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重在创新还是重在积累

各位网友,这是一个辩论题,我辩的是知识重在积累.由于我一时找不到资料,所以请教各路高手指点迷津,希望能提供一些东东给我,比如网站,典型事例,名人名言等等,也可以是一些精彩的论断.
我在此谢谢各位啦!

  从毕业答辩谈知识积累的重要性
  郭钦贤

  今年的毕业生答辩早已完全结束,但作为一名参与其中的教师仍旧颇有感触。我认为,毕业答辩是对大学生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核,也是对学校教学教育或毕业课题深浅的一次定位考查。虽然答辩过程不过短短的十几、二十几分钟,但那是同学们个人知识与能力的浓缩,是学校各级教学和各课教师培养结果的片段展示和效果的再现。
  通过毕业答辩,学生在校期间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技能,言谈举止及全面修养有哪些提高都可以有所体现。纵观毕业生答辩的全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别:
  那些刻苦学习、善于研究探索的同学,积累了大量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毕业论文的选题主题明确、理论水平起点高,内容丰富、成效很好,有的甚至已经远远超出了导师的要求。在答辩过程中,他们纵申横引,既阐明了所选题目的研究深度,也剖析了自己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和自我表现不足。他们的论文撰写水平较高,内容很充实,答辩时也得心应手、侃侃而谈,不仅能顺利回答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还能明确说出自己下一步有待继续探索的方向和途径。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平时对知识积累的重视和强化。
  还有一部分同学,他们能够按照指导老师给定的题目收集资料,认真组织研究,并尽可能多地将所学知识用在毕业设计中。他们的题目虽说不算太大,但内容也较为充实,能真正明白所研究题目的主体和细节,并能对自己的课题水准有一个准确定位。他们所缺乏的是主动指明研究方向或深层次问题的能力,但总体而言,他们的表现也是较好的。如果没有平时的知识积累,要做到这一步也是不可能的。
  在毕业答辩中,也有一些同学研究题目的完成情况与老师的要求相差甚远。从他们的论文撰写和答辩表现中我们发现,这些同学的资料收集不全面,有些甚至是陈旧的内容;在研究过程,他们也是敷衍了事、东拼西凑,理论底子太薄,几乎谈不上有什么成果。在回答老师提问时也是手忙语乱,甚至因为紧张而汗湿衣衫,答案组织非常混乱。这一切都说明,大学生活并没有为他们留下什么颇具价值的东西,这几年的时间基本上打了水漂,带着这样的成绩毕业,一愧父母二愧自己三愧培育他们的学校和老师。
  在大学生活中,必然会有收获的喜悦、知足的坦然,也一定会有惭愧和遗憾留在一些同学的心间。作为一名教师,在这里真诚希望自己所说的能对新同学有所启发,希望你们能够坦然面对昨天的胜负,放平心态,一切努力只为描画美好的将来。
  新的环境也会带来新的挑战,新知识,新问题都需要你们能随机应变。只要你能正确对待昨天的成败,只要你有坚持不懈的积累和永不放弃的信心,成功就会青睐你。在大学生活的每一天,都要时刻牢记知识积累的重要,学好每一门课,积聚每一个学习成果,为几年之后的毕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每一学年的成功都是通往毕业之成功的阶梯,只有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才有可能到最后的巅峰。
  成在个人,败亦在个人!一句老话:愿同学们成功思维,成功学习,成功做人!
  平时的知识积累很重要]
  点击率:893 发布日期:2004-3-24

  公务员考试越来越注重综合知识能力的考核了,这可以说是我参加今年省级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第一感受。
  说起报考公务员的初衷,我只想多条就业门路,别的没有考虑太多。因为忙着别的事情,报名后一直没有来得及仔细看辅导书,只在考试前翻看了1小时的辅导书,写申论的要点还没掌握,就被赶鸭子上架,走向考场了。
  等拿到申论试题时,心里悬着的大石头一下子掉到了地上,心里也不再惴惴不安了。能源短缺问题?这次申论考的题目很大众化;三个问题也走的是老路子: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怎样解决,最后是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的议论文。大体看了一遍,就可以动笔写了。但是需要用到许多论据,想到名人名言和历史典故时,我又呆坐在那儿,因为忘了。更让我哭笑不得的是,我的文章竟然通篇用的都是第一人称,而等到考完再翻辅导书时才知道,议论文中最好不要出现“我”这个字眼。此时,才明白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后悔以前把大好时光都浪费在了电脑和游戏中。
  下午考的是行政能力测试,更像是一个大杂烩,数学、历史、政治、经济、文学、图形分析、逻辑推理等众多方面的知识都包含其中。尽管很多问题都很新颖,但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跟生活挂钩,死记硬背的题目少了,考察能力的题目多了。
  这次考试,考的更多的是基础知识,很多的知识需要平时的积累。考题中很多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识,但如果平常不注意做起来就很累。有一个题目是问3.8磅的油、4市斤的芦柑哪个更重。在这次考试中既有公里、海里的换算问题,也有眼镜屈光度、啤酒度数的表达问题,这些都需要平常的积累。这次很多涉及生活的问题都是一看比较简单,但仔细思考之后,却发现别有洞天。另外,基础知识的比重也很大,例如数学题、语言题、历史题等考的大多是初高中学的基础知识。数学的等比数列、等差数列、排列组合问题、立体几何等都在第一部分的数学题中表现出来;而第二部分的语言改错和归纳题,在高中的语文课上练得也比较多。但是尽管问题都比较基础和简单,但真正做起来,许多简单的问题却忘记了。例如,在一道提到清政府和英国签订的哪个条约,给了英国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值百抽五”的关税时,在《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两个选项上我就拿不定主意。许多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让我感到做起来很吃力。
  尽管没有好好复习,让我很后悔,但是通过这次考试,我明白了平时多积累点知识的重要性,这也算是我从这次考试中得来的一笔不小收获吧。
  知识积累最重要,习题强化是最好 首先强调2点:(1)、答题技巧如果离开了大量习题训练与自己的总结归纳,那就是“纸上谈兵,一无是处”;(2)、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对照参考答案不断总结出自己的答题技巧与排版模式,不需要与答案写得一摸一样,关键是弄明白给分点是什么!!! 要想做好上面得工作,实际上就是我得“5阶段复习计划”得到落实得过程。 做好主观题的几个要诀: 1、对教材指南的各个重要知识点要相当熟悉,此为“点”; 2、对各个章节的知识脉络,概念逻辑从属关系要有一个非常熟悉的把握,此为“线”; 3、对于跨章节,甚至跨学科的相关知识点能够融会贯通,此为“面”; 4、以上三点是知识层面的要求,最后一点则是运用技巧:多做题并注意总结答题规律,此为“针”,把上述“点-线-面”串了起来。 ★★辨析题的两种类型?各自的答题模式与技巧? 1、通俗说法型(谚语型):例如:“白底黑字不可抵赖”“父债子还” 步骤: 读题1-2遍--转化成法律术语,得出考点(最难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整理知识点并在整体上对谚语有个判断--准备答题:判断对错或者半对半错--理论知识点论述--结合谚语论述--得出正确结论 2、小型案例型: 类似于大型案例题,但以为不像大案例题一样是分部问的,所以抓住“题眼”后,要有个大致的答题模架:“判别--理论--具体法律事实--结论归纳--细节补充完善”等几个部分,以免心里知道如何解答这个题目却没有能够尽量的多拿分。 ★★论述题如何给分?论述题的答案依据来源?论述题的答题格式?论述题如何展开? 给分内容分为四部分:基本概念的含义;关键论点;展开部分中的必有知识点;展开部分之“字数辛苦分”;。 答题依据:基本上全部来至于《指南》,可以跨章节,跨科目,所以审查题目非常重要,余下的最重要工作就是从大脑里面搜寻与之有关的章节以及具体知识点了;对于可能超出指南或大纲的,有则答之�拊蚱��?lt;br> 基本按照“总-分-总模式”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模式展开,对于展开部分的个别关键知识点要写出,同时可以用自己的话语展开论述,不脱离主题即可。 答题步骤: 读题1-2遍--得出考题的主题或者说题眼--搜索存于大脑的可能与之相关的知识点--整理答题思路,写出大致底稿(一般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设计)--答题并展开论述(注意部分重要知识点要穿插到论述中去) 评析:论述题是最典型的主观性试题,所以大家首先要确定一个观念:论述题从来没有标准答案,我们的目标是尽量的多拿分,尽量的追求论述的严密与完整。它除了可考查考生的专业知识外,还可考查考生的应变与应用能力、语言表达与组织能力以及综合归纳能力。论述题一般涉及面广(可以跨章节甚至跨科目出题,知识点分散在很多章节与科目里面)、有相当深度(所以需要展开论述,比如对一个论点就需要回答what、how、why等问题),给考生留下了广阔的自由发挥的空间(紧密围绕题目的主题),是检查考生综合能力(判别鉴定能力,知识点收集归纳整理提炼能力,文字组合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所有这些归纳到一点:考察法律基本功,绝对不是要出偏题难题故意为难大家)的最理想的题型。论述题分值较高,对考生的成绩有较大影响,往往也是拉开分数的题目。 注意以下几点: (1)观点鲜明。尤其在回答why与how的时候,观点部分要一是一二是二的清楚的罗列出来,对每个观点最好转行展开论述。 (2)适当展开。对于论述题要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着手,适当展开,显示你扎实的法学功底、广阔的知识面、灵活的应用能力和良好的理论素养,字数一般应把握在600-800字左右,不能过少也不宜过多;展开本身可能就是一个简答题,另外也可以通过解释概念、各种对比、挖掘重要知识点等方式展开。 (3)结构严谨。一道论述题的why部分或者how部分应当答成一篇小论文形式,结构严谨、前后呼应,一般采取“开头概括说明,中间展开论述,结尾予以归纳”。 (4)充分发挥。答论述题时考生应在基本原理基础上适当发挥,可以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如果你对题目较陌生,应答出与题目有关的、你所了解的所有内容,但要注意不要破坏整体的结构。 ★★民法案例分析的步骤? 仔细读题――找出各个涉及的民事主体――找出主体的具体民事行为――归纳出主体之间彼此的法律关系(如:特殊侵权、抵押权、相邻关系等,这是最关键一步!)――归纳出争议得焦点问题(如:合同效力、侵权责任分担、主体资格等)――依据题目所问寻找具体法律关系涉及的具体知识点考点。 ★★刑法案例分析的步骤以及难点? 步骤1: 仔细读题――找出犯罪嫌疑人的具体行为――确定可能的罪名――运用4大构成要件与法条分析确定正确的罪名――依据题目所问,结合题目给出的犯罪嫌疑人的各种条件(如年龄,主观想法,职业等等)答题 步骤2: 刑法中的案例分析题与选择题相比,更偏重于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要准确解答案例分析题,遵守以下步骤是比较重要的: 1.仔细阅读案例内容 案例分析题一般都是考刑法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或者是法条中极其特殊的规定,即最基本的概念或法律规定,只要把概念和法律规定理解透彻,应试时就会比较有把握。 2.找准案例所涉及问题的“知识点” 在案例分析中,以下知识点可能是经常会涉及到的:总论部分,包括:(1)犯罪故意与过失、意外事件的认定;(2)刑事责任年龄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者应当负责任的范围;(3)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4)犯罪预备、未遂和中止的区分;(5)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共同犯罪人(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的认定;(6)刑罚运用中的累犯、自首。各论部分,包括: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侵犯财产的犯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它们都是传统的考查内容,案例分析原则上都会涉及这些犯罪。 3.理清答题思路 在找准案例分析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后,不要急于答题,还应当进一步整理答题思路。此时,需要考虑:(1)将分则理论与刑法总论结合起来思考问题,切忌分割刑法总论与刑法分论答题;(2)注意准确界定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有的案例分析题,此罪与彼罪的关系极其微妙,需要先将案件性质判断准确,才能答题,否则即使长篇大论,也是无用功。 4.对不同题型采用不同方法,准确答题 在答题时,要考虑每一个案例所涉及的概念或法规、司法解释,将这些概念、法规或司法解释明确地串连、回忆起来。 对所有案例分析题型的回答,都首先要得出答题人自己的结论:犯罪行为人是有罪,还是无罪;是此罪还是彼罪;是单独犯罪还是共同犯罪;是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是以作为方式实施的犯罪还是不作为犯罪;是自然人犯罪还是单位犯罪;是一罪还是数罪等。 同时,必须注意对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对不同题型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 (1)对“罪与非罪”类题型,需要紧紧抓住“犯罪构成要件”这一分析工具,考虑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完全符合四大构成要件。 (2)对“此罪与彼罪”类题型,需要回答不同犯罪区别的最根本标志是什么。 (3)对某些犯罪的“特殊形态”类题型,例如是否属于共同犯罪、未遂或者中止、是否应当数罪并罚等,需要考虑各种形态的成立条件。 (4)对“如何处理犯罪人”这类题型,要考虑行为人是否属于累犯、自首,有无缓刑、假释等特殊的刑罚适用情形。 在答题方法上,在解答案例分析题时,应做到语言简练、言之有据(有法律条文上、刑法理论上依据),切忌不着边际、主观臆断,简单堆砌文字。 ★★宪法案例与法理学案例为什么很难?如何突破之?如何抓“题眼”? 先强烈建议大家关注一些热点问题以及收集本来不多见的此类案例。其次建议大家对人大制度,选举制度,法治基本理论等热点重点章节吃透《指南》。 ★★不会做的主观题如何尽量争取多拿分? 1、论述题里面的基本概念,用自己的话展开论述,相关章节的内容的搬入等俊可以得分 2、案例题里面分步得分,前一问有助于后一问等俊有助于多拿分。 ★★刑法法条分析题目的两种类型?各自的答题模式以及难点所在? 分则型:(几乎是送分给大家,力争满分) 一般遵循以下5个步骤: 1、该法条是关于何种罪的规定--注意表述要严谨,以为罪名都是唯一的; 2、此罪罪状属叙明罪状、空白罪状、还是委任罪状--需要对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 3、依据犯罪的构成要件分析该法条--较难部分,也就是4大构成要件,关键部分不要出错,比如客体部分,主体部分,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没有多少发挥余地;客观部分几乎是对法条的适当展开即可。 4、解释法条中涉及到的一些概念--这一步可以不单独拿出来,在四大要件的展开部分解释这些基本概念即可,比如“胁迫”、“使用中”、“国家工作人员”等; 5、确定此罪的法定刑的类型,我国刑法中大部分是相对确定的法定刑--法条很明显。 总之,法条分析题实际上是原来那种考分则各罪的构成特征的简单型论述题,只要明确答题思路,依据以上步骤,该题的分还是好拿的,但是一些细节、易错点经常导致大家不能拿满分,所以大家学习一定要基础扎实。 总则型: ★民法法条分析的答题模式以及注意事项? 主要包括:法条的内容概括--立法目的(指南有,也可以自己推论出来)--基本概念的解释--法律特征(基本上是对概念关键词语的展开论述)--法律后果(难点)--补充完善细节。

  “满分作者”评写作 文体创新、知识积累最重要
  2003-6-24 10:37:25

  对于每年高考中的满分作文,许多学生都希望能从其中学到写作文的经验。昨天,经视记者就在株洲市四中找到了今年高考满分作文——《用双眼看世界》的作者马骏,前卫的写作形式和宽广的知识面是他作文成功的主要原因。

  马骏的《用双眼看世界》是一篇议论文,但形式上它却是一个前卫的网页设计方案,马骏通过网络上非常流行的“相关主题”“相关链接”“时事挖掘”等小标题,把自己对“情感”和“认知”的关系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高考考生 马骏:“我喜欢这种前卫的表达方式,可能与我平时喜欢上网有关系。”

  记者发现,小小年纪的马骏在运用历史的典故都是信手拈来。他对自己高考作文的评论中谈到,他写作文的材料甚至来自他学过的历史、地理和哲学等知识。

  辅导老师:“取材绝招就是从自然中采取一点,从历史中收集一点、从现实中吸取一点。”

  值得一提的是,马骏在高三复习最紧张的时候,每天都坚持看新闻,他告诉记者,这样能够从新闻中不断更新自己的信息,《用双眼看世界》一文中,巧妙运用的“美国对外政策”和抗击“非典”医务人员的材料,就来自于电视新闻。梁硕、陈术丰报道

  平时积累最重要

  --------------------------------------------------------------------------------

  发布时间:05-11-04 来源:无忧雅思网 浏览次数:5

  刚才看到了哈鳅同志的帖子,忍不住也要来说两句了,我也是今天才收到期待了好久的雅思成绩,但因为提前打电话到考试中心问过而知道了总分,所以打开成绩单的时候也不是很紧张了。但对于自己的成绩仍感到有些意外,我的听力是6.5,也是做梦都没有想到的,跟哈鳅一样,我也觉得自己的听力死定了,我回来回忆的时候,怎么算也得错13-15个,甚至更多,然而却拿到了6.5。我想一定是平分的标准有所降低,所以各位准备烤鸭的同志切记,在考场上碰到了新题,千万千万不要灰心放弃,一定要平静的稳扎稳打,因为对于你来说是新题,对别人也是一样!前两天看几位网友报出的419成绩,尤其是听力,似乎都不是很高(419的听力是老题),这是不是也说明了一些问题呢?所以归根究底最重要的是平常的练习,机井很重要,但完全依赖它最后遭殃的还是自己!

  再说阅读,不知道是不是因为412的听力太难,出题者为了寻求平衡,给了一套很简单的阅读(我认为的确很简单),在阅读考试结束以后我一度狂想自己拿个7.5--8分,但事实上只有6.5,真是让我不明所以失望之极!!所以大家一定要避免重倒我这样的心理,有时侯觉得简单的东西未必拿得了高分,其实我平常做阅读练习的时候得分也就在6--6.5左右晃悠,考出这样的分数算是正常吧!

  对于写作,我拿6分应该算是预料中的了,虽然作文题目是预测中的,也提前写过,但作文就是这样,你的水平就是这样,即便提前写了也未必能提高多少,有时侯即使有老师帮忙修改,最后成文的也只能是自己(当然有高人代写就不同了)。但唯一的好处就是时间上的,你不必太紧张的完成作文考试,这也许是提前知道作文题目唯一的好处了(仅代表个人观点)。但我不得不提醒大家的是千万不要因为大作文提前写过,在考试时就过于不紧不慢以为时间足够,我就是这样,以至于没有多留些时间给小作文,而小作文考的是我最不擅长的大饼子,我想这次我的小作文一定挺低。我想大部分的考生都是把作文的目标定在6分吧,虽然我也曾梦想着考到7分,但看起来在目前真的很不容易,当然,如果你备考的时间绝对充足,把每一篇都认真写,找高人改,然后自己再根据高人的指点好好改,也不是没有可能达到!而我在考前已经没有这样富足的时间了!!

  最后说说口语,我的口语水平一般,因为考试的题目有所准备,所以不觉得难,其实应该说是考完后感觉很不错,也想着是不是能冲击一下7分,但事实上也只有6,我提前准备口语题目的时间也很短,考试的时候考的是“最好的朋友”,可能因为太普通的话题了,反而没什么新鲜的可说,虽然我说的挺流利,但可能内容无法引起考官的兴趣,由此导致了低分吧!

  不管怎么说,现在拿到了成绩,心理塌实多了,6.5的总分还勉强让人满意,几个月的努力没有白费,还是挺开心的!看了这个帖子,大家一定知道我根本不是什么雅思高手,也许我的经验对很多人来说不值一看,但我仍然希望能给大家一点提示一点帮助,这样我就很满足了!另外在准备考试的日子里,多多少少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对考试也好,对参考资料或复习方法也好,我很乐意为那些跟我水平差不多或低一些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我这样说是因为对于水平高出我的朋友,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呀,呵呵),还有我也积累了一些口语和作文的素材,因为是写在纸上的,所以无法拿来贡献给大家,这些东西都是我自己想的,可能有的内容不是很新鲜很特殊,但我在准备的时候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就是对于某个或某几个问题或话题实在想不出说什么,这是很痛苦的,所以现在我考完了,如果有人需要我的帮助,我一定会尽力的。可以给我写信,只要我有时间一定会回。

参考资料:http://www.sace.cn/zgrz/wy/yasi/1131074290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5-11-29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经济、政治的反映,又反过来给经济、政治以能动的影响。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本质特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即人化,是人的外化,文化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人的文化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它受到经济、政治、社会以及自然环境与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文化的发展是以渐进的积累的方式进行的,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需要长期的教育、培养和熏陶才能实现。一方面,文化如火,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人民奋进的号角,它照亮了民族解放的道路,鼓舞了人民斗争的士气;另一方面,文化如水,滋润万物而又悄然无声,它浸润着人的心田,滋养着人的精神,使人在潜移默化之中升华了思想,提高了境界,陶冶了情操,这就是文化的独特作用和特殊规律。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才能对文化建设实行正确有效的领导,才能防止和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从党和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扎扎实实地推进文化建设。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并正在完善,文化建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展开,自然不能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更何况,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要通过市场来实现。因此,建设先进文化必须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文化建设既要符合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又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文化产品作为精神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有社会引导功能,在任何时候,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绝大部分都要进入市场,遵循市场规则,通过商品交换,转化为群众的消费,实现其宣传教育功能。对于面向大众的文化产品来说,必须努力把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机统一起来,把两个规律和两个效益统一于质量,实现于市场。而有些文化产品则主要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不能简单以市场来衡量其价值。开展文化外交,应当注重深入人心。文化外交的实质是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在沟通、了解的基础上达到理解与尊重。我们通过文化外交的途径和方式,通过深入人心和争取人心,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争取和平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发挥经济、政治外交所难以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连续举办了已逐步形成品牌的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利用国庆日、建交日、友好城市缔结日以及春节等契机,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既宣传了当代中国,也拉近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文化交流在促进港澳台同胞人心回归、文化认同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民间交流为主体、市场机制为杠杆,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使政府交流与民间交流相结合,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相结合,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扭转文化贸易的严重逆差局面。在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贸易中,既要坚持中国的文化主权,维护我国思想文化的独立性,保证我国的文化安全,又要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扩大中国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出口份额。开展文化外交,需要始终站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掌握国际文化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认真分析和研究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思潮,注意借鉴和吸收世界有益的文化理念、先进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方式和手段,用以促进我国的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总体实力。

参考资料:实际查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