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贫积弱"的宋朝为何会成为古代史上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呢?

如题所述

所谓“积贫积弱”指的是北宋政府长期的冗兵冗官冗费造成积贫积弱,也就是财政赤字与军队战斗力不足。而宋代在文化上确实是古代最繁华的时代。

宋朝的文学空前进步,远迈汉唐,各个领域硕果累累,享誉古今,对人类文化做出了经典而又杰出的贡献。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宋濂对宋代文化称颂不已:“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

唐宋八大家,宋朝占了六位,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出北宋朝。

宋诗、宋词与唐诗并称为中国诗词的高峰,无数闻名遐迩的诗人、词人:晏殊、柳永、苏轼、秦观、李清照、辛弃疾、黄庭坚、陆游、杨万里等。

修书:宋太宗立项修编的“宋四大书”:《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 、《册府元龟》至今仍有重要价值。史学家司马光的著作《资治通鉴》是史学巅峰。

儒学:北宋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合成北宋五子,南宋又出了心学的鼻祖陆九渊和理学家朱熹。

为什么宋朝的文化会如此发达?容我细细道来:

从国家层面看

1、制度开明

宋代有”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的传统,用”以文驭武“的政策使得文官地位提高,号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宋太祖提出宰相须用读书人,宋太宗对读书风气的提倡,有宋一代,文教昌盛,学术繁荣,名家辈出。

不但如此,文化繁荣的前提是宽松的政治环境,动不动就文字狱,明、清两朝因言获罪、血流成河的现象在宋朝并没有出现过。苏轼的乌台诗案算得上是唯一一次因言获罪的了,但苏轼也仅仅是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2、科举制度

两汉官员选拔是察举制,魏晋是九品中正制,官员掌握在世家门阀之中,隋唐开始有了科举,但大部分的官员还是来自权贵集团。但是到了宋代,政治上活跃的不再是唐代的门阀氏族,而是平民出身的士人。原因就是因为宋代科举制度逐渐成熟,成为国家官员主要的选拔手段。宋廷以考试选拔人才,不限门第,选拔人数也比隋唐时期增加了很多。宋诗有云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宋代汪洙的《神童诗》

诗歌充分反映了在宋代,平民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读书学习文化,从而平步青云。据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一半以上是出身布衣,三代没有为官的平民子弟。以宰执的出身来作统计,情况也大体相似。平民出身的科举官员,在北宋初期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末期更超过五分之四。可以说,科举制改变了整个宋代精英集团的来源。给贫寒家庭子弟以公平出仕的机会。所以民间读书考科举之风盛行。

从社会层面看

1、科技发展带动了文化繁荣

造纸业和印刷术的成熟,使得知识传播的成本大幅降低,效率大幅提升。两汉之前文字写在竹简上,成本高、便利性差是不利于知识的传播的,所以知识只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两汉之后纸张发明降低了文化传播的成本,但是印刷术没有发明的时候,文化传播的效率是很低的。宋代无论造纸术还是印刷术都是中国历史上最高峰的时代。所以知识、文化传播的成本下降,效率提高,使得民间有大量的文化学习机会和资源。

2、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繁荣

宋代不但是中华文化的高峰,也是经济发展的高峰。民间经济高度发达,使得人们从繁重的劳动解脱出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读书学礼,重视荣誉和耻辱。

3、教育机构发达

官方教育机构发达,仅仅北宋末年徽宗一朝,官学学生就在16~21万人之间。每年能来参加科举考试的生员有40万左右。

北宋民间教育机构——书院也非常多,北宋很多高官名儒都主持过民间书院,如晏殊、范仲淹都主持过应天府书院。

结语

宋代之所以文化这么发达,从国家层面来看政治开明,科举完善,从社会民间上看,科技、经济、教育体系的逐渐成熟都为两宋文化的高度发达奠定了基础。所以才有陈寅恪先生”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一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