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一趟普陀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2
普提本无树,

明镜也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摘自《禅说》

三年前,在一个丹桂飘香的季节,我们一行10多人利用国庆长假到浙江省。在去了杭州、宁波之后,我们还去了一趟普陀山。

现在已经记不起来我们是在哪里上船前往普陀山的。只记得我们是在看完奉化后,在宁波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乘车到海边,坐上了一艘游船,船行大约两个多小时,就来到了普陀山。

那次旅游,我是带着老父亲一块去的。父亲那年67岁。父亲是一个乡村教师。父亲在我们那里的十里八乡来来回回的教书育人。父亲在六十岁退休后,看到我们村中的小学缺老师,他二话没说,就又站在了讲台上,义务为村里教了六年学。父亲准确的退休年龄应该是66岁。乡村教师的生涯,为父亲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和声望。父亲在哪个村子教学,哪个村里不论有了什么事情,都要来找父亲商量。父亲经常说:只要有一颗平常心,将心比心,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情。父亲在远近的村子里处理了许许多多的事情,大到村中规划,村镇建设,小到邻里纠纷,夫妻吵架。以致于我常常存在这样的疑惑:瘦弱的父亲有这么大的能耐吗?那一次,也就是在普陀山吧,在金光闪闪的观音菩萨塑像下,披着一身霞光又在佛的光辉映照下的父亲,显得那么庄重、神圣。在那一刻,我心中的疑惑终于有了答案了:在我们那个地方,在黄河中、下游交接的那个村落里,父亲俨然也是一尊佛了。佛既平常心,平常心既佛呀。这或许是后话了。

67岁的父亲已完全退休了。当我向他说起单位组织旅游,想带他一块去的时候,父亲犹豫了半天,他搓着双手,象小学生做错了事情似的,喃喃道:这合适吗?我怕带累你们呀!在我们的再三动员下,父亲还是跟我来旅游了。游过了杭州、宁波,在踏上去往普陀山游船的那一刻,河南省最高学府——河南大学地理系毕业的父亲眼睛一亮,高兴地说:“我们是要乘船泛游在东海上了,我们要去的该是舟山群岛了。”回来查阅地图,父亲说的丝毫不差。我真为父亲知识的扎实渊博而折服了——做记者的儿子怕在知识上也只能永远做父亲的儿子了。

普陀山——那其实只是一坐很精致很袖珍的小岛了。印象中,小岛大概由南到北漫坡而上,不久,就看到了观音菩萨的金身塑像——在普陀山的最高处——那应该是小岛的象征了。旅途中,我们也得知了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这里也应该是一处佛家重地了。我眼见得这里的每一处房屋屋脊上,都有法轮在转动。我还听到了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是一个女孩,父母双亡,是个孤儿,因为贫病交加,晕倒在了一只小船上。一个村姑模样的人救治了她,并给她指点了迷津。这位村姑就是观音菩萨。慈航普渡,或许就是因为了这段美丽的传说演化来的吧。本来我这个人,或许佛缘不深,或许是过多的受了“正统”教育的缘故,对于“佛”呀、“道”呀这些东西,向来是不以为然的,也就是看看而已。可是,在普陀山,我却感到了一种强烈的心灵的震撼:那是在观音菩萨的金身塑像下,一位来自西藏藏传佛教的弟子,一位看起来还十分年轻的孩子,正在全身匍匐,虔诚拜佛。只见他双手合十,嘴里念念有词,长拜了,再双手撑地,向前滑行,直至全身沾地。然后,又站起来,重复这套动作。也许是职业的习惯,趁着小伙子休息的瞬间,我采访了他。小伙子说他来自拉萨,是一路化缘,一段一段坐火车来到普陀山进行修禅深造的。他说,象这样虔诚的拜佛,他每天要做1500次。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说,这样做,心灵更干净。

——好一个心灵更干净呀!

这句话时刻响起在我耳边,它也时常让我净化心灵,这怕就是佛的真谛了。

我的67岁的老父亲,在这个佛国小岛上,也许是佛的感召,也许是环境的濡染,他竟然很积极,很踊跃地为他的孙子辈们挑起了吉祥物,而且,还坚持着一定要让大师们去“刻光”。末了,父亲说了一句话:是一个美好的心愿吧!

——是呀,美好的心愿,这是一个长辈对下下辈的祝福了,也应该是佛的真谛了!

我的一个同事——一个很青春、平常嘻嘻哈哈的女孩子,在这个佛国小岛上,她竟然象许多香客一样,学着人家,亦步亦趋,行起了三叩九拜的大礼。问起她,她说,在这个地方,这样做,心灵才安宁。

——这是心灵安宁,也应该是一个美好的境界,是佛的真谛吧!

那是一个小岛,那是一个佛国小岛,那是一个精致的袖珍型的小岛。在那个小岛上,我们转悠了一天,晚上休息在一家部队的招待所里。住宿很简陋,但丝毫没有影响我们游历佛国小岛的兴致。晚上,几个朋友聚会在一起,弄了几样海鲜,喝了一点小酒,大家都很高兴,就连我67岁的父亲也参加了这样的小聚会(父亲历来反对我喝酒的)。聚会上,父亲不断重复着一句话:来普陀山,值呀!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我当时没有问。不过,回来后,父亲把我为他拍摄的观音菩萨金身塑像下那张很神圣很庄重的照片放大了,镶在了镜框里,挂在了堂屋里。父亲逢人就说,这是儿子带我去普陀山旅游照的照片呀。这照片,也该是一辈子做教师的父亲的一种情结和满足吧,可是,我却感到的是一种愧疚,一种久久抹不去的愧疚。

离去普陀山已经有三年时间了。三年过去,父亲已经是古稀之年了。古稀之年的父亲,仍然以“平常心”健康的忙碌于村中大大小小的事情上。每每给他打电话,让他来城里和我们一块居住时,父亲总说:某某家的事情还没有处理完,处理完了我再去。可是,处理完了某某家的事情,又有某某某家的事情仿佛在等着父亲。父亲就在这样一种佛的境界里,充实而又快乐地活着。

在这三年里,我也先后去过了乐山、峨眉山、少林寺、大海寺等佛家圣地,在许多地方拜了佛并确确实实感悟到了佛的存在。在峨眉山——据说那里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我买了一本《禅说》的书,拿到火车上要读时,对面坐了一位脖挂两串佛珠美丽而且看起来气质也很高雅的女子。她坐在火车窗口,闭目念着佛珠,显得很神圣,很庄重。和她聊天,她说,她是河北人,早年做了点生意,挣了一些钱,可是精神十分空虚。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和佛结了缘。她现在要一月一次的往返于河北、四川之间,参禅拜佛,让心灵充实起来。她说,她还要到九华山、五台山、普陀山去拜佛的。她还说,在佛的感召下,她做了并且还会继续去做许许多多的善事的。

——让心灵充实起来,这该也是一种佛的境界吧!

在那一刻里,我也翻开了《禅说》的书籍,寻找着“佛”的答案。“佛”是什么,“书”中说:“佛即心,心即佛。”或说:“佛即平常心,平常心即佛。”又说:“佛教我心,一心向善。”这也就是佛了。这让我又真真切切想起了在老家堂屋里挂着的我为父亲拍摄的观音菩萨金身塑像下那张很神圣、很庄重的照片了,也在想着在老家里佛一样忙忙碌碌的父亲了。

悟到此处,我想,三年前那趟普陀山之行就决不是一趟虚行了!

那坐佛国小岛——那坐很精致很袖珍型的小岛哟!

它会让我时时想起,并心驰神往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