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铜矿主要特点及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铜矿床入选名录的确定

如题所述

夏浩东1,2王志强3邓会娟2

(1.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2.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3.宁夏地勘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

摘要 铜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我国铜资源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收藏铜矿实物地质资料对加强铜矿资源勘查,加强为矿床研究提供服务意义重大。根据我国铜矿资源特点、成矿背景、主要成因类型,确定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铜矿收藏目录。选择性地收藏典型铜矿床实物地质资料,反映中国铜矿成矿特点,反映中国铜矿勘查水平和科研水平,为地矿事业发展服务。

关键词 中国铜矿;特点;收藏名录

铜作为一种有用金属材料被人类利用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工业中,铜更是作为战略物资广泛应用于民用和军事领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铜矿勘探和科研上投入了巨大的财力。据统计,截止到1996年,共投入铜矿地勘费36.25亿元,完成钻探工作量约1379×104m,共发现900余处铜矿床。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开展以来,寻找新的铜矿床一直是地质调查工作的重点。尽管如此,我国的铜矿储量仍然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部分铜矿还需长期依赖进口。据有关资料,铜矿石1992年进口32.01×104t,1999年为125×104t,2001年铜矿石进口226×104t,近年,呈现增长的势头。预测到2010年(赵一鸣,2004),我国铜的需求量将达200×104t,铜的供应缺口达105×104t。因此,加强铜矿地质勘查和科研将是今后地质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同时,关注铜矿床实物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服务、利用也应提上议事日程。

一、中国铜矿分布状况

1.地理分布

除天津、重庆及港澳地区外,全国其他省份都发现数量不等的铜矿床,其中,江西、西藏、云南、新疆等省区的铜矿储量占全国铜矿储量的一半以上,另外,甘肃、安徽、内蒙古、山西、湖北、黑龙江等省区的铜储量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以上十省区的储量合计占全国铜矿总储量的80%以上。

2.成矿时代的分布

中国铜矿床成矿时代跨度较广,从太古宙到第四纪都有铜矿产出。例如,辽宁红透山铜矿床为中国目前发现的成矿时代最老的铜矿,它形成于新太古代;广东阳春石录铜矿床为中国目前发现的成矿时代最新的铜矿,它形成于第四纪。但中国铜矿最主要的成矿期又相对集中,主要为中生代。从大中型铜矿床的形成时代占有的比例来看,据王之田(1988)统计,中生代占到近50%。

3.空间分布

《中国铜矿床》根据中国铜矿的空间分布情况,划分出三大成矿域:即北部成矿域、东部成矿域和西南成矿域,它们分别是古亚洲成矿域、滨太平洋成矿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的一部分。

北部成矿域包括塔里木-华北陆块以北的天山-兴安褶褶皱带广大地区和吉黑褶皱带。构造演化经历了大陆基底形成、古亚洲洋大陆增生和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及陆内的断块升降三个阶段。岩浆侵入活动经历了加里东期、华力西中期和华力西晚期,以华力西期为主。本域的东段叠加了燕山期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区内探明的铜矿储量占全国探明储量的27%。

东部成矿域包括康滇地块及其以东和华北陆块以南,主要包括华北和扬子两大陆块及中国台湾省的广大地区。铜的成矿作用从太古宙开始至新生代都有,属多期叠加成矿域,而在燕山早期达到鼎盛。主要受太平洋板块强烈活动的影响,NE和NNE向的中新生代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向西直达贺兰山-龙门山-康滇南北向构造线附近,但在强度上由西向东逐步减弱,展示了“向洋分带”的格局。在时间上,构造岩浆活动在燕山期进入顶峰。铜矿成矿作用自早到晚由西向洋迁移,形成众多对铜矿成矿有利的环境。

东部成矿域探明的铜矿储量占全国探明储量的55%。

西南成矿域是指金沙江—红河一线以西广大地区,包括川西、藏东在内的西南三江褶皱带。三江褶皱系在亚欧大陆最后定型前的萌特提斯—古特提斯—新特提斯的地质演化历史、巨大的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对区内重要类型铜矿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工作程度较低,西南成矿域探明铜储量仅占全国的18%。但随着地质大调查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在区内发现了众多的铜矿床,显示了良好的找矿前景。

二、中国铜矿资源特点

1.矿床规模

中小型矿床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少。据涂光炽的主张,铜矿储量大于250×104t的铜矿为超大型矿床,按此标准,中国仅江西德兴铜矿、西藏玉龙铜矿床、甘肃金川铜镍矿床、云南东川铜矿床为超大型铜矿床。近年来,新疆土屋-延东铜矿床、西藏驱龙铜矿床、云南普朗铜矿床的深入评价,有可能达到超大型矿床的规模。在现有探明的铜矿产地中,大型、超大型仅占3%,中型占9%,小型占88%。

2.矿石品位

贫矿多,富矿少。中国铜矿平均品位为0.87%,品位大于1%的铜储量约占全国铜矿总储量的35.9%。在大型铜矿中,品位大于1%的铜储量仅占13.2%。

3.矿床物质成分

共伴生矿多,单一矿少。在现有的900余个铜矿床中单一矿仅占27.1%,综合矿占72.9%,具有较大综合利用价值。许多铜矿床中共伴有金、银、铂、硫、铅、锌、镍、钴、钼、铁、镓、铟、锗、铊等元素。

4.开采条件

露采矿少,坑采矿多。目前开采的铜矿中,绝大多数是地下开采,露采矿山较少,而且有些露采矿床也转入了地下开采。

三、中国铜矿主要成因类型

铜矿的形成往往不是一次成矿作用就能完成的,有可能经历几种不同的成矿作用,但为了便于表述和对比,对一个具体的矿床的成因问题,只能以一种最主要成因为代表进行表述。据此,黄崇轲等在《中国铜矿床》一书中,将中国铜矿床的成因类型划分为以下十种:斑岩型、矽卡岩型、岩浆熔离型、海相火山型、陆相火山型、热液型、海相沉积型、陆相沉积型、受变质型和表生型。

四、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铜矿床名录的确定

1.筛选的必要性

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的库容量是有限的,而我国矿产资源丰富,铜矿床数量众多、成因类型复杂,据不完全统计已发现并探明900余处铜矿床,因此不可能收藏所有的铜矿床实物地质资料,收藏的矿床需要筛选,而且入选的矿床也不是所有的钻孔都需要收藏,钻孔也是有选择性地收藏。

2.入选因素

入选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的矿床以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为总原则。收藏的矿床应能够反映我国铜矿资源的主要成矿特点、主要成因类型,反映我国铜矿地质勘查、科研总体水平为标准。

针对入选的铜矿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矿床规模

从矿床规模考虑,重点收藏超大型、大型铜矿床实物地质资料,选择性收藏特殊意义的中型铜矿床实物地质资料。

超大型矿床的数量极其有限,但矿产储量和经济价值巨大。超大型矿床往往具有独特的和复杂的成因及形成条件,开展和加强超大型矿床的研究,对于揭示矿床成矿规律、发展矿床成因理论也是非常有益的,因此收藏超大型铜矿床实物地质资料是非常必要的。

大型矿床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着大量的矿产资源,是国家经济的命脉,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支撑,因此收藏大型矿床实物地质资料也是必要的。

据黄崇轲等统计(2001),中国单个铜金属储量大于50×104t以上的大型矿床只有34个,数量占铜矿床总数量的3%,探明铜储量占全部铜储量的57.6%。强调收藏大型铜矿床实物地质资料就是以较少的收藏数量,反映更多的铜矿资源特点,抓住重点进行收藏。

(2)成因类型

从矿床成因类型考虑,中国铜矿成因类型可划分十种形式。其中最主要的是斑岩型和矽卡岩型,其次是海相火山岩型、海相沉积型、岩浆熔离型,其余形式较次要。在收藏铜矿床实物地质资料时,要重点收藏斑岩型和矽卡岩型铜矿床,同时兼顾海相火山岩型、海相沉积型、岩浆熔离型铜矿床,其余成因类型的铜矿床只作少量收藏。

(3)成矿区带

据赵一鸣(2004)等统计,中国铜矿主要产于扬子地台(42.43%)、三江造山系(14.46%)、中朝地台(14.10%)、华南造山系(7.07%)、内蒙古 - 大兴安岭造山系(5.77%)、天山造山系(3.7%)和额尔古纳造山系(3.18%),上述七个大地构造单元的铜矿占我国铜矿总储量的90.71%。另外,冈底斯念青唐古拉造山系新近发现了驱龙等大型铜矿,显示出良好资源潜力。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收藏的铜矿床将以以上成矿区带为主要关注目标,进行重点筛选,以反映我国铜矿资源成矿地质背景。

(4)成矿时代

中国铜矿成矿时代跨度较广,以中生代成矿最盛,中生代形成的铜矿储量占到总数的近一半。其次是古生代,形成的铜矿储量占到总数的34%。再次是新生代,形成的铜矿储量占到总数的13%。另外,元古代也是中国铜矿较为重要的成矿时代,中元古代的铜矿,占8%,古元古代的铜矿,占7%。在筛选铜矿实物地质资料时,要充分考虑成矿时代对矿床的约束条件,才能所有侧重,选择主要,兼顾次要,全面准确地收藏铜矿实物地质资料。

3.铜矿床名录的确定

综上所述,从矿床规模、成因类型、成矿区带及成矿时代等方面综合研究比对。确定以下铜矿床为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收藏对象,以反映我国铜矿资源特点(表1)。

表1 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铜矿床筛选

续表

五、结语

通过对我国铜矿资源特点的解读,了解了中国铜矿的主要成因类型,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将竭力收藏反映我国铜矿成矿特点、反映主要成因类型、反映成矿构造背景的实物地质资料,展现我国铜矿勘查水平、展现我国矿床地质科研水平,为地质找矿提供公益性服务。

参考文献

胡魁.2002.振兴矿产地质勘查工作.资源·产业,4(79):14~16

黄崇轲,白冶,朱裕生等.2001.中国铜矿床.北京:地质出版社

王安建,王高尚.2001.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矿业城市的持续发展.资源·产业,11(74):23~25

赵一鸣,吴良士等.2004.中国主要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北京:地质出版社

朱训.1999.中国矿情(第二卷)·金属矿产.北京:科学出版社

朱训.2001.树立资源忧患意识,建立全球资源供应体系.资源·产业,7(70):5~7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