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萧红?

如题所述

萧红是中国的近代时期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有着20世纪30年代文学洛神的美誉。 萧红可以说是当时一位独具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在文学创作方面,她的作品中当中包含着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以及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

萧红的作品多有自叙传的色彩,她的创作方式更是在当独树一帜,不以寻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的写作,而是以一种极为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述她所熟悉的一切,于是就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 

也许是因为老天给了她出众的才华,就未再次眷顾她,给她幸福的人生。她的一生一直处于劳苦奔波之中,辗转于多位男性之间,也没有获得苦苦追求的爱情。
萧红年幼时便丧母,是在祖父的抚养之下长大的。然而自从她最亲的祖父去世之后,对于家庭就再无所留恋的。初中毕业之后,不顾家庭反对就与男友私奔到北平,后来遭遇男友的抛弃。她回到了故乡与曾经父亲为她包办的婚姻对象居住在了一起,并且怀孕了,然而再度被抛弃。

后来由于水灾泛滥的缘故,旅馆把萧红赶了出来,她无处可居,无可奈何之下就写信给了曾经相识的好友报社记者的萧军。不久之后,萧红生下了孩子,因无力抚养就送给了他人,但孩子早夭折了。后来他又与萧军结婚同居在一起,怀孕之后两人又分手了。

挺着大肚子的萧红在绝望之中遇见了端木蕻良,温柔体贴的端木蕻良给了萧红一种久别的温暖,漂泊多年的她太渴望这一份稳定的爱情了,刚处不久之后就结婚了。萧红一开始以为自己遇到了良人,然而相处下来并非如此,端木蕻良的依赖性太强,什么事都要萧红来办理,这些琐事让萧红十分的厌烦。不久之后遭遇日军轰炸,便开始了逃亡之路,萧红生下一子,孩子还是早夭了。后来两人逃到香港,但是当香港沦陷之时,端木蕻良抛下了萧红独自逃跑。

后来萧红因为病重被送进的医院,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是骆宾基陪伴了她度过了最后的时光。拥有惊世才华的女子,却在31岁时离开了人世。一生才华,却一世飘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1
首先,萧红父亲张廷举,不算传统意义上的封建家长。相反,他还是建国后被政府钦定的开明绅士,他本人是支持新式教育的。在萧红那个年代,普通地主家(注意,不是豪门大户)的小姐不读书是常态,跟供得起供不起没关系,纯粹就是觉得没必要。(因为当时没有女人靠自己谋生这个概念,普通地主家的小姐,出路就是做个普通地主家的少奶奶,不识字但是能操持家业的少奶奶一大把)但是萧红是读了书的,而且家里供她念到初中,绝对算得上开明了。

其次,我不认为张廷举毫无过错。毕竟他对子女的教育说是失败不为过(萧红之弟后来自杀)。他是一个新旧交替的人物,既有送女读书的新式开明,也有一意孤行的旧式专制。那个年代的父亲,多是严父形象,让他们走进子女内心,对子女温情脉脉,基本是不可能的事。

如果是平常儿女,张廷举的所作所为不算过分,最多也就是被人说句严厉,关键就在于,萧红不是个平常儿女。她本来就性格倔强,对这个没给自己温情的父亲,心里也不服气,叛逆几乎是注定了。

萧红的故事我看了几遍,一开始怎么也找不到她这么“作”的动因。因为萧红不是有多讨厌汪恩甲这个人,汪恩甲对她也是有过情意的。我个人的想法是,萧红的叛逆,一方面是不想过普通的地主少奶奶生活,想求知升学做自己,一方面也有点为了反抗而反抗的意思。

经常看到现在有些人在网上说民国知识分子的私生活多么毁三观,比现代人还开放,其实我很想斗胆说一句,刚刚解放思想的时候,人往往都是很偏激的,等社会思想解放的差不多了,才会去反思过去的偏激之处,渐渐形成了所谓正确三观。

举个例子,章含之。她的大哥曾跟她聊了一些在德国的见闻,然后她认为革命就要“大义灭亲”,就向组织举报说她大哥是纳粹党。导致她大哥跟她十年没说话。现在人看来这不是脑子有病?但是当时的人就是这么激进。萧红也是一样,那时候被鼓动逃离包办婚姻的女孩子太多了,逃婚就像一种时髦一样。其实当时的包办婚姻也有很多过的还可以的,但是革命初期的人往往是先反对旧形式,而不是客观分析旧形式的利弊。

萧红想做出走的娜拉,但是她没有想清楚她出走的目的是什么,她未来会面临怎样的生活,加上年少气盛,做出了惊世骇俗之举。

萧红一辈子在依附男人,虽然她可以靠文字养活自己,但是她的精神世界并不独立。从这一点来说,萧红也是个新旧交替的人物,她逃婚抗争,要求升学,有新式女性的思想,但是她骨子里也有旧式女人的痕迹,也许她的潜意识里,女人总是离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10
萧红是20世纪30年代为数不多的女性作家之一,她只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31个春秋,便像电光石火似地倏尔而逝了。萧红的短促一生,是多灾多难的一生,只有痛苦,没有欢笑,她的一生是一幕悲剧。萧红这个名字,尽管在现代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但在现代青年人中,除研究文学者外,却很少有人知道她。

萧红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父亲是这个县里一个不小的地主,母亲在她幼年时便去世了,父亲又是这个家庭的暴君,所以萧红自幼便没有得到过家庭的幸福与温馨。只有在老祖父那里才得到一点儿温暖。

萧红原名张秀环,后来外祖父给她改名叫张乃莹,萧红是她后来的笔名。

她从东北开始,几乎就是逃亡的方式,到上海、东京、武汉、山西、西安、重庆,最后落到香港。离开每个地方都是因为在这个地方待不下去了,是个人心里都会生出无边的寂寥来。生出寂寥到能不能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让人产生共鸣,到最后能不能变成流传的作品,这就是天才和平庸之辈的区别。
第3个回答  2020-07-19
萧红是个坚强独立,对生活充满热爱的女性。萧红有着幸运的童年生活,她的《呼河兰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第4个回答  2020-07-19
萧红这个人,其实是小孩子心性。从他的作品就可以看出,是以孩子的视角写的。写的书文字平淡无奇,但是又能得到启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