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选编简答

如题所述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编排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编的原则
在内容选编时我们要遵循科学性、启蒙性、系统性、时代性、地方性、季节性等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应从自然界的整体出发,根据客观规律,正确解释学前儿童周围生活中的有关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物。
启蒙性原则:是指选编的内容必须符合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使学前儿童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教育目标。
系统性原则:是指选编的科学教育内容是按照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编排。
时代性原则:是指要根据时代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选编科学教育内容,使选编的内容跟上时代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向现代化。
地方性原则:是指应联系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来选编科学教育的内容。 季节性原则:是指应联系季节变化来选编科学教育的内容。遵循季节性的原则来选编科学教育的内容,既能丰富、加深学前儿童对季节的整体理解,又能帮助学前儿童理解事物变化与季节之间的关系。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与编排的具体方法 科学教育内容在经过缜密的选择之后,还要加以合理与适当的组织,才能使科学教育活动获得最好的效果。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范围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特点
①在引导学前儿童了解周围环境的同时,了解人体自身;
②让学前儿童感受技术、崇尚科学;
③在认识周围环境的同时,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④把认识个别物体的属性和认识物体的多样性结合起来;
⑤从学前儿童的身边取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2-07
  儿童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除了体格方面不断增长外,心理发展也很快,性格也逐步形成,但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归纳为两大类:遗传与环境、教育。
  健康的躯体和发育正常的大脑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父母双方的遗传因子,如肌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大脑等的特征都可以传给后代。还有许多遗传性疾病会伴有智力低下、精神异常或身体畸形等症状而影响心理的健全发展。另外每个孩子生下来即表现有不同的气质特点(气质的生理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这是遗传的。如细心观察的产房护士或父母会发现一些新生儿属于容易型:他们比较温顺,睡和醒、饥和饱、大小便都很有规律。而另一些孩子属于困难型:特别好动,不停哭闹,难以哄住,也缺乏生活规律性,属于难以照管的孩子。还有一些孩子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其他孩子则介于几者之间,这种与生俱来的气质虽然是遗传的,但可因环境和教育训练而发生一定改变。
  在正常的遗传条件下,周围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精神心理发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使气质中的优点得到发扬,弱点得到克服,出生后的环境影响来自家庭、托幼机构、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家庭是儿童从出生到青少年阶段接触最密切的环境,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影响最大。和谐的家庭关系、父母良好的道德品德,充满着爱的安定环境和丰富充实的生活使儿童获得健康的心理。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模仿的榜样。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对儿童早期情绪和性格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溺爱和照顾过多会使孩子养成幼稚、胆怯、任性、粗暴、无责任心、社会适应性差、依赖性强的性格。如对孩子采取冷漠忽视或粗暴压制的态度,则会使孩子的性格倾向于对人冷漠、孤僻、不合群,有时则有反抗、暴躁、执拗的表现。如父母对子女态度亲切、讲理、民主,则儿童大多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积极向上。父母对人处事的行为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儿童最早进入的集体是家庭、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在集体机构中可锻炼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对儿童心理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应结合儿童发展的特点,有规律地进行正面教育,教师的言行对儿童的深刻影响常可延及一生。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接触社会逐步增多,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都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发育。父母和教师必须重视儿童的心理卫生,主动为儿童选择图书、电视、录像,指导儿童正确地交友。
  培养方法: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期,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将来可使孩子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
  一、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
  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
  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太亲近孩子。
  应该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
  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儿童的自信心。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
  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
  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
  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
  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产生沾沾自喜求虚荣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
  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
  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要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不但要给予儿童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给儿童做出良好的榜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