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实际,谈谈怎样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如题所述

一、立足于现实,从本本中解放出来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前提和哲学基础。要坚持这
一思想路线,必须正确处理“本本”与实际的关系,高度重视对现实情况的正确分析。在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中,邓小平同志曾郑重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
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是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本本出发,这
是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恩格斯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
现实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16页)离开对帝国主义现实矛盾的科学分析,列
宁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离开对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国情的科学分析,毛泽东就不可
能实现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现实出发所创立的学说只是为后人开辟了一条发展社会主义理论的广阔道路,他们
从来都拒绝回答离开现实针对未来发展一切可能的问题,总是强调他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
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和实践中的成功,由于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后人对社
会主义的认识往往偏重于“本本”,忽视对现实的周密考察;而在偏重“本本”方面,又偏重于个别结论,忽
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出这些结论的依据和立场方法。于是便不可避免地产生对社会主义认识上的种种曲解
。正是这种对社会主义脱离现实的教条化的理解,使二十世纪各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实践中普遍陷入了一种“
误区”,主要是脱离现实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追求高而纯的公有制形式和单一的按劳分配形式;企图超越商品
经济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跳进了排斥市场调节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怪圈”;脱离本国的具体国情,把苏
联的经济模式当作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而生搬硬套。结果严重地削弱了社会主义的活力,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拨乱反正,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从国
情出发认识和研究社会主义本质和规律的思想方法逐步占了上风,但是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还没有完全
摆脱传统的教条化的影响,表现在改革开放中还没有完全跳出姓“资”姓“社”的框框。有的把传统上形成的
不具备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现象,当作社会主义的东西加以固守;有的把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东西当作资本
主义排除出去;有的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非社会主义因素当作与社会主义水火不相容的东
西而处处加以设防和限制;有的把既适用于资本主义又适用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管理手段等带中性的东西也当
作资本主义加以否定;有的则因本本上没有现成答案,而处处谨小慎微,不敢实践,不敢试验,怕犯姓“资”
的错误。可见思想不从“本本”中解放出来,就不可能正确把握住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就会因为姓“资”姓
“社”问题的无休止纠缠而迈不开前进步伐。
我们之所以强调从现实出发去把握社会主义,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总是通过一定的客观现实来表
现自己的。我们只有从现实出发,把现实生活的种种现象当作入门的向导,才能逐步由表及里把握住社会主义
的本质。另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制度还没有成为现实,还没有具备直接揭示
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条件。列宁在十月革命之后只经历了不到七年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他认为当时苏联社
会主义的“砖”还没有烧制出来,还不具备全面论证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条件。在他们的经典著作中,对未来
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当然也作了种种科学预见,但对于这些预见必须和今天现实联系起来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在我国从现实出发就是正确认识当前的国情。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能离开现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
段。实践证明离开特定的国家来谈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离开特定的历史阶段谈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容易流入空
想,为固定的“模式”框死。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种种科学预见相比较,我国现实特点是什么呢?
第一、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而不是脱胎于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社
会主义制度是在商品经济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在实现商品化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
第三,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前,现代经济仅占10%,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还远未达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
想的达到“社会工厂”的程度;第四,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我国还未实现国家的统一,通过一国两制构想实现
统一大业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第五,现在的国际环境是“一球两制”,发达的资本
主义国家在经济、技术方面对我们处于优势。这些现实就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认识
当前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客观依据。
二、从实践中探索,尊重群众的首创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邓小平同志“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善于
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不仅要高度重视对中国特殊国情的科学分析,而
且还要注重在实践中探索,高度尊重群众的首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我们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途
径。早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列宁就明确指出:现在“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我们
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列宁全集》第34卷第466页)列宁特别
强调,在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之后,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一切都在于实践。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到十月
革命前,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等经典作家在创立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解剖资本
主义旧世界,通过批判工人运动中各种机会主义思潮来捍卫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的。由于他们所处的时
代社会主义还没有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因此他们不能不主要地通过著书立说,从书本上讨论社会主义问
题。十月革命胜利后,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主要通过实践来认识和探索社会主义
的规律不仅具备了现实可能性而且显得更加必要,这是因为:第一,社会主义的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先例可
循,没有现成经验借鉴,只能从实践中去探索;第二,以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论断还有待于由实践来
检验,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赋予活力;第三,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本国国情相结合的过程,即认识、实践
、再认识的过程,在这个再认识的过程中,实践是中心环节,是实现再认识的关键。
在以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们党进行了种种艰苦卓绝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新鲜经验。党的十四
大报告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十四年的实践作出了郑重的历史结论,在此基础上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理论作出了新的概括,着重从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的理论高度来进行论述,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
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
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但是认识是无休止境的,实践也是无止境的。当前我国正值改革开放深
入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要获得突破性的进展,无论是认识还是实践上都必须有新的突破。
从实践中探索,首先要“敢”字当头,克服一个“怕”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敢实践焉得真知,这
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从来就没有先知先觉,在改革开放中,如果因为某种事物的认识觉
得没有把握而过于谨慎,甚至缩手缩脚,顾虑重重,不敢去碰它,那末就永远不可能获得对该事物的认识。农
村包产到户,过去都认为它姓“资”,长期不敢去碰它,如果不是群众大胆去实践,如果不是党中央尊重群众
的首创,实行家庭联产承包,闯出一条农村改革的路子来,怎么会有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农业欣欣向荣的景象呢
?兴办特区引进外资,当初争论颇为激烈,不少人在种种顾虑和担心,如果那时只停留在口头争论上,在风险
面前却步,今天谁又能知道特区是姓“资”还是姓“社”呢?改革,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场革命,它不是在风
平浪静中前进,而是在大风大浪中前进,在它前面将有重重困难和风险,但不能因此而“怕”字当头,不能老
在困难和风险面前徘徊止步。有些事物正因为一时把握不准,认识不清,才更显得有必要去探索它,去试一试
,去闯一闯,这就特别需要有一点“冒”的精神,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其次,要正确对待在实践探索中的成败。从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经验都是十
分宝贵的。相对于书本上的现成结论来说,来自实践中的新鲜经验更加接近事物的本质,更有认识上的价值。
对于成功的实践恰如其分地评价,实事求是地找出成功的根据来,切忌无限拔高美化,使经验受到歪曲变形。
在某种意义上说,失败的经验更加重要,因为对它付出了更高的代价,认真总结教训,找出失败的原因,对于
修正认识,获得真知更有意义。对于改革开放的某种举措,不能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不能以成败论英雄。错误
是正确的先导,失败为成功之母,没有古人尝蜘蛛作出了牺牲,后人就不会知道螃蟹好吃而蜘蛛不能吃。我们
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包含着成功的经验。也包含着失败的经验。如果没有对
以往错误路线的科学总结,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就不能达到今天这样的高度。
第三,要正确把握住实践的真理标准。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开放的三条判别标准,实际上也是检验人们对
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实践标准。社会主义时期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判别一切事物和举措是否符合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发展为根本标准。经过实践检验,凡是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
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有利于实现国家统一大业,有利于推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的东
西,都应该认为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因此都应当坚持,大胆地放手去干。相反,凡是经过实践检验证
实了的错误认识,都应当勇敢地抛弃。服从实践的裁决,放弃过时的观念,主动换脑筋是光荣的事情,不存在
输理和失体面的问题。
三、全面观察问题,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
全面观察问题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要求之一。社会主义作为一
种新型的社会形态,是包含着许多方面和矛盾的大系统,是多矛盾的统一整体。大的方面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
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各个领域又是由
方方面面和许多矛盾构成的复杂系统。而任何领域,任何系统中的任何矛盾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因
此,要把握好社会主义的本质,必须坚持全面地看问题。所谓全面看问题就是用整体性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当
我们研究社会主义现实生活的个别事物时,不要忘记它同整体以及同整体中其它部分之间的联系。以邓小平同
志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准确把握国情的基础上,不仅把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战略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的中心上来,而且还在实际工作中,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体
现了把马克思主义的重点论和两点论结合起来的思想方法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
本路线就是我们党克服片面性,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的结果,因此说这个建本路线也可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
基本路线。这个基本路线不仅强调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强调了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同时也强
调了经济建设必须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紧密结合起来,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重点论和
两点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具体应用的典范。
坚持全面性,道理很简单,但做起来即不那么容易,特别是把这一要求应用于认识社会主义很不容易。有
的人从主观上是同意坚持全面看问题,反对片面性的,但一旦涉及到具体事物和矛盾的时候,又陷入了片面性
。主要表现有两种情况:一是把具体问题从社会主义整体中孤立出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事论事地
给事物定性,如不顾及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是否有利孤地立对“三资”企业进行定性,其结论必
然会把引进外资和引进资本主义划上等号,按照这种认识办事,必然会束缚住对外开放的手脚。二是走极端,
搞“一点论”。犯一点论错误的主要原因是不善于把握对立统一规律,不善于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
握统一。看问题总是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从一个片面性跳到另一个片面性。比如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与
资本主义两个不同制度的国家之间本来就是对立的统一关系,两者既存在着对立、斗争的一方面,又存在着联
系和协作的方面。可是我们有的人要么只讲斗争和对立的一方面,拒绝借鉴资本主义内部积累起来的文明成果
;要么只讲统一的一方面,只讲联合,主张全盘西化。又比如在观察物质和精神、经济和政治、市场和计划等
关系问题上,有的人片面地强调这一方面忽视甚至否定另一方面,或者反过来。邓小平同志指出,在中国要警
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无论是右还是“左”,都是思想片面性发展的结果。由于片面性造成对社会主义
本质的曲解,造成实际工作上忽“左”忽右的错误,我们经受的教训够多的了。因此克服片面性,坚持全面的
观点是我们取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正确认识,防止“左”和右的错误倾向的重要思想任务。
要克服片面性,根据全面观察问题要求,就是对于摆在我们面前的各种社会现象不要急于简单作出是与非
或姓“资”姓“社”的结论,要尽可能通过把握现象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见《列宁选集》第
4卷,第453页)去深化自己的认识。社会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有许许多多的甚至无限多的属性、特性、方面
,有同其他事物的许许多多相互联系,人们在认识中要完全把握住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是不可
能的,但要正确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必须尽量做到这一点。因为对事物的各个方面了解得越多,才能做到在
比较中更正确地进行鉴别,以利于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逐步接触到事物的本质;因为
对事物各种联系把握得越多,才能更好地找到事物间最直接、最本质的联系。我们对于一些事物的认识之所以
发生误解,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这些事物缺乏方方面面的知识,只接触到这些事物的一面就忙着下结论。要获
得对事物尽可能多的知识,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必须通过刻苦学习,认真读一点书,尽量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
;必须注重调查研究,充分掌握有关事物的实际情况;必须做到虚怀若谷,博采众长,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可
见要全面观察问题比对事物武断地简单地下结论要艰苦复杂得多,但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就必须肯下
苦功,不能图省事。
四、从发展中看问题,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没有对前人成果的继承就没有这个理论产
生,同样的道理,没有对陈规的突破,就没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邓
小平同志在创立这个理论的过程中,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表现出了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

要做到正确地继承前人和突破陈规,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如果说全面看问题指的是从内部结构
或横向关系把握社会主义原理,那末从发展中看问题指的便是从历史过程或纵向关系把握与历史发展的进程相
一致。
从发展中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方法。列宁说:“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
、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列宁选集》第3卷,第243页)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
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就是因为它把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应用于分析资本主
义的历史过程,从中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指出了未来共产主义的发展趋势。社会主义社会
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是一个过度性的社会形态,它有一个从产生到完善和逐步成熟的过程,我们只有把它
当作一个过程来研究,才能把握住它的本质在发展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才能使我们的思想随着社会主义事业
的发展而发展。今天社会主义就在我们实践之中,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从发展看
问题,不仅对于正确把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于获得当前实践的成功,在
现代化建设中增强主动性和预见性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从发展中看
问题,存在着种种割断历史的片面观点,主要表现有三种观点:一是停止的观点。这种观点把过去一定条件下
形成的认识固定化、神圣化,用过去的认识来剪裁现实,限制现实,看不到现实已经在各方面发生了生动活泼
的变化。一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割断现在与历史的联系,对历史持冷漠甚至全盘否定的态度,对
历史上的失误不是具体去分析产生失误的历史条件,而是简单地加以否定;三是空想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脱
离现实,凭空猜测未来无法知道的事,虽然向往着美好地未来,且有很高的期待值,但不能正视现实中困难,
把前进的道路看得过于平坦和笔直。这些认识社会主义的非历史观点不仅不可能正确掌握社会主义本质,而且
必然会导致实际工作中的严重失误。
要坚持从发展中看问题,必须正确对待过去,正确认识现在,正确把握未来,从社会主义的过去和现在的
种种历史联系中找出最直接、最本质的联系,从而在把握住社会主义规律的前提下做到科学地预见未来。
正确对待过去就是科学地评价以往的实践。以往的历史,作为过程已经结束,但人们对这些过程的认识并
没有结束。如何正确评价过去直接关系着如何把握现在和未来。社会主义实践在世界已经有了七十多年的历史
,在中国也经历了四十多年之久。应当首先肯定以往社会主义的历史大方向是正确的,社会主义的成功发展对
于保卫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已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以往社会主义实践在整个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河
中还只是初始阶段,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还不完全清醒,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生了种种失误,社会主义制度
还很不完善,还有待于通过建设和改革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正确评价历史,目的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继
往开来,开拓前进。对于历史持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的态度都会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而歪曲历史的必然结果
就是使现在置于错误的基础之上。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所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在否定
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的同时,坚持顶住了否定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
错误思潮,维护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随着国内局势的发展和国际局势的
变化,越来越显示出党作出这个重大决策的勇气和远见。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我
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邓小平的理论和实践同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着三重关系:一是继承,二是纠正,
三是开拓和发展。这就是对待历史的科学态度,也是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现在是过去和未来的连结点,是否能正确认识现在不仅直接关系到当前事业的成败,也关系着未来的发展
方向。从历史的角度认识现在并不是容易的事情,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以来,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在把握自己
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进程问题上都发生过失误,因而都不同程度地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损失。正确把握
现在,主要是准确在把握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那一阶段,准确地把握现实社会主义的成熟程度。我国经过
长期的探索,逐步明确了我国现在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制定了这一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我们对我
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在认识上的重大突破。其次是正确分析现在存在的对于继续发展的种种有利条件和不利条
件,以便扬长避短,把握时代的命运。
未来是希望所在,是奋斗的目标。正确把握未来首先要树立信心,看到光明的前途。但通往未来远大目标
还需要经过漫长的历程,还需经历许多发展阶段,还需要克服许多预见不到的种种困难和复杂情况。通往社会
主义未来不可能是铺满鲜花的笔直道路,只能是充满荆棘的曲折道路。社会主义远大目标的实现和社会主义本
质的充分实现一样,只能是步步逼近,层层递进,因此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它是一个
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曲折而复杂的无限发展过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0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前10年要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使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为后10年的更大发展打好基础。要完成好这个主要任务,我们就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在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并使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我们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一定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是实现新世纪新阶段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可以肯定,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6-06
理想信念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内在需求,是一个人的奋斗方向、奋斗目标,实质上也是一个用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观察和认识世界的问题。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hjt同志指出:“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是科学的理想信念。”这个理想信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在当代就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当前,大多数共产党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坚定的。但是,也有少数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认识模糊,信念动摇。比如,看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就认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看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挫折和冲击,就认为“共产主义已经失败”,对共产主义前途感到悲观失望;看到我们正在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马克思所描述的社会主义不一样,就认为我们不是搞就会主义等等。正是因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动摇,一些党员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讲党性、原则,对一些现实总是认识模糊,精神萎靡,有的甚至跌进腐败的泥坑。因此,要坚持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必须正确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共产主义失败了吗?由于种种原因,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严重挫折,但因此是不是等于共产主义失败了呢?答案是根本否定的。理想的实现过程,是现实按照理想的意图被改造的过程,而历史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迂回的。所以,人们向理想目标接近必然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现阶段还要不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伟大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目标的历史过程又分为不同阶段。在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伟大实中,无论在哪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都要始终如一地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用共产主义世界观塑造和规范自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如此,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也是如此,在构建和谐社会当中仍然是如此。
当前我们还在搞社会主义吗?实现共产主义过程中的各个历史时期所面临的矛盾不同,决定了要完成的任务也不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带领人民致富奔小康,构建和谐社会.这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是中国发展、走向富强的正确道路。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这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又怎么能认为我们不是搞社会主义呢?
共产党员要牢固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应当明确:[范文为◇ 作者原创作品-转载请加* 外部链接!注:去掉中间符号在百度搜索第一个网站]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党的远大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实际步骤,是中国发展、走向富强的正确道路。有了这样的认识,共产党员“就有了立身之本,站得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自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其次,要把握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科学分析、看待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应该看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改变不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命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并不等于社会主义失败,也绝不是搞社会主义改革的失败。20世纪是社会主义大发展的世纪,决不是某些“预言家”所说的是“共产主义运动的终结。”尽管前进的道路上有曲折、有反复、甚至倒退,但丝毫阻挡不了人类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历史脚步。只有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来认识当今世界的变化及其趋势,才能不断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第三,要脚踏实地,矢志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工作。理想信念既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我们现在的努力奋斗以及将来无数代的持续努力奋斗。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理想信念,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要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同当前火热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扎扎实实做好当前的每一项工作,使理想信念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强化升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