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意思是使用别人的办法来对待那个人自己。

出自宋·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读音】yǐ qí rén zhī dào,huán zhì qí rén zhī shēn

【释义】以:用;其:代词,他,那个;之:得;道:指方法;还(huán):返还;治:惩处。就是照搬别人的办法来对付那个人自己。

【近义词】 以牙还牙

【成语举例】况这班奸党,不知屈害多少忠良,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极是快心之事。(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二回)

【语法用法】作宾语、分句

【英文翻译】deal with a man as he deals with you; pay sb. back in his own coin.

扩展资料: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扩展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04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意思:以:拿;治:惩处。用别人的办法来惩治别人。

拼音:yǐ qí rén zhī dào,huán zhì qí rén zhī shēn

出处:宋代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

原文: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意思:因此用君子的做法来对付别人,用别人的方法来惩治别人。

《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于一体的巨作,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四书的介绍:

1、《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年—前434年)作,《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家学派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2、《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其中《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3、《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4、《孟子》:是“四书 ”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4-19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第3个回答  2019-12-30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拿;治,惩处。用别人的办法来惩治别人。

【出处】:宋 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解释】:宋 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所以君子对人的惩治,就是用那个人的办法,反过来惩治那个人本身”。

扩展资料:

相关介绍:

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二回:“况这班奸党,不知屈害多少忠良,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极是快心之事”。

【解释】: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二回:“何况这班奸党,不知道有多少委屈杀害忠良,用那个人对付别人的办法,返回来对付那个人自己,很是称心的事”。

金庸的天龙八部里面,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和这个词有异曲同工之妙,此种功夫乃是慕容复的成名绝技,照搬别人的办法去对付害人之人,多含褒义色彩在其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0-06-05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成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读音:yǐ qí rén zhī dào,huán zhì qí rén zhī shēn 释义:就用那个人对付别人的办法返回来对付那个人自己。 出处: 宋.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例句: 况这班奸党,不知屈害多少忠良,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极是快心之事。(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二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