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第一场雪资料

拜托啦!急用!要上这课文!希望好心人帮帮忙

选自散文集《秋色赋》,本文原题为《瑞雪图》。

作者峻青,1922年生。原名孙俊卿,山东海阳县人、幼时家贫,只读了几年小学,十三岁就到邻村一家工厂当童工。抗战爆发后参加革命,从事创作。1941年写出了第一篇作品《风雪之夜》。以后又陆续写了《黎明之战》《马石山上》《小侦察员》等短篇小说,1944年任胶东《大众报》记者,新华社前线分社随军记者,敌后武工队小队长。1948年随军南下,任中原新华社记者,中南人民广播电台宣传科长及编委。1952年从事专业创作。后调到上海作家协会工作。他的优秀短篇小说有《黎明前的河边》《老水牛爷爷》《党员登记表》《老交通等》,他还写了大量的散文分别收集到短篇小说集《海燕》、《最后的报告》散文集《秋色赋》中。

1960年至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的时期。当时粮棉歉收,国民经济遇到了暂时的困难。1962年的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了这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联想到了“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悦,写下了这篇散文——《第一场雪》。

文章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先写下雪前天气骤然变化,再写下雪中的情景,然后写下雪后的壮美景色,最后写作者的联想。

写作特点主要有以下2点:
(1)描写细致,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2)在写雪景和人们活动后适当地展开了联想,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

作者抓住了下雪时雪下得很大的特点从看到的和听到的两个方面写出了雪大的特点。
“鹅毛般的”“一会儿就白了”这是看到的,“簌簌”“不断”“咯吱”枯枝断了,这是听到的,这些词语都说明雪下得又急又密,。这段中作者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结合起来具体生动地写出了雪大。

作者主要抓住了雪后“美”的特点写的。雪后的景象是全文的重点。分雪后壮丽景色和人们活动二层意思讲的。
第一层中先概括地写雪后壮丽的景色。然后具体地描写了柳树、松树、柏树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第二层通过描写人正踩在雪上发出的声音,孩子们堆雪人、掷雪球、发出的欢乐叫喊声,表达了大雪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这一段的描写,从整体到部分,由景物到人物,从静态到动态,运用了比喻和象声词,叠词等,有声有色,有诗情,有画意,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作者又从三个方面说明“瑞雪兆丰年”的科学道理:
1. 冬雪能冻死害虫。
2. 雪水能供应庄稼生长需要的水分。
3. 厚雪能保护庄稼过冬。
这一部分是作者的联想,通过联想议论,直接抒发了作者对这场雪的喜爱之情。
回答者: 木原正树 - 魔导师 十一级 11-24 09:54

在《第一场雪》的教学中,如何紧扣语言文字的训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较透彻地领会文章内容,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呢?笔者认为用"感悟法"教学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初读全文,感悟美景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过雪是什么样的吗?说说看。""作家峻青于1962年写了一篇有关雪的散文--《第一场雪》(板书课题)。他笔下的雪景又是什么样的呢?对这场雪作家又怀着怎么样的感情呢?"开篇揭题设疑,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后,教师即出示" 初读感悟"的目标及"感悟"的有关程序:拼拼,读准生字中的字音。读读,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初步读懂课文。想想:1、课文主要写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围绕第一场雪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2、作者用哪些佳词美句来描写第一场雪的?议议,小组交流各自读悟的收获。
通过读通课文、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来初步读通课文,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第一场雪"的完整印象。

二、切入重点,精读感悟
课文主要描写了雪后景色的美丽,它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喜悦、赞美之情,需要学生深入领悟、理解。在这一点上,我们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把握住重点段落、重点语句反复研读,细细揣摩、领悟。在充分读、认真思的过程中力图读懂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及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因此,在精读这篇课文的重点段时,学生要能解决:(1)雪后景色有什么特点?哪句话概括地写出了这一特点?(2)哪些词句写得好,说说你的想法。(3)这一段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充分调动自己的认知、想象和情感,潜心揣摩、领悟这一段语言文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三、抓住关键,导读领悟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必有一部分内容学生能自读自悟,也会有一部分内容学生悟得肤浅,甚至出现偏差,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导读导悟。当学生抓住了重点段内容精读品悟后,为了使学生更深入、更透彻地领悟文章的内涵,教师还要进行画龙点睛的点拨、指导。

师:同学们读了这段课文,都好像置身于那雪后的美景之中。"嗬!好大的雪啊!"
这句话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流露出作者惊讶的心情。
生:是惊奇。
师:只是惊讶、惊奇吗?再仔细读一读,注意这句话的标点符号,悟一悟。(学生再细读这一段课文,通过充分感知、反复习染达到心领神会的目的。)
生:是又惊又喜。
生:是喜悦和赞叹。
师:"我"赞叹这……
生:雪下得真大啊!
生:雪后的景色真美啊!
师:作者还赞叹什么?
生:小孩、大人是多么高兴啊!
师:是啊,这一"嗬"字饱含了作者的喜悦和赞叹之情,为雪大而喜,为雪美而赞,为人欢而叹,我们应如何通过朗读来表达这一情感呢?(学生练习朗读)

运用"感悟法"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提高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并能使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发表自己独特的、新颖的见解,逐步提高自读自悟的能力。

◆[2004-11-25]

《第一场雪》是作家峻青1962年在胶东半岛农村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我国连续几年遭受自然灾害,粮棉歉收,人们都企盼丰收年的到来。文章通过写胶东半岛入冬以来下的第一场雪及关于雪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先写下雪前天气骤然变化,再写下雪中的情景,然后写下雪后的壮美景象,最后写作者的联想。

本文表达上的突出特点,一是抓住这场雪的特点,通过这场雪来得快、下得猛、时间长、积雪厚等几个方面,把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结合起来,具体生动地写出了这场雪的大;二是通过饱含感情的景物描写和联想议论,充分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作者写雪美很有层次。首先整体写:“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接着,具体写柳树、松柏具有特色的雪后景致。先写静态美:“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再写动态美:“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在写雪景美的基础上,写人的活动,“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那欢乐的叫喊声,都快把树枝上的积雪震落下来。”通过孩子们的欢乐,表达了人们无比喜悦的心情。

作者喜雪、赞雪的思想感情,除了蕴含在下雪和雪后美景的描写中抒发外,还通过对有关冬雪农谚的联想和诠释表达出来。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瑞雪兆丰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4�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可以从学生经历的下雪情景或播放下雪情景的录像导入新课。导入后,让学生充分地自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还要根据“预习”要求自读自悟。然后,组织讨论交流“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这场雪的,写了这场雪的哪些特点”,从而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2�围绕“思考·练习”第一、二题的要求,抓住重点段落,引导学生精读体会。让学生自己默读找出写雪大的段落,边读边想象语言文字描述的情景,说一说从这些句、段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站在作者的角度,用有感情地朗读,夸一夸雪大,赞一赞雪美,表达作者的喜悦心情。这样处理,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到了,表达方法领悟到了,课文重点语句段落也读熟了。朗读中要注意引导品味文章用词准确、描写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如,“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作者写得是否真实,赞一赞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遣词造句的绝妙。

作者带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写这场雪,是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教学中可选择适当的时机向学生简要地介绍当时的情况,这样有利于学生设身处地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课文中第六、七自然段是作者由雪引起的联想。他联想到了我国的农谚“瑞雪兆丰年”和“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并把它们联系起来,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这部分内容从表达感情上讲,是对这场雪的直接赞美,预言它将带来丰收的年景;从内容上讲,里面含有雪的作用及与农业生产关系的知识,还有对两条谚语的诠释。教学时,除强调学生读熟外,还可让学生说一说冬雪对农业生产的好处,或解释“瑞雪兆丰年”的科学道理。

4�“思考·练习”中“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抄写你觉得写得好的语句,并说说好在哪里”,这两项要求都强调语言积累和表达方法的领悟。教学时应留出充裕的时间,切实地让学生背诵、抄写和谈感受。这应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5�要重视字、词教学。生字中下列字应注意正确读音:“茸”读róng(在“毛茸茸”中,“茸”读rōng),“枕”读zhěn。学习目标中列出的词语应该让学生认真地读一读,写一写。下面的词语解释供教师参考。

骤然:突然,形容变化来得特别快。

彤云密布:阴云布满了天空。

粉妆玉砌:用纯白的脂粉装饰,用洁白的玉石砌成。文中形容雪下得大,积雪笼罩了一切。

蓬松松、沉甸甸:文中描写雪落在簇针放射状的松柏叶上显得很疏松,因为积得厚又显得沉重的样子。

瑞雪兆丰年:瑞雪,下得及时对农业生产有好处的大雪。兆,预示。及时的冬雪或春雪预示着丰收年景的到来。

6�学习本文正值隆冬时节,可结合本课学习,酌情开展下雪天的观察练笔活动。

(1)按照“思考·练习”中的建议,收集有关资料,结合本课内容,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2)仿照课文描写雪景的方法,写一写自己观察到的雪景。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瑞雪兆丰年。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准备:

有关冬雪的录相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家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1.看录相,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这段录相,描绘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呢?(大雪纷飞时的景象)。的确,在我国的北方,每当冬季来临,那漫天的飞雪,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思,无限的喜悦,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场雪》。让我们一起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入冬后的第一场雪的,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的。

2.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及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呢?

学生甲:我来为大家介绍本文的作者峻青的有关资料。峻青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自幼家贫,只读了几年小学,抗战爆发后参加革命。这篇文章写于1962年。1960年—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时期。当时粮棉欠收。国民经济遭受到了严重的困难。人们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呀!1962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这第一场大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悦,就写下了这篇散文,收录在散文集《秋色赋》中。

二、预习课文。

1.读准字音。

2.自学生字并组词。

3.画出难以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自己试着解决。

三、交流自学效果。

1.掌握字音。出示幻灯片投影,指名带读。

2.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茸:本音读“ ”,在“毛茸茸”中读“ ”。指又短又密又软的毛发。

甸:本音读“ ”。在“沉甸甸”中读“ ”。

骤然:突然,忽然。

凛冽:刺骨的寒冷。

寂静:没有声音,很静。

谚语: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四、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想一想,作者分哪几个方面来写这场雪的?

2.指名分段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是从四个方面来描写这场雪的。

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联想

(2)你能试着分段吗?

雪前(1—2自然段)

雪中(3自然段)

雪后(4、5自然段)]

联想(6、7自然段)

3.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你的同桌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雪后美景。

2.体会作者情感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雪不仅能给人带来欢乐,还能给农民们带来丰收。让我们跟随作者共同去体验一下吧!

2.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你还记得吗?

板书:雪前——雪中——雪后——联想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一)雪前、雪中、雪后的景色各具哪些特点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画出重点语句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二)抓住重点语句深入体会。

我们就用读的形式汇报。

1.雪前

(1)学生甲:雪前的特点就是天气变化大。

(2)学生分别读句子、谈体会。

①前些天还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

从“骤然”这个词体会到天气由暖变冷,变化特别突然。

②空中布满了钻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雪来。

铅色的阴云说明天阴得很沉,预示着大雪即将来临。风很刺骨。呼呼地刮着。

(3)教师小结:作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雪前气象的变化:阴——风——雪。

(4)谁愿意把这种变化读出来呢?请学生练读后汇报读。

2.雪中

(1)按照雪前一部分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用读的形式进行汇报。

(2)学生汇报。

学生甲:雪中的特点是雪下得很大。

(3)谈重点句的体会。

①开始下雪时还伴着小雨,不久就只见鹅毛般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上一会儿就白了。

鹅毛般的雪花表明雪片很大。

一会儿就白了,也说明雪下得很大。

②冬天的山村到了夜晚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

“簌簌地”“不断”表明雪下得又大又急。

③偶尔咯吱一声响,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

“压断”说明积雪很多,枯枝承受不住厚厚的积雪,就被压断了。

(4)教师小结:这一段雪中的景象作者就是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描写。不仅写了样子——“鹅毛般的雪花,”,颜色——“地上白了”,而且写了声音——“簌簌地不断往下落,”,偶尔压断枯枝“咯吱一声响”,因此,这部分内容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序。

(5)练习有语气地朗读。

3.雪后:

(1)雪整整下了一夜,雪后的大地是什么样的呢?板书:景色壮丽

(2)大家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来的?请你默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作出记号,用读的形式进行汇报。

(3)学生自学。

(4)讨论后交流。

①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粉妆玉砌,指用白粉打扮,用玉石砌成。用在这里,说明雪后世界变成了白色,非常壮丽。

②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这句话作者用了比喻,把积雪的柳条比作“银条儿”,把堆满雪的松柏枝叶比作“雪球”,描写出了雪后树木的形态、十分好看。

③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这里作者写出了两种色彩:玉屑似的五光十色的彩虹。阳光和雪花互相辉映所产生的瑰丽色彩。

(5)教师小结:作者即写出了雪后的静态美,又写出了动态美,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雪景图。那么,雪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带来了欢乐。孩子在堆雪人,掷雪球,欢乐的叫喊声使我们体会到人们的欢乐。)

4.看到场大雪,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瑞雪兆丰年”。)

5.什么是“瑞雪兆丰年”?这么说有根据吗?请同学们把有关的语句划在书中,再作交流。

6.学生汇报。

学生甲:“瑞雪兆丰年”指的是这场雪下得正是时候,预示着来年是个丰收年。

学生乙:这么说是有科学依据的。积雪可以冻死害虫,雪化后可以促进庄稼的生长。

学生丙:农民们也有着丰富的经验。有经验的农民都知道积雪可以保护麦苗安全过冬。

7.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甲:表达出作者对雪的喜爱和赞美。

学生乙:表现了作者的满腹喜悦。因为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连年的自然灾害使人们企盼着丰收。看到这场瑞雪,人们必然联想到来年的丰收,所以人们的心情万分激动、欣喜。作者正表达了这种情感。

8.带着这样的情感,把这部分内容有感情地读出来。

三、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文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方面很有特色。作者无比喜爱这场瑞雪,把这种感情蕴含在对雪中、雪后景色的描写上,也直接通过联想表达了出来。)

2.你认为文章的哪部分写得好?好在哪儿?

3.围绕重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1)有序:按时间的顺序,按下雪的过程写。

(2)有物:从写景到写人,再联想到来年的粮食丰收。

(3)有情:为雪景而欢乐,为来年的丰收而喜悦。

四、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看录相资料,再次领略雪的美丽壮观。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练习朗读。

3.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积累在《采蜜集》本上。

五、作业

1.读课文。

2.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1-27
在《第一场雪》的教学中,如何紧扣语言文字的训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较透彻地领会文章内容,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呢?笔者认为用"感悟法"教学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初读全文,感悟美景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过雪是什么样的吗?说说看。""作家峻青于1962年写了一篇有关雪的散文--《第一场雪》(板书课题)。他笔下的雪景又是什么样的呢?对这场雪作家又怀着怎么样的感情呢?"开篇揭题设疑,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后,教师即出示" 初读感悟"的目标及"感悟"的有关程序:拼拼,读准生字中的字音。读读,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初步读懂课文。想想:1、课文主要写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围绕第一场雪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2、作者用哪些佳词美句来描写第一场雪的?议议,小组交流各自读悟的收获。
通过读通课文、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来初步读通课文,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第一场雪"的完整印象。

二、切入重点,精读感悟
课文主要描写了雪后景色的美丽,它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喜悦、赞美之情,需要学生深入领悟、理解。在这一点上,我们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把握住重点段落、重点语句反复研读,细细揣摩、领悟。在充分读、认真思的过程中力图读懂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及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因此,在精读这篇课文的重点段时,学生要能解决:(1)雪后景色有什么特点?哪句话概括地写出了这一特点?(2)哪些词句写得好,说说你的想法。(3)这一段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充分调动自己的认知、想象和情感,潜心揣摩、领悟这一段语言文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三、抓住关键,导读领悟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必有一部分内容学生能自读自悟,也会有一部分内容学生悟得肤浅,甚至出现偏差,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导读导悟。当学生抓住了重点段内容精读品悟后,为了使学生更深入、更透彻地领悟文章的内涵,教师还要进行画龙点睛的点拨、指导。

师:同学们读了这段课文,都好像置身于那雪后的美景之中。"嗬!好大的雪啊!"
这句话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流露出作者惊讶的心情。
生:是惊奇。
师:只是惊讶、惊奇吗?再仔细读一读,注意这句话的标点符号,悟一悟。(学生再细读这一段课文,通过充分感知、反复习染达到心领神会的目的。)
生:是又惊又喜。
生:是喜悦和赞叹。
师:"我"赞叹这……
生:雪下得真大啊!
生:雪后的景色真美啊!
师:作者还赞叹什么?
生:小孩、大人是多么高兴啊!
师:是啊,这一"嗬"字饱含了作者的喜悦和赞叹之情,为雪大而喜,为雪美而赞,为人欢而叹,我们应如何通过朗读来表达这一情感呢?(学生练习朗读)

运用"感悟法"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提高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并能使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发表自己独特的、新颖的见解,逐步提高自读自悟的能力。

◆[2004-11-25]

《第一场雪》是作家峻青1962年在胶东半岛农村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我国连续几年遭受自然灾害,粮棉歉收,人们都企盼丰收年的到来。文章通过写胶东半岛入冬以来下的第一场雪及关于雪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先写下雪前天气骤然变化,再写下雪中的情景,然后写下雪后的壮美景象,最后写作者的联想。

本文表达上的突出特点,一是抓住这场雪的特点,通过这场雪来得快、下得猛、时间长、积雪厚等几个方面,把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结合起来,具体生动地写出了这场雪的大;二是通过饱含感情的景物描写和联想议论,充分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作者写雪美很有层次。首先整体写:“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接着,具体写柳树、松柏具有特色的雪后景致。先写静态美:“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再写动态美:“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在写雪景美的基础上,写人的活动,“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那欢乐的叫喊声,都快把树枝上的积雪震落下来。”通过孩子们的欢乐,表达了人们无比喜悦的心情。

作者喜雪、赞雪的思想感情,除了蕴含在下雪和雪后美景的描写中抒发外,还通过对有关冬雪农谚的联想和诠释表达出来。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瑞雪兆丰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4�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可以从学生经历的下雪情景或播放下雪情景的录像导入新课。导入后,让学生充分地自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还要根据“预习”要求自读自悟。然后,组织讨论交流“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这场雪的,写了这场雪的哪些特点”,从而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2�围绕“思考·练习”第一、二题的要求,抓住重点段落,引导学生精读体会。让学生自己默读找出写雪大的段落,边读边想象语言文字描述的情景,说一说从这些句、段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站在作者的角度,用有感情地朗读,夸一夸雪大,赞一赞雪美,表达作者的喜悦心情。这样处理,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到了,表达方法领悟到了,课文重点语句段落也读熟了。朗读中要注意引导品味文章用词准确、描写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如,“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作者写得是否真实,赞一赞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遣词造句的绝妙。

作者带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写这场雪,是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教学中可选择适当的时机向学生简要地介绍当时的情况,这样有利于学生设身处地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课文中第六、七自然段是作者由雪引起的联想。他联想到了我国的农谚“瑞雪兆丰年”和“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并把它们联系起来,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这部分内容从表达感情上讲,是对这场雪的直接赞美,预言它将带来丰收的年景;从内容上讲,里面含有雪的作用及与农业生产关系的知识,还有对两条谚语的诠释。教学时,除强调学生读熟外,还可让学生说一说冬雪对农业生产的好处,或解释“瑞雪兆丰年”的科学道理。

4�“思考·练习”中“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抄写你觉得写得好的语句,并说说好在哪里”,这两项要求都强调语言积累和表达方法的领悟。教学时应留出充裕的时间,切实地让学生背诵、抄写和谈感受。这应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5�要重视字、词教学。生字中下列字应注意正确读音:“茸”读róng(在“毛茸茸”中,“茸”读rōng),“枕”读zhěn。学习目标中列出的词语应该让学生认真地读一读,写一写。下面的词语解释供教师参考。

骤然:突然,形容变化来得特别快。

彤云密布:阴云布满了天空。

粉妆玉砌:用纯白的脂粉装饰,用洁白的玉石砌成。文中形容雪下得大,积雪笼罩了一切。

蓬松松、沉甸甸:文中描写雪落在簇针放射状的松柏叶上显得很疏松,因为积得厚又显得沉重的样子。

瑞雪兆丰年:瑞雪,下得及时对农业生产有好处的大雪。兆,预示。及时的冬雪或春雪预示着丰收年景的到来。

6�学习本文正值隆冬时节,可结合本课学习,酌情开展下雪天的观察练笔活动。

(1)按照“思考·练习”中的建议,收集有关资料,结合本课内容,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2)仿照课文描写雪景的方法,写一写自己观察到的雪景。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瑞雪兆丰年。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准备:

有关冬雪的录相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家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1.看录相,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这段录相,描绘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呢?(大雪纷飞时的景象)。的确,在我国的北方,每当冬季来临,那漫天的飞雪,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思,无限的喜悦,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场雪》。让我们一起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入冬后的第一场雪的,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的。

2.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及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呢?

学生甲:我来为大家介绍本文的作者峻青的有关资料。峻青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自幼家贫,只读了几年小学,抗战爆发后参加革命。这篇文章写于1962年。1960年—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时期。当时粮棉欠收。国民经济遭受到了严重的困难。人们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呀!1962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这第一场大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悦,就写下了这篇散文,收录在散文集《秋色赋》中。

二、预习课文。

1.读准字音。

2.自学生字并组词。

3.画出难以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自己试着解决。

三、交流自学效果。

1.掌握字音。出示幻灯片投影,指名带读。

2.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茸:本音读“ ”,在“毛茸茸”中读“ ”。指又短又密又软的毛发。

甸:本音读“ ”。在“沉甸甸”中读“ ”。

骤然:突然,忽然。

凛冽:刺骨的寒冷。

寂静:没有声音,很静。

谚语: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四、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想一想,作者分哪几个方面来写这场雪的?

2.指名分段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是从四个方面来描写这场雪的。

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联想

(2)你能试着分段吗?

雪前(1—2自然段)

雪中(3自然段)

雪后(4、5自然段)]

联想(6、7自然段)

3.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你的同桌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雪后美景。

2.体会作者情感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雪不仅能给人带来欢乐,还能给农民们带来丰收。让我们跟随作者共同去体验一下吧!

2.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你还记得吗?

板书:雪前——雪中——雪后——联想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一)雪前、雪中、雪后的景色各具哪些特点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画出重点语句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二)抓住重点语句深入体会。

我们就用读的形式汇报。

1.雪前

(1)学生甲:雪前的特点就是天气变化大。

(2)学生分别读句子、谈体会。

①前些天还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

从“骤然”这个词体会到天气由暖变冷,变化特别突然。

②空中布满了钻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雪来。

铅色的阴云说明天阴得很沉,预示着大雪即将来临。风很刺骨。呼呼地刮着。

(3)教师小结:作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雪前气象的变化:阴——风——雪。

(4)谁愿意把这种变化读出来呢?请学生练读后汇报读。

2.雪中

(1)按照雪前一部分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用读的形式进行汇报。

(2)学生汇报。

学生甲:雪中的特点是雪下得很大。

(3)谈重点句的体会。

①开始下雪时还伴着小雨,不久就只见鹅毛般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上一会儿就白了。

鹅毛般的雪花表明雪片很大。

一会儿就白了,也说明雪下得很大。

②冬天的山村到了夜晚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

“簌簌地”“不断”表明雪下得又大又急。

③偶尔咯吱一声响,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

“压断”说明积雪很多,枯枝承受不住厚厚的积雪,就被压断了。

(4)教师小结:这一段雪中的景象作者就是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描写。不仅写了样子——“鹅毛般的雪花,”,颜色——“地上白了”,而且写了声音——“簌簌地不断往下落,”,偶尔压断枯枝“咯吱一声响”,因此,这部分内容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序。

(5)练习有语气地朗读。

3.雪后:

(1)雪整整下了一夜,雪后的大地是什么样的呢?板书:景色壮丽

(2)大家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来的?请你默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作出记号,用读的形式进行汇报。

(3)学生自学。

(4)讨论后交流。

①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粉妆玉砌,指用白粉打扮,用玉石砌成。用在这里,说明雪后世界变成了白色,非常壮丽。

②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这句话作者用了比喻,把积雪的柳条比作“银条儿”,把堆满雪的松柏枝叶比作“雪球”,描写出了雪后树木的形态、十分好看。

③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这里作者写出了两种色彩:玉屑似的五光十色的彩虹。阳光和雪花互相辉映所产生的瑰丽色彩。

(5)教师小结:作者即写出了雪后的静态美,又写出了动态美,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雪景图。那么,雪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带来了欢乐。孩子在堆雪人,掷雪球,欢乐的叫喊声使我们体会到人们的欢乐。)

4.看到场大雪,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瑞雪兆丰年”。)

5.什么是“瑞雪兆丰年”?这么说有根据吗?请同学们把有关的语句划在书中,再作交流。

6.学生汇报。

学生甲:“瑞雪兆丰年”指的是这场雪下得正是时候,预示着来年是个丰收年。

学生乙:这么说是有科学依据的。积雪可以冻死害虫,雪化后可以促进庄稼的生长。

学生丙:农民们也有着丰富的经验。有经验的农民都知道积雪可以保护麦苗安全过冬。

7.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甲:表达出作者对雪的喜爱和赞美。

学生乙:表现了作者的满腹喜悦。因为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连年的自然灾害使人们企盼着丰收。看到这场瑞雪,人们必然联想到来年的丰收,所以人们的心情万分激动、欣喜。作者正表达了这种情感。

8.带着这样的情感,把这部分内容有感情地读出来。

三、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文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方面很有特色。作者无比喜爱这场瑞雪,把这种感情蕴含在对雪中、雪后景色的描写上,也直接通过联想表达了出来。)

2.你认为文章的哪部分写得好?好在哪儿?

3.围绕重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1)有序:按时间的顺序,按下雪的过程写。

(2)有物:从写景到写人,再联想到来年的粮食丰收。

(3)有情:为雪景而欢乐,为来年的丰收而喜悦。

四、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看录相资料,再次领略雪的美丽壮观。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练习朗读。

3.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积累在《采蜜集》本上。

五、作业

1.读课文。

2.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

参考资料:电子笔记,网络资源

第2个回答  2006-11-24
选自散文集《秋色赋》,本文原题为《瑞雪图》。

作者峻青,1922年生。原名孙俊卿,山东海阳县人、幼时家贫,只读了几年小学,十三岁就到邻村一家工厂当童工。抗战爆发后参加革命,从事创作。1941年写出了第一篇作品《风雪之夜》。以后又陆续写了《黎明之战》《马石山上》《小侦察员》等短篇小说,1944年任胶东《大众报》记者,新华社前线分社随军记者,敌后武工队小队长。1948年随军南下,任中原新华社记者,中南人民广播电台宣传科长及编委。1952年从事专业创作。后调到上海作家协会工作。他的优秀短篇小说有《黎明前的河边》《老水牛爷爷》《党员登记表》《老交通等》,他还写了大量的散文分别收集到短篇小说集《海燕》、《最后的报告》散文集《秋色赋》中。

1960年至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的时期。当时粮棉歉收,国民经济遇到了暂时的困难。1962年的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了这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联想到了“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悦,写下了这篇散文——《第一场雪》。

文章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先写下雪前天气骤然变化,再写下雪中的情景,然后写下雪后的壮美景色,最后写作者的联想。

写作特点主要有以下2点:
(1)描写细致,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2)在写雪景和人们活动后适当地展开了联想,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

作者抓住了下雪时雪下得很大的特点从看到的和听到的两个方面写出了雪大的特点。
“鹅毛般的”“一会儿就白了”这是看到的,“簌簌”“不断”“咯吱”枯枝断了,这是听到的,这些词语都说明雪下得又急又密,。这段中作者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结合起来具体生动地写出了雪大。

作者主要抓住了雪后“美”的特点写的。雪后的景象是全文的重点。分雪后壮丽景色和人们活动二层意思讲的。
第一层中先概括地写雪后壮丽的景色。然后具体地描写了柳树、松树、柏树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第二层通过描写人正踩在雪上发出的声音,孩子们堆雪人、掷雪球、发出的欢乐叫喊声,表达了大雪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这一段的描写,从整体到部分,由景物到人物,从静态到动态,运用了比喻和象声词,叠词等,有声有色,有诗情,有画意,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作者又从三个方面说明“瑞雪兆丰年”的科学道理:
1. 冬雪能冻死害虫。
2. 雪水能供应庄稼生长需要的水分。
3. 厚雪能保护庄稼过冬。
这一部分是作者的联想,通过联想议论,直接抒发了作者对这场雪的喜爱之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6-12-02
第一场雪
峻青,原名孙俊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生于1922年。山东省海阳县西楼子村人。幼家贫,只读了几年小学,十三岁即做童工。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地方抗日民主政府从事教育和群众工作。1941年写了第一篇作品。1944年后。任胶东区党委机关报《大众报》记者,新华社前线分社随军记者,敌后武工队小队长。1948年春,随军南下,作中原新华记者。后调《中原日报》、中南人民广播电台工作。1952年,调中南文艺界联合会从事专业创作。后调上海,任作协上海分会代理党组书记。1957年任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1960年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集《黎明的河边》、《海燕》、《最后的报告》、《胶东纪事》、《怒涛》;长篇小说《海啸》;散文集《秋色赋》、《欧行书简》。此外,还有与人合写的论文集《谈谈短篇小说的写作》。
《第一场雪》是峻青1962年在胶东半岛农村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我国连续几年遭受自然灾害,粮棉歉收,人们都企盼丰收年的到来。文章通过写胶东半岛入冬以来下的第一场雪及关于雪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第一场雪》是作家峻青1962年在胶东半岛农村写的一篇散文。由于苏联是第一个成为共和国的一个国家,我们也要成为共和国时,苏联来帮忙,给我们指导发展之路,并且借给了我们很多的钱。但是1961年,苏联推出了为我们倘开的致富之门骤然关了起来,并且要求中国尽快退还苏联借走的钱。于是毛泽东就说:“就算勒紧裤腰带,吃草根,也要把苏联借来的钱还回来!”于是就闹了这三年的自然灾害,数人因为饥饿导致死亡。在1962年的冬天,下了一场雪,使作者联想到了“瑞雪兆丰年”这个谚语,心情无比喜悦,于是在兴奋之下,写出了《第一场雪》。
第4个回答  2006-11-28
第一场雪
峻青,原名孙俊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生于1922年。山东省海阳县西楼子村人。幼家贫,只读了几年小学,十三岁即做童工。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地方抗日民主政府从事教育和群众工作。1941年写了第一篇作品。1944年后。任胶东区党委机关报《大众报》记者,新华社前线分社随军记者,敌后武工队小队长。1948年春,随军南下,作中原新华记者。后调《中原日报》、中南人民广播电台工作。1952年,调中南文艺界联合会从事专业创作。后调上海,任作协上海分会代理党组书记。1957年任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1960年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集《黎明的河边》、《海燕》、《最后的报告》、《胶东纪事》、《怒涛》;长篇小说《海啸》;散文集《秋色赋》、《欧行书简》。此外,还有与人合写的论文集《谈谈短篇小说的写作》。
《第一场雪》是峻青1962年在胶东半岛农村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我国连续几年遭受自然灾害,粮棉歉收,人们都企盼丰收年的到来。文章通过写胶东半岛入冬以来下的第一场雪及关于雪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第一场雪》是作家峻青1962年在胶东半岛农村写的一篇散文。由于苏联是第一个成为共和国的一个国家,我们也要成为共和国时,苏联来帮忙,给我们指导发展之路,并且借给了我们很多的钱。但是1961年,苏联推出了为我们倘开的致富之门骤然关了起来,并且要求中国尽快退还苏联借走的钱。于是毛泽东就说:“就算勒紧裤腰带,吃草根,也要把苏联借来的钱还回来!”于是就闹了这三年的自然灾害,数人因为饥饿导致死亡。在1962年的冬天,下了一场雪,使作者联想到了“瑞雪兆丰年”这个谚语,心情无比喜悦,于是在兴奋之下,写出了《第一场雪》。
峻青是现代作家,山东海阳县人。本文写于1962年。1960- 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时期,三年间,粮棉欠收,人们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啊! 1962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看到了这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悦,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触景生情,写下了这篇散文《第一场雪》。
《第一场雪》是作家峻青1962年在胶东半岛农村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我国连续几年遭受自然灾害,粮棉歉收,人们都企盼丰收年的到来。文章通过写胶东半岛入冬以来下的第一场雪及关于雪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第一场雪》是作家峻青1962年在胶东半岛农村写的一篇散文。由于苏联是第一个成为共和国的一个国家,我们也要成为共和国时,苏联来帮忙,给我们指导发展之路,并且借给了我们很多的钱。但是1961年,苏联推出了为我们倘开的致富之门骤然关了起来,并且要求中国尽快退还苏联借走的钱。于是毛泽东就说:“就算勒紧裤腰带,吃草根,也要把苏联借来的钱还回来!”于是就闹了这三年的自然灾害,数人因为饥饿导致死亡。在1962年的冬天,下了一场雪,使作者联想到了“瑞雪兆丰年”这个谚语,心情无比喜悦,于是在兴奋之下,写出了《第一场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