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与祠堂的区别

如题所述

宗祠与祠堂没有区别,宗祠别名祠堂、宗庙、祖庙等。

宗祠,即祠堂、宗庙、祖庙、祖祠,是供奉与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是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宗祠制度,产生于周代。上古时代,宗庙为天子专有,士大夫不得建宗庙。到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提倡家族祠堂,即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四龛祠堂。

宗祠,是族权与神权交织中心。宗祠中的主祭,又称宗子,管理全族事务,因此称宗长,还有宗正、宗直等职。宗祠,体现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场所,它往往是城乡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不但巍峨壮观,而且还注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历史由来

宗祠,又称宗庙、祖祠、祠堂。是儒教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事务活动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以追溯到唐、五代时期。福建省莆田市刺桐金紫方氏祠堂,便是建于唐末;莆田市涵江区巷村黄氏宗祠,建于北宋仁宗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

到南宋,莆田林氏“建先祠”、“置祭产”(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卷十二);福建建阳陈氏家族的祠堂,始筑于元代。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则在明清两代,此时入闽各家族,经过长期发展和繁衍,族众日益增多,家族为团结族人,大兴土木,一时建祠盛行。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宗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