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70岁到底是称为"杖国之年"还是"杖围之年",还是都是的?

网上很多对古时70岁的称谓很不规范,说70岁是杖国的有,说杖围的也有,到底是哪种,还是两种都可以?
哪种是对的请说明出处,谢谢?

杖国之年。

年龄的代称,指男子70岁,意思是年过七十可以拄拐杖在都城、国都内行走。出自《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有赐手杖给老人使用的定制。《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

多大年龄、在什么范围可以用杖,《礼记·王制》作了规定:“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意思是说:五十岁可以拄杖行于家,六十岁可以拄杖行于乡里,七十岁可以拄杖行于国都,八十岁可以拄杖出入朝廷。

偶见“杖围之年”的写法,应为误写,正确的是“杖国之年”。

扩展资料:

古代年龄称谓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围之年:指70岁。悬车之年:指70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杖国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4-11
杖国之年应该是对的,七十杖于国,意思是年过七十可以拄拐杖行走于都邑、国都。
杖围我觉得是误传,找不到任何出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4-11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追问

请说明杖围之年的出处,谢谢

追答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
另外,我们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杖围之年是民间约定俗成的称呼,没有官方的来源,大概就是70岁的老人大多会用拐杖的缘故。

追问

为什么《礼记·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中70是杖国,不是杖围,还是民间是杖围的说法?

追答

杖家、杖乡、杖朝、杖国是一种古代尊老礼制,属于官方
传到民间就有了用杖围的说话,一开始估计是误传,传着穿着就有了这个习惯称呼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