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皮病的表现有哪些,怎么防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01-12
西药和中药均有一些软化皮肤的药物,如青霉胺、积雪甙、秋水仙碱、依地酸钙钠、抗栓酶等。这些药物各有不同的作用特点,发挥着使皮肤软化的功能。

(1)青霉胺:硬皮病的专科医生非常喜欢用青霉胺这个药物,当病人的皮肤出现增厚、硬化时,医生首先想到的是选用青霉胺。经过近20年的临床使用,它能软化皮肤、改善病人的肺功能和延长病人的生存期已得到了公认。
青霉胺为棕色糖衣片,每片含青霉胺0.125克,是由青霉素水解制成的。青霉胺为白色结晶状粉末,味微苦,在水中易溶解。可被胃肠道充分吸收,并迅速从尿中排出。由于它结构中特殊的巯基能抑制胶原合成的单胺氧化酶,从而抑制了新胶原的产生,阻止了皮肤的硬化。
是不是所有的硬皮病病人都可以随意使用它呢?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刚开始使用青霉胺治疗硬皮病时,医生往往用较大的药量。由于一开始用量过大,故它的不良反应出现较快,也比较严重,使得病人常常不能坚持治疗。过短的用药时间,药效又不能很好地体现,因此,曾一度被认为该药对硬皮病疗效不佳。
其实,青霉胺治疗硬皮病虽有显著的疗效,但其副作用也是明显的。如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皮肤过敏反应,甚至是严重的药疹。它对肾脏有一定的毒性,可以引起蛋白尿等,还会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减少等等。那么,应该如何观察使用呢?建议做好以下几点:① 首先是观察有无皮肤过敏出现,即服药后皮肤上是否有皮疹出现;②定期检查血常规,看看是否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③定期检查尿液,观察是否有肾脏毒性,如蛋白尿、血尿等;④有的病人会出现胃肠道反应,如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泻等;⑤极少数病人还会出现视力和味觉的改变。
如何预防和减少上述不良反应呢?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和监测下使用。最好的预防方法是采用小剂量缓慢递增给药法。如从每日0.125克开始,每隔2~4周增加0.125克/日,直至0.75克/日为止,持续给药1~3年。常可取得良好的疗效,且严重的不良反应明显减少。期间如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一般对症处理后并不影响本药的使用。
(2)积雪甙:是从中药“落得打”中提取的一种有效成分。研究证明,它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从而使胶原纤维数量明显减少。大量的病人使用后,肿胀硬化的皮肤明显的变软。它的常规用量是每天3次,每次4片。临床上没有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长期使用相对是安全的。
中药雷公藤制剂能使皮肤弹性恢复,色素沉着减轻,吞咽困难好转等。中药雷公藤多甙、丹参、灯盏花等亦能明显改善病变关节的的肿胀,提高关节的运动功能。
需要指出的是,坚持长期随访和治疗,是战胜硬皮病的关键所在
一、去除感染病灶;

二、血管扩张药物:丹参注射液,有出血倾向或肾功能不全者忌用。

三、结缔组织形成抑制剂:

(一)青霉胺,本药对肾有刺激,能抑制骨髓,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二)秋水仙碱,连服3个月至数年;

(三)积雪甙。

四、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有高血压、氮质血症等应避免应用;

五、免疫抑制剂:

①苯丁酸氮芥;

②硫唑嘌呤;

③环磷酰胺。

六、中医中药;

七、其他,封闭疗法,物理疗法等。

以上只是硬皮病的治疗原则,药物的剂量及用法,须遵临床医师医嘱。平时应注意保持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注意休息,冬季注意肢体保暖,饮食上忌刺激性食物。
第2个回答  2022-07-26
按累及范围可分为局灶性硬皮病和系统性硬化病,以下为两者的典型症状。
局灶性硬皮病
主要是皮肤病变,一般不损害内脏。主要分为点滴状、斑块状和带状。
斑状损害
斑状损害又称为硬斑病,起始时是一个或多个淡红或紫红色的水肿性斑状损害,常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硬币大小,也有更大者;
数周或数月后,可发展呈象牙白或黄白色中间凹陷的皮损,周围皮肤呈淡红或淡紫色晕,表面像皮革一样硬;
随着病程发展病变硬度减轻,出现瓷白色或淡褐色斑状萎缩,以躯干多见,成年人多见。
带状损害
常表现为沿肢体或肋间带状分布,皮损变化跟斑状损害一样,病情进展较快;
当发生在面额部时,呈现局部凹陷,称为刀砍状硬皮病;
儿童较多见。
点滴状损害
皮损一般同绿豆大小,呈集簇性或线性分布的硬性斑点,为象牙白或珍珠母
类似的颜色,表面光滑发亮,较少见。
系统性硬皮病
好发于女性,皮肤和内脏均有损害,病情相对较严重。根据累及范围和内脏受累程度,临床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
局限型系统性硬皮病:往往先有雷诺现象,从手面部开始皮肤硬化,病情发展较慢。
弥漫型系统性硬皮病:无雷诺现象,直接从全身弥漫性硬化开始,2年左右可发展至全身皮肤和内脏损害。
前驱症状
90%以上的患者首先出现雷诺现象,表现为遇冷后出现双手阵发性苍白、发冷、麻木,先变青紫,再变潮红。
发病前可能出现无规律的发热、食欲减退、关节痛、疲劳、体重减轻等症状。
皮肤改变
皮肤改变是该病最主要特征表现,主要为皮肤紧硬,呈对称性发展,一般先从头面部开始,蔓延至躯干四肢,部分患者有毛细血管扩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