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工厂时代已过去,为什么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

如题所述

美媒称,中国是世界工厂已成过去时,且正日益成为世界的消费者。中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达63.4%。家庭消费出现迅猛增长,增至4.5万亿美元。零售销售以年均10%的增长率稳步上升。中国消费者已越来越成熟,而且越来越富裕,其购买的产品也在不断升级。

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原因是:中国的人口、国情决定了我们需要劳动密集型产业


    由过去的国情决定

中国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的制造业就成为中国经济起步时所能选择的方式,因为我们缺资金、缺技术,不缺的只有劳动力优势。中国有大量廉价劳动力,而发达国家的工人工资很高。就算发达国家把零部件运到中国组装完成,然后销往其他国家,也比本国组装的划算。

                       

                  

2. 世界组装车间

中国的制造业在国际产业链中扮演的是“世界代工工厂”角色,只是挣着一点辛苦的代工费,把利润的大头留给外国的同时,还对本国的资源、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除了加工制造,还有六大环节,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

                     

                      

3. 消费低端商品

过去,中国人购买消费的主要是生活必需品,低端的大众商品,衣服和主食的消费份额所占比重大。发达国家环保力度很大,有些工厂达不到要求,所以都迁往发展中国家,所以中国为了发展,环境污染很严重。 

                        


总结:中国的消费性质出现了改变,即消费不再围绕着生活必需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6

中国以前是一个世界组装车间。中国的制造业在国际产业链中扮演的是“世界工厂”角色,只是挣着一点辛苦的代工费,把利润的大头留给外国的同时,还对本国的资源、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也才有了“8亿条裤子才换来一架波音飞机”的感慨。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除了加工制造,还有六大环节,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等。加工制造仅仅是创造出产品价值的10%,而后六个环节则创造了90%的价值。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世界工厂”的由来

1. 从成本上讲,过去承接中低端产业的时候人工成本是非常低,人工成本从人均收入也能看出来,直觉是2010年之后人工成本在不断提高。

2.从产业集群上看,中国现在在白色家电,电子产品等许多领域已经形成了集群优势,比如说大疆无人机为啥能在深圳迅速发展起来,因为深圳有集群优势,你需要什么配件都能供给,除了中国没有其他国家有这种优势。现在许多技术产品,在美国完成创新,然后交给深圳来完成产品生产是非常高效的协作关系。我觉得产业集群是成为世界工厂的有利条件。

3.从市场角度来看,中国无比巨大的市场天然具有成为世界工厂的优势,首先你满足国内市场的时候就能够产生许多大企业,巨大的市场和众多的人口而且是优质劳动力会形成巨大的成本优势,销售量影响产品价格,价格就是竞争优势。

4.从效率来讲,中国劳动力非常优质,生产效率在世界上都属于最好的。效率本身就是衡量成本优势的标准之一,苹果首席执行官库克对此有过描述,这也是为何苹果手机生产不愿意迁回美国的原因之一。

  

     


总而言之,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我国的工业基础薄弱,只能发展普通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市场巨大,利于工业产品的内销。此外,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因素在起作用,不过这里只强调主导因素。

  

 

第2个回答  2018-03-21

美媒称,中国是世界工厂已成过去时,且正日益成为世界的消费者。忘掉以投资和出口为中心的旧增长模式吧。

中国的人口、国情决定了我们需要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的制造业就成为中国经济起步时所能选择的方式,因为我们缺资金、缺技术,不缺的只有劳动力优势。但是,这个“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已经让我们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而且一味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也不可持续,近几年愈演愈烈的“用工荒”已经在发出预警。如果将“世界工厂”作为我们上百年矢志要实现的目标,中国的资源、环境恐难支撑。

中国目前是一个世界组装车间。中国的制造业在国际产业链中扮演的是“世界代工工厂”角色,只是挣着一点辛苦的代工费,把利润的大头留给外国的同时,还对本国的资源、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也才有了“8亿条裤子才换来一架波音飞机”的感慨。根据郎咸平的观点,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除了加工制造,还有六大环节,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加工制造仅仅是创造出产品价值的10%,而后六个环节则创造了90%的价值。

制造业是不能抛弃的,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欧美国家实体产业“空心化”。但中国企业不能只徘徊在产业链的最低端,生产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零部件,而应更多地生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核心部件。我们无法全然抛弃“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但是如何跳出“世界工厂”的思维,却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应有之义。

第3个回答  2020-09-16

“世界工厂”或是我们当前经济的一个写照,却不能说我们的目标就一定非“世界工厂”不可。中国的人口、国情决定了我们需要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的制造业就成为中国经济起步时所能选择的方式,因为我们缺资金、缺技术,不缺的只有劳动力优势。但是,这个“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已经让我们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而且一味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也不可持续,近几年愈演愈烈的“用工荒”已经在发出预警。如果将“世界工厂”作为我们上百年矢志要实现的目标,中国的资源、环境恐难支撑。

中国目前是一个世界组装车间。中国的制造业在国际产业链中扮演的是“世界代工工厂”角色,只是挣着一点辛苦的代工费,把利润的大头留给外国的同时,还对本国的资源、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也才有了“8亿条裤子才换来一架波音飞机”的感慨。根据郎咸平的观点,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除了加工制造,还有六大环节,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加工制造仅仅是创造出产品价值的10%,而后六个环节则创造了90%的价值。

比如国内的钢铁产业,年复一年地忍受着比房价上涨速度还要快的铁矿石价格,其中产能过剩是一个重要的掣肘因素,而这过剩产能的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对外出口。但是,因为出口的大多是低端钢材,价格不可能定得很高,所以这些钢厂在承担了环境、资源破坏等成本后却获利微薄,基本等同于给国际三大铁矿石生产商打工。

制造业是不能抛弃的,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欧美国家实体产业“空心化”。但中国企业不能只徘徊在产业链的最低端,生产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零部件,而应更多地生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核心部件。我们无法全然抛弃“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但是如何跳出“世界工厂”的思维,却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应有之义。

第4个回答  2018-03-21

有则趣闻,义乌预测了美国大选的结果,在选举的衍生物中,关于特朗普的数量多于希拉里。这表明了中国在世界的制造业中举足轻重的位置。不过近年来,中国正在逐步失去世界工厂的称号,制造业更多得是向东南亚等更不发达的国家转移。

专家指出,随着中国从低成本向中高收入国家过渡,亚洲可能会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第三次工业大转移。第一次大转移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初,劳动力密集型工业从日本转向新加坡、香港、台湾和韩国等东亚国家和地区。上世纪90年代发生了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第二次大转移。而中国经过20年的工业迅猛发展之后,世人将目睹第三次大转移浪潮。

据最新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达63.4%。家庭消费出现迅猛增长,增至4.5万亿美元。

 失去世界工厂的称号未必是件坏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工资水平逐渐提高,社会福利也在提高,同时相对于发达国家产生的用人成本方面的优势也逐渐丧失。调查显示我们正在由制造者向消费者转型,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部分不可忽视。相应地,产业转型这种词语出现在媒体和报告中,经济增长点模式日新月异地变化,靠着科技振兴国家才是根本之计。我相信国家经济会越来越好。对于中国的称号未来会是什么,拭目以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