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待人之道

如题所述

《谈待人》 

林子越大,鸟越多;舞台越大,人越多。要想在更大的舞台上,有着精彩的展演,则必须留心与环境相融洽,而善于同形形色色的人交际。

所以,为人当如古代的铜钱,内方正而外圆融。若外不圆融,则伤人害己,落落不群;若内不方正,则卑鄙轻薄,为人不齿。须知方正与圆融,并不矛盾:譬如正多边形,边长越多,棱角越钝,而越接近圆形。故至德则庸,至方则圆。

由此不难理解,为何道德愈是深厚,为人愈是随和。孔子推崇通权达变(可与立,未可与权),诲人当“无可无不可”;庄子“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可见对于内方外圆,儒道两家并无分歧。

显然,待人要圆中有方,既不随意拂人之情面,又不轻易失己之真性——其中大有学问,姑且谈谈拙见。

古人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孔子亦云:“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若见人而说鬼话,则失人,易被轻鄙;如见鬼而说人话,则失言,易遭忌害:识人不准,则出言不当。

世人大抵可归为三类:君子,小人,常人。处世当心明如镜,随人呈象:遇君子,则为君子;见小人,便做小人;对常人,即是常人。人真则我不假,心直率而话诚恳;人假则我不真,心提防而话虚圆。故《菜根谭》有云:“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此戒疏于虑者;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此警伤于察者:二语并存,精明且浑厚矣。”

其中又云:“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对君子,心要近而身不可太近;对小人,心要远而身不可太远;对常人,则介乎两者之间。若亲近君子过度,反感之心易起;如疏远小人太明,毁害之意常生。

攻君子之过,反得感激;揭小人之恶,常招忌恨。故于君子,当少誉善而多责过;于小人,要少责过而多誉善。所以,待善人,当心宽而语严;待恶人,要心严而语宽。故《菜根谭》有云:“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

此外,爱人者人常敬之,害人者人常恶之:所爱愈广,所敬愈多;所害愈少,所恶愈稀。《菜根谭》有云:“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恶不加君子,必不受害;爱不及小人,可能遭殃。故宁可得罪君子,也要善待小人。

而爱人,也大有讲究:上者利人建德,中者帮人立业,下者助人脱困。对君子,当就高,可攻大过、济大业、解大困;对小人,要就低,宜警小过、扶小业、化小困。

《菜根谭》有云:“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善爱人者,必善攻人之恶:于君子,则百无禁忌;于小人,需三思而行。小人之恶,所不知者,不提;知而不改者,少谈;知而欲改者,多言——劝人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常常有利无害。

关于待人,还有极其关键之处:需注重损人之有余,而补其不足。功业有余者,当增其隐逸之心;不足者,要鼓其奋进之意。富贵有余者,当劝其行善修德;不足者,要替其出谋划策。宽厚有余,则济以精明;不足,则告以仁慈。私心有余,则劝其奉公;不足,则警其爱身。心高气浮,宜借机挫之抑之,切不可为媚悦之举;志低意沉,宜适时暖之振之,切不可有显摆之行。

——凡此种种,既是待人之道,亦为修己之方。善知人者,其身必正;善待人者,其德必高。若能修己而爱人,推己而及人,则世路之崎岖自少,人心之险恶自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2-15
我认为,以心交心。以心待人。
第2个回答  2014-02-15
诚以待人 信以处事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人生在世几十年,待人之道是做人的最大学问。小孩子从上幼儿园起,家长就会天天叮咛:“乖,听老师的话,不要跟同学打架!”这就是一个人见习待人之道的开始。在以后的上学、求职、做事业的人生道路上,天天和别人交往,也总是不停地学习待人之道。但是很不幸,历史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任何人,穷一生之努力,最难渗透的学问还是待人之道。
因为太难,才会有圣人、先贤,为我们定下了待人之道的诸多标准,留下了那么多传诵千古的警句格言,让我们后人学习、遵循。因为太难,人们对彼此相处时所发生的不合适言行,就要不停地反躬自省,弃恶从善,追求进步。
待人之道,首在宽厚。孔子说的“宽则得众”,就是指凡宽厚者就一定能广结善缘、得道多助。对此,我还冒昧地拟了一副对联:“厚道待人,铺就条条大路;刻薄行事,栽下处处荆棘。”我多次看到或感悟到,一个尖酸无情、四面树敌的人,不管取得多么大的功绩,到死也不会得到众人的原谅。 待人之道,美在谦和。圣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又说“敬人者,人恒敬之”,讲的都是对别人要尊重,哪怕对方是一个没有学问、没有能力的人,也都要心存恭敬。待人以礼,谦虚自抑,这实在是做人的美德。谦和能赢得别人的理解与好感,冷漠却只能令人退避三舍。人和人相处,最忌目空一切、盛气凌人。能以谦和之态待人,别人自然也会给以友善的回报。 待人之道,重在平等。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庄子的“物无贵贱,平等无私”,讲的都是同一回事,就是要把自己和他人放在同一条等高线上看待。 待人之道,贵在真诚。如果宽厚、谦和、平等是待人之道的外部表现,那么真诚就直指人心。孟子说的“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就是指天道主张真诚,所以人就要襟怀坦荡,永执真诚之念。真诚待人是人生修身的核心,曾子在所著的《大学》里,反反复复讲的“诚意、正心、修身”,所指的就是这一个核心。缺少真诚的宽厚是掩饰,缺少真诚的谦和是虚伪,缺少真诚的平等是奸诈!没有真诚,一切都不用说了。
评说待人之道,还不能漏掉百姓们常常议论的两个字:“架子”。当官摆架子,究其本质,乃是领导者对自身权力和地位的主观度量,是存心制造出来的幻景。因为权力能使人服从和敬畏,所以有的人地位高了之后,就有意识地疏远自己位卑时的同伴和群众,逐步和大家拉开距离,进而论资格、讲层次,于是架子就摆出来了。这实在是一种赤裸裸的低级趣味!
待人之道的话题,说起来和做起来都让人感到沉重。让我们换一个比较轻松说法,借用孔子的名言,来为待人之道做一个结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