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圣弃智,大盗乃止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绝圣弃智,大盗乃止“出自《庄子·胠箧》,意思是:抛弃一切文化和智慧,社会就会没有盗乱回到原始状态中去。

原文为:夫谷虚而川竭,丘夷而渊实。绝圣弃智,大盗乃止,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

译文:溪水干涸山谷显得格外空旷,山丘夷平深潭显得格外充实。圣人死了,那么大盗也就不会再兴起,天下就太平而没有变故了。圣人不死,大盗也就不会中止。即使让整个社会都重用圣人治理天下,那么这也是让盗跖获得最大的好处。

扩展资料:

庄子本意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出自《外篇·胠箧》,但和《杂篇·盗跖》也有很大关联。有一些学者认为庄子中的一些内容是对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子本人的攻击,甚至质疑盗跖篇的真伪,这其实是没有从老庄学说本身的角度去理解这个命题。

庄子三十三章,通篇的主要思想有三:齐物论,本我说和本职说

所谓齐物论,是道家基本主张。道家认为贫富差距产生贪,没有贫就没有富;等级差距产生歧视,没有贵就没有贱,矛盾是差异以及相互的不理解造成的。

同理没有圣人,就没有大盗,当你抢占道德制高点的时候,制造了那些有“道德缺陷”的人。在《道德经》里,老子是这样表述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没有差异就不存在圣人和大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06
抛弃仁圣知识,才不会出现窃国大盗

同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先说何谓“圣人”。圣人,就是为世间立下行为规范、成为人类楷模的人。古时有句话,道是:“天生圣人,为世作则。”意即指此。有意思的是,“为世作则”一句音近“为世作贼”,可能是冥冥中的天意巧合。明朝初年,有个叫徐一夔的儒生在给朱元璋的贺表中就写下了这句话,结果惹得朱元璋大怒,说:“则字音近贼也!”竟因此砍了徐教授的脑袋。

儒家学说引导人们成“圣”,孔子自然是最有资格成“圣”的,所以被儒生们尊为“圣人”,唐太宗封之为“先圣”,宋真宗封之为 “至圣”,意思是圣人的顶峰。既然“圣人”称号在孔子这里封了顶,那么,以后出现的“圣人”的称号就不能超过孔子,所以孟子只能做“亚圣”,颜子为“复圣”、曾子为“宗圣”、子思为“述圣”。秦汉之后,便极少有人能当得起“圣人”这一桂冠了。敢称圣人的,一是南宋的朱熹,再就是清末的康有为“康圣人”了。

那么,为世间立下准则、成为人类楷模的人,这样的人应该越多越好啊,庄子怎么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呢?

仅就这一句话而言,我不得不佩服庄子深刻而锐利的思想。

二、

人之本性是什么呢?笔者曾写过一篇论文:《人性本私论》。人之本性,不是“善”,也不是“恶”,而是“私”。西方市场经济学理论有个前提:人都是自私的!人生于世,只要思维正常,都在谋求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人之常情。正因这个理论,所以只有实行市场经济才能激发人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带动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中国古人也早就认识到人性这一特点,所以有句古语说:“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如果没有市场经济体制的激励,如果没有人们追逐利益的深层动力,就不会有当今“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繁荣发达的经济成就和物质文明。这也可以解释同样的土地、同样的人民,为什么在五六十年代农业合作社时期农民却吃不饱饭、城里人必须用饭票限量购粮的原因。

而“圣人”们的理论——或者说“圣人理论”,也有个前提:人性本善!由性本善,可推导出人的本性都有“圣人”基因,也即佛家所说的“世间众生悉有佛性”。这么一来,人们无论是制定政治制度还是经济政策,都有个前提:人的本性不是自私的,“人人皆可为圣人”。“人之初,性本善。”这话比“人性本私”要漂亮得多、动听得多,也更能得到理想主义者的认可。于是,人们在此漂亮话的引导下一次次地进入误区、栽进陷阱而不自知。

由于漠视人自私的本性,所以由此为基点的政策无不反人性而为。南宋的“朱圣人”号召大家“灭人欲,存天理”,但他自己就做不到。据检举他的某大臣说,“朱圣人”娶了两个尼姑做了小妾,还与儿媳妇不清不白。朱圣人吓得赶紧上疏向皇帝作检讨。朱圣人为了让男人们不受女色诱惑,有两项可以申请诺贝尔奖的伟大发明,一是“朱文公兜”,二是“朱文公帘”。所谓“朱文公兜”,就是要求妇女出门时不准暴露身体的任何部位,连头也不能露,要用一块布将头包起来,仅在眼睛处留两个小孔。这有点像当年阿富汗塔利班对阿富汗妇女的要求,也不知塔利班向朱文公的后人支付专利费没有。所谓“朱文公帘”,要求妇女在其房间外面要挂上竹帘子,道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进”。家里来了客人,妇女不能走出帘子,也不能随便向外看。后世的皇后、太后要替幼年的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也不得不遵守朱圣人定下的规则,必须藏到帘子后面,谓之“垂帘听政”。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1
  意思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出处
  《庄子·胠箧》
  原作

  (原作)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
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彩,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
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

  续作

  (续作)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邃其穴,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第3个回答  2010-06-07
我引一例为你做解释,也表我自己的看法。自私是本能,但是当我们帮别人时,别人本能的感恩,我们本能的感到开心,然后自私就本能的剔除了,这个过程也是本能,是道。这个过程没有什么好夸奖的,有人(自诩为圣人的人)就喜欢夸奖它,褒扬它,然后“道”的公就变成“知”的公,,这个公被一些小人利用,就可以祸国殃民,文革就是这样。那时候人民单知道应当“公”,这个可不是本能,所以被利用了还浑然不知。
再如,孝悌之道,你父母生育你,待你好,你自然也会待他们好,这个需要宣扬吗?都是浑然天成的东西。大家都自觉这样做,却不认为这样做是什么高尚的事,本能的从中获得天论之乐就好了。而现在呢,宣扬如何如何孝,于是子女买什么脑白金什么的送父母,仅仅为了道义。哎,殊不知,本能的我关心你,你关心我,才是父母真的想要的。
所以有的东西根本没什么好宣扬的,本能就可以做到,宣扬多了就是为了干什么而干什么。所以说不尚贤。所以说大道废,仁义出。所以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都是先哲的大智慧啊!
希望对你有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0-06-07
老子《道德经》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庄子《南华经》第十篇《榷箧》“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
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
盗跖也。”“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
是庄子对老子一些观点的阐释。老子主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隔离圣人,远弃智者,这样才能根本上
制止社会动荡,以及盗跖那样的大强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