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写出师表的故事

如题所述

不知道我是不是理解错了你问题所表达的意思、错了请无视....简谈诸葛亮与《出师表》前后的故事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字孔明,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他出生的第四年,即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就爆发了黄巾大起义。军阀割据,战乱不休,诸葛亮又失去了双亲,依随叔父诸葛玄生活。诸葛亮十五岁跟随叔父到荆州襄阳去依附刘表。他看到刘表昏庸无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结庐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隐居待时,这是公元197年的事。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人称“卧龙”。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举荐下,刘备三顾草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的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孙抗曹的道路。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公元208年,曹操大举南下,败刘备于长阪。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使江东,联结孙权。章武三年(223)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助,便给以辅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
  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指挥不当,大败于魏军,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书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身分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228)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馀日不下,粮尽而退。建兴七年(229),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
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 诸葛亮选择的道路充分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和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但是诸葛亮并不墨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虽然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但手下一群扶不起的阿斗,怎能不叫"败北"呢? 从古至今,不论哪个民族还是政权.都是靠民心和统治者的才能不断向前推进的!像刘禅这样少不更事,不听忠言,专扶小人怎能在诸葛的手下成长呢?再写出十篇《出师表》也难以拯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26
出师表的思想就是忽悠众臣,就是当一个政治口号喊一喊,并且对刘禅进行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工作。

诸葛亮是政治家,写出师表就是为了他的政治目的,他就是蜀国的一号人物,还需要向刘禅表决心吗?一个短短的出师表,数次提到先帝,你爸爸创业未半、你爸爸不嫌弃我、你爸爸怎么怎么样,你应该怎么怎么样。据记载,刘禅在诸葛亮生前未出过宫。

出师表的目的是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是,可能吗?隆中对里面荆州和益州缺一不可的,失去了荆州还怎么北定中原?奸凶是谁?夷陵兵败之后曹魏可没攻击过蜀国,司马懿一直不打。并且蜀国和吴国都和好了,相互承认了二帝并尊,还怎么兴复汉室?

那么诸葛亮觉得讨伐中原希望渺茫,为什么还要北伐,并且大张旗鼓的北伐并写了出师表。因为以攻代守的政治思想,因为打仗有利于团结政局、因为打仗容易转移内部三个政治集团的注意力、因为容易实施法制建设的推广等等。
第2个回答  2013-12-26
要出去打仗总得跟老大说声,写个报告,说明理由。写的那么多也就是意思说“老大,以前你老爸一直想拿下曹操,还搞完你老爸就去世了,现在那边有内部矛盾是个机会,我想带人打过去,请批准!”
第3个回答  2013-12-26
为了让傻阿斗让诸葛去收复中原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