮和更大的身体才能称霸。气龙开始进化,开始在其他三大家族尚未繁盛的时候走向世界各地。气龙分成几路进军:朝北美洲大陆、中国新疆和原地进发,开始称霸之路。
地点:中国新疆克拉美丽山;时间:距今1.6亿年
中华盗龙。说是盗龙,却和盗龙族毫无直系瓜葛的中华盗龙是异特龙家族较进步成员,体型较气龙更强壮灵活,一口锋利的牙齿是致命武器,中华盗龙算是异特龙家族的中等战斗力成员,虽然强壮,但是对付巨大的中加马门溪龙之类的动物,那么只有一条路可以对付中加马门溪龙之类的动物——狼群战术。
地点:美国怀俄明州;时间:距今1.2亿年
此时的地球进入了白垩纪,被子植物开始出现,美国开始出现橡胶树和柳树构成的森林,蕨类植物大为减少。并出现中型的鸟脚类恐龙踺龙,它们最大的危险来自早期异特龙类鲨齿龙科成员——高棘龙。
异特龙篇后记:一切的辉煌都逝去了,一切功名都成了过眼云烟,只留下一个个辉煌的名字:气龙、中华盗龙、异特龙、永川龙、高棘龙、鲨齿龙、巴哈利亚龙、非洲猎龙、新猎龙、矮异特龙、南方巨兽龙,和它们曾经征服的土地:从欧洲亚洲到非洲,从北美洲到南美洲,从大洋州到南极洲。爪踏七洲,称雄一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统治,除了传奇般的异特龙类,没有任何一种恐龙能够称霸地球如此长的时间和如此大的范围,,异特龙类的王朝过去了,恐龙也到了它们家道中落的时候了。
第二篇:棘背龙篇
棘背龙类是一类包含着无穷个谜的恐龙族,棘背龙起源于原始的大型肉食恐龙,与异特龙类的体型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不过最初的棘背龙却是吃鱼的,不过韬光养晦几千万年的棘背龙终于在白垩纪早期称霸一方,成为一代君王。
棘背龙扫清了称霸道路上最后一个障碍——鲨齿龙,从此割据一方,成为白垩纪非洲当之无愧的霸王。
棘背龙篇后记:棘背龙类是一类包含着无穷个谜的恐龙族,许多年过去了,这些谜团仍然环绕在棘背龙旁边久久不去,给棘背龙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只有那些中棘龙、重爪龙、比尔索斯棘龙、似鳄龙、激龙、棘背龙的骨架,还在向人类讲述棘背龙王朝过去的辉煌。
第三篇:阿贝力龙篇
沉寂千载终成器,这就是阿贝力龙类的家族历史概括,阿贝力龙一直是大型肉食恐龙中的配角,一直引不起大家甚至科学家的注意,但是,就是这样一只其貌不扬的阿贝力龙家族,却成为白垩纪后期南美洲的霸主。
第四篇:霸王龙篇。
一类近乎传奇的恐龙,曾保持“恐龙之王”桂冠近90年的超级掠食动物,它们有巨大的嘴巴、锋利的牙齿、强健的后肢、粗壮的尾巴。所到之处所向披靡。
霸王龙又名暴龙,模式种与目前唯一的有效种是雷克斯暴龙,或称雷克斯龙,是一种大型的肉食性恐龙,身长约13米,体重约7公吨,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垂克阶最后300万年,距今约6850万年到6550万年,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恐龙种群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西部,分布范围较其他暴龙科更广。
1902年在美国蒙大拿州发现了第一具霸王龙化石。霸王龙有个大脑袋。霸王龙的前肢短小,每只手有两个手指;后腿大而有力,每只脚有三个脚趾。每个手指和每个脚趾都带有爪子。霸王龙有条又细又硬,带个尖的尾巴。它一共有60颗牙,每颗牙长9英寸,都很锋利。当有一颗牙掉了时,会有颗新牙长出来。霸王龙走路时用两条腿,它能跑的很快,每小时的速度可达30英里。它的视觉和嗅觉都很好。霸王龙的脑袋很大,它是只聪明的恐龙。它独自居住,有时也和另一只霸王龙生活在一起。
霸王龙可能是有纪录以来生活在地球上最大型食肉类恐龙之一。它是食肉类最晚的一支,它具有六十个锯齿状边缘的利牙,有些达18厘米长。它具有硕大的上下颚;仅仅头颅长达1.37米,它或许能够吃下一整个人。霸王龙站起身高接近两层楼高,一口可以吞下一头牛,奇怪的是霸王龙前脚非常矮小,和人手臂差不了多少,因此有些科学家认为暴龙无法捕食,只能吃死尸。霸王龙庞然大物,整个身体好像是专为袭击其他恐龙而设计的;头长而窄,两颊肌肉发达,颈部短粗,身躯结实。后肢强健粗壮,尾巴不算太长,可以向后挺直以平衡身体,张开大口,有长约15厘米的利齿,只是前肢细小得不成比例,而且只有两只较弱的手指。曾经有人认为霸王龙是笨重迟缓的动物,但是最新的研究认为霸王龙奔跑起来时速可达40公里以上,果真如此的话,恐怕没有什么猎物可逃过它的追杀了。

1.兽脚龙:所有食肉的用两腿行走的恐龙,比如霸王龙,看过《侏罗纪公园》3吗?
2.蜥脚龙:体型庞大的植食性恐龙,比如雷龙和梁龙。
3.鸟脚龙:像禽龙和鸭嘴龙一样用双腿行走的小型植食性恐龙,比如青岛龙。
4.剑 龙:这种恐龙带有版状物它们都以植物为食,用四条腿走路。
5.角龙:有角的植食性恐龙,比如三角龙。
6.甲 龙:这类包括像结节龙这样的有铠甲的恐龙,像剑龙一样,它们也以植物为食,用四条腿走路。
7.肿头龙: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厚脑壳。指有着很厚颅骨的一类恐龙,并以非常闻名的肿头龙来命名

根据恐龙腰带的构造特征不同,可以划分为两大类:蜥臀目和鸟臀目。
二者区别在于其腰带结构: 蜥臀目的腰带从侧面看是三射型,耻骨在肠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则向后延伸,这样的结构与蜥蜴相似;鸟臀目的腰带,肠骨前后都大大扩张,耻骨前侧有一个大的前耻骨突,伸在肠骨的下方,后侧更是大大延伸与坐骨平行伸向肠骨前下方。因此,骨盆从侧面看是四射型。不论是蜥臀目还是鸟臀目,它们的腰带在肠骨、坐骨、耻骨之间留下了一个小孔,这个孔在其它各个目的爬行动物中是没有的。正是这个孔表明,与所有其它各个目的爬行动物相比,被称为恐龙的这两个目之间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
蜥臀目分为蜥脚类和兽脚类。
蜥脚类有分为原蜥脚类和蜥脚形类。原蜥脚类主要生活在晚三叠纪到早侏罗纪,是一类杂食--素食性的中等大小恐龙。蜥脚形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巨型的素食恐龙。头小,脖子长,尾巴长,牙齿成小匙状。蜥脚亚目的著名代表有产于我国四川、甘肃晚侏罗纪的马门溪龙,由19节颈椎组成的脖子长度约等于体长的一半。
兽脚类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它们都是肉食龙,两足行走,趾端长有锐利的爪子,嘴里长着匕首或小刀一样的利齿。霸王龙是著名代表。
鸟臀目分为5大类:鸟脚类、剑龙类、甲龙类,角龙类和肿头龙类。
鸟脚类是鸟臀类中乃至整个恐龙大类中化石最多的一个类群。它们两足或四足行走,下颌骨有单独的前齿骨,牙齿仅生长在颊部,上颌牙齿齿冠向内弯曲,下颌牙齿齿冠向外弯曲。它门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全都是素食恐龙。
剑龙类,四足行走背部具有直立的骨板,尾部有骨质刺棒两对,剑龙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到早白垩纪,是恐龙类最先灭亡的一个大类。
甲龙类的恐龙体形低矮粗壮,全身披有骨质甲板,以植物为食,主要出现于白垩纪地层。
角龙类,是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龙。头骨后部扩大成颈盾,多数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我国北方发现的鹦鹉嘴龙即属角龙类的祖先类型。
肿头龙类主要特点是头骨肿厚,颥孔封闭,骨盘中耻骨被坐骨排挤,不参与组成腰带,主要生活在白垩纪。
第4个回答  2010-05-12
(⊙o⊙)…这年头恐龙太好找了,到网上搜索凤姐2个字就会有一大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