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

如题所述

对万历皇帝评价最多的就是他“怠政”,罢工不干,这一下子就是三十三年,堪称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中的一朵奇葩。那么,万历皇帝为什么不上朝呢?
原因一:身患足疾,不被理解

在1958年,明朝万历皇帝的定陵被挖掘,打开他的棺材之后,历史学家发现万历皇帝右腿弯曲。经过复原后,还发现万历的右腿明显比左腿短。说明万历皇帝确实患有严重的足疾。
在他生前,万历由于常年不上朝,饱受众多大臣的指责和谩骂。明代申时行《诏对录》中写到万历皇帝为自己不上朝做出的辩解——腰痛脚软,行立不便;足心疼痛、步履艰难。
但这种托辞并未得到朝臣的理解,他们认为皇帝是在瞎扯淡。

原因二:君臣矛盾,党争不休
明朝中晚期以来,皇帝和大臣之间普遍没有信任感。
万历皇帝的孙子天启帝,爱好木匠活,本身也不愿意处理政务,于是大太监魏忠贤得以独揽大权;崇祯帝一直到上吊自尽,都没有处理好和大臣之间的矛盾,他在位的17年中,竟然接连更换了50位内阁成员。
万历皇帝也是如此,他在和自己的大臣们“置气”。
由于君臣之间的矛盾,万历皇帝对大臣们的奏疏就“留中不发”。就像学校里的老师消极怠工,不给你批改作业,学生也不知道自己作业做的对错。而大臣们也在长期的“冷战”中丧失了治国平天下的崇高理想,纷纷离职、告老还乡。

这种做法导致大明的人才流失严重。特别是万历皇帝宠幸郑贵妃,导致他计划册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储君,长期不立长子朱常洛。这简直是在挑战封建社会的儒家道德底线,大臣们则寸步不让,上演了轰轰烈烈的“争国本”事件。
此外,明朝后期更是党争不断,齐党、楚党、浙党争斗不休。而万历皇帝(包括后来的崇祯帝)为了与这些小集团相对抗,不得不像东汉王朝那样任用宦官。宦官一时权倾朝野,打击之后,各种党的势力又开始死灰复燃。于是,文官集团、宦官集团当朝的局面轮流上演。而整个国家则在这样的内斗中运转失常。
终于,这给了女真族可乘之机。他们以满洲军事贵族起家,不吃文官集团那一套,而是专制、杀伐决断。从而,清朝的皇帝们似乎个个都勤于政事,个个都是一代明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18
明史》神宗的本纪结尾言: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这个明朝享国时间最长的皇帝,庙号神宗,实为寓贬于褒,是说他神龙见首不见尾,隐居深宫数十年,不见朝臣,不理朝政,致使到万历末年,国家的官吏已经缺了一半。他又是个死要钱的皇帝,放出太监四处扰民搜刮(如开矿事),民间连养只鸡也要缴税。 对这样一个皇帝,实在没什么好说的,说明朝亡在他手上,崇祯来背了黑锅并不过分,且看神宗的本纪,到了万历30年之后,年年不是“日有食之”就是“京师地震”,或者干旱或者水涝。其中万历31年农历5 月“凤阳大雨雹,毁皇陵殿脊”,到32年“雷火焚长陵明楼”,“昌平大水,坏长、泰、康、昭四陵石梁”,即使不信天象示警这些的,看了也真是令人触目惊心,彷佛明朝先灵不安,亡国之兆已现。 大家想必都看了万历十五年,知道万历帝本来是有励精图治之决心的,除了从小敬畏的张居正并不那么居正带来的打击之外,使万历消极怠工的主要因素还是国本之争。这实在是令人叹息的一件事情。曾子《大学》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的正是帝王之道。家不能齐,必然祸起萧墙。万历朝实在是一个家庭悲剧和性格的悲剧。不过用老夫子们的话说,那也是气数使然了。 首先大臣们太过于食古不化,王宫人和皇长子并不是有强有力的外戚作为支撑,立皇长子并不是于他们有什么好处,偏是大臣们死抱着“立长不立幼”的古训,和皇帝力争。本来,臣子们有一定分量的话语权,哪怕被当廷杖死,也要据理力争一向是政治清明的象征。有明一朝,大臣因直谏被杖死,庾死的不计其数,然而白发苍苍的大臣们,不怕被当廷扒下裤子,屁股开花,也要前赴后继的上疏。是出于长期文化积累的对于敢于直谏即为忠臣这个符号的认可,死谏可青史留名,也是气节所在,也可以裁抑君权,用在军国大事上,本是好事。可悲的是,作为知识分子的精英的满朝大臣,把精力耗费在这样无意义的事情上。孰贤孰愚,孩子小,能看出什么来,偏偏大臣认准了死理。从“满朝文武泣于文华殿请立储”这样的描述里,我闻到了儒家文化腐烂发臭的气息。 如果是万历的爷爷嘉靖皇帝,事情也好办得多。这祖孙俩,是明朝享国在位时间第一和第二的一对儿(明朝偏是昏庸的皇帝在位长,仁宣和孝宗在位不过十数年而已,这一点和清朝正好相反),对待大臣,走的却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子,然而并不是偶然,甚至是必然的,所谓一盈一亏,矫枉过正。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望【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4-18
有种说法是因为万历帝有严重的足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