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为何在安史之乱后落个“世人皆欲杀”的下场?

如题所述

说起李白的晚年凄惨下场,就不得不提到永王李璘事件。永王李璘是唐玄宗的第十六个儿子,也是唐肃宗李亨的异母弟弟。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狼狈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却擅自北上灵武、并擅自称帝,唐玄宗为顾全大局,没有追究太子的错误,反而追认太子这种行为的合法性。

但是,唐玄宗这样做,并不意味着他完全放权。相反,他还希望通过巧妙的布局,继续维持自己主导帝国的地位。于是,在到达成都之后,唐玄宗让永王李璘坐镇到江陵,负责江南地区的军事。

这种做法,显然是用于节制太子李亨的。因为,在这种人事任命中,太子和永王的地位是对等的。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玄宗皇帝坐镇川蜀,太子李亨坐镇西北,永王李璘坐镇江南,三人相互制衡,玄宗还是很有可能继续维持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但是,当永王李璘开始坐镇江南后,他免不了也开始蠢蠢欲动。因为,但是永王李璘拥有着巨大的军事政治经济资源,在那种乱世中,他身边的人,难免会希望他复制晋元帝司马睿开创东晋帝国的成功。

因为,简单的看,当时的天下,与西晋末年非常相似。当时,帝国都城已经丢失,整个北方战火不断。唐肃宗坐镇西北,虽然有着皇帝的名号,但它东面有安禄山的叛军,西边有土蕃回纥的威胁,实在太像当年西晋时坐镇西北的晋愍帝,随时可能被清理出局。

与此同时,整个南方地区却继续保持着稳定,并且有着庞大而稳定的经济和军事资源,简单的看,永王只要趁势割据江南,就能复制晋元帝司马睿的成功,总而言之,建立起第二个东晋帝国。

在这种背景下,永王李璘在自己的亲信怂恿下开始试图割据江南,而当时李白恰好正在江南,因为李白的名气太大,所以永王试图割据江南时,就请李白给他当参谋。

以李白的人生经历,他自然知道永王李璘的这种行为,意味着什么?毫不客气的说,对于肃宗皇帝而言,永王李璘这就是要造反,是必须要不惜一切代价清剿的。当然,对于永王李璘来说,如果他能够成功,那就不叫造反,而是开国。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李白接到永王李璘的邀请后,他有上中下三策可以选择。上策,就是接受永王的邀请,并全力支持永王割据江南。这样一来,如果永王成功,李白那就是开国元勋。但如果永王失败,李白自然就成了乱臣贼子。

中策,就是骑墙观望。总而言之,管他狼吃狈还是狈吃狼,我就在旁边当吃瓜群众。这种选择的好处就是没有风险,不管谁胜谁负,都不会追究到你头上来。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相当于一次有50%概率中超级大奖的机会送给你,结果你选择不要,以后每回忆起一定会后悔不已的。

下策,就是公开谴责永王李璘的行为,甚至跑到肃宗皇帝身边,全力支持肃宗皇帝平叛。如果肃宗皇帝能够平叛成功,你自然就是功臣,但如果失败,新皇帝继位后自然不会放过你。

所以,哪种选择正确呢?从大道理上,我们很难说哪种选择正确。当时的李白,一生政治落魄,突然身逢乱世,难免会想着搏一搏的;尤其是看到永王亲自派人请自己出山,自己紧跟永王,肯定会有不错的前途。而且简单的看,永王确实有机会实现东晋司马睿的成就。

在这种背景下,李白决定选择支持永王。与此同时,另一位大诗人高适,却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选择,面对永王李璘的邀请,高适果断拒绝,并跑到肃宗皇帝身边,帮着肃宗对付永王。

最后的结果,是永王失败,那些支持永王李的人,自然都会被定性为乱臣贼子,李白自然不能例外。这本来是族九族的死罪,但是因为李白早年对郭子仪有恩,所以在郭子仪的营救下,李白终于免除死罪,但被流放到夜郎。反观高适,则被肃宗提拔为淮南节度使,一生官运亨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