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该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比如《西游记》、《水浒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5
我作为家长,发现孩子在阅读方面缺乏方法,我经常这样指导他,效果明显。他每次语文考试,阅读题失分比较少。

一、有选择地挑选名著或佳作进行阅读。听说不同年级都有参考书目,且与考试有关,所以,有选择地阅读,十分必要。

二、阅读时,可以根据平时老师教的方法去进行摘录好词好句、故事梗概、写读书后记。比如阅读《西游记》、《水浒传》时,重点要学习作者如何进行人物描写:明白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最能形象地刻画出人物特征。

三、阅读完每个章节、每个故事之后,分析一下构思,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比如,在阅读《西游记》、《水浒传》这类人物众多,故事及情节比较复杂的名著时,要记住故事中的全部人物特征、人物形象是不可能的,我们须边读边做记录,学习作者如何设置铺垫、如何高潮迭起、如何柳喑花明。

四、分类阅读,把不同体裁的作品分开收集,并有计划地进行阅读,切忌只凭喜好,一味地只读某类名著。看名著不在乎多,不在乎杂,重要的是全面了解。比如,散文,挑五六本有代表性的来阅读,就可以知道其章法和风格。

五、科学把握时间,劳逸结合,注意阅读的姿势、注意保护视力。

这个问题我有实践经验,因为过年疫情在家,就一直在陪孩子读经典名著。我用了4个技巧,孩子 从不懂,到想懂,再到想读,最后重复读 ,其中就包括《西游记》、《三国演义》等。

1. 想办法引起孩子发问。 不叫孩子读书,而是我和他爸爸经常在他面前说一点书里的故事,尤其是带成语的典故。

比如,我们会聊草船借箭里的周瑜和诸葛亮是怎么较量的,曹操又是怎么中计了。

孩子听我俩聊得起劲,就很想参与,可是他又不懂,就开始问我们。

2 .不从头读书,问到哪里读哪里。

孩子问到哪里,我们就给他看哪里。不提读书的事,只是告诉他我们是从这里看的。很多父母喜欢让孩子从头读书,我们觉得开始读书时,没有必要,因为兴趣更重要。

孩子看了故事自然就会发现有些地方是前面讲的,要看懂得往前看。比如周瑜是什么身份?他为什么跟诸葛亮不对付?

3. 看不是目的,理解和感悟是关键 。

孩子看完书后,我们会一起讨论人物关系,人物性格,如果你是那个人,你会怎么做?

例如,周瑜与诸葛亮不对付,是因为什么?说明周瑜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你是周瑜,你觉得怎么做才更聪明?

4 .阅读是输入,分享是输出,也是真正有所得 。

通过以上三步,我们发现孩子很爱《三国演义》,而且,他经常重复读同一个章节,这让我和他爸爸特别欣慰。

重复读,才说明他真的爱上了。为了让他更进一步,我们又开始引导他跟我们分享他读的故事。

例如,有时候我们故意开一个头,然后说自己忘记了后面的内容,孩子就会很热情地跟我们把接下来的故事讲完。

总之,阅读对孩子成长来说很重要,但是千万不能为了阅读而阅读,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对阅读失去兴趣。

一定要注意, 阅读是因兴趣而读,因读而有所思,因思而有所得。

我读书的经验是找到最简单的、最容易记住的、最有趣味的地方作为切入点,慢慢地扩大。供参考

西游记,唐歌颂,

印度取经文化扬!

我国大唐极兴胜,

世界各国皆尊敬!

水浒传,人民颂,

梁山英雄记心中!

社会 人民来推动,

时代将他来歌颂!

最好是和学生一起读,每天分享阅读感受,这样学生就不会把读名著当做是任务,而是真真正正的精神享受。老师和学生一起读,有助于改善师生关系,在这个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育体制中,如何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已经成了一个值得商讨的问题。

首先《西游》《水浒》无疑是优秀的古典通俗文学名著,学生不仅能在其中学到很多 历史 文化知识,还能提高写作技巧,丰富自我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但也存在一个问题,这两本书是明代作品,由于时代差异,小说中存在一些与现代法律,道德规范冲突的情节与理念。比如《水浒》里梁山好汉快意恩仇,杀人放火的桥段、《西游记》中取经途中闯关历劫,降妖除魔时出现的暴力手段(如八戒沙僧摔死黄袍怪的两个孩子等)。

对于这些故事,老师一定要正确引导,要向学生阐明书中的特殊 历史 背景,明白这些暴力行为是反抗阶级压迫或非和平环境下维持生存的非常手段,需辩证看待,不可盲目模仿。

先找出经典场景与学生共同阅读和分析,培养兴趣后可让学生按计划自己阅读,写心得,并与他人分享。

去年刚硕士毕业,修过新闻学与 历史 学。不隐藏地说,我是上了大学之后才开始大规模看书的。惭愧的是到现在我都没有把四大名著看完。真的,有时候翻起来很无趣。随着年龄渐长,对经典越来越有兴趣,感觉读出了很多不一样的意味。

针对学生,该如何培养其阅读的兴趣才是摆在第一位的。对于名著背后的 历史 北京以及针对名著所形成的学术研究,这些对于中学生来说,可能接受起来会比较困难。但是对于内容本身,是具有故事化色彩的,如果以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乐趣,就很重要了。

演绎。学生喜欢此类活动,针对某一章节或某一情节,学生自由发挥,将其演绎出来。在准备的过程中,相信学生对名著会看得更深,会拓展自己的想象力。

写作代入法。以某一个人物为主角,探讨他的所作所为。假定自己就是经典中的某个人物,我会怎么做。这也是一种颇为有趣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再来探讨自己的想法为什么和经典中人物的做法不一样,这就可以更好的和 历史 背景,作者想表达的 情感 联系起来了。

针对《西游记》中著名的情节,如三打白骨精,角色特征明显,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并进行演绎。讨论其中各人的性格特点,人际关系,都是很好的角度。

从故事化上升到人情,可以一层剥一层。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绝不仅仅是阅读一遍内容这么简单。更需要引导学生去理解,激发 探索 的欲望。若学生们针对一个问题互相争论了起来,那引导肯定就是成功的。

供讨论,谢谢!

做为一个老师,一定要会教学生。如今,真的有许多的老师不具备教学生的能力,甚至是滥竽充数。

对有能力的老师来说,都是懂得并掌握如何指导学生读好名著的。

他们知道,名著与非名著的读法是截然不同的。后者粗读一下,至多再稍细的读一下就可以了。前者则要三读,即:粗读,细读,精读。像《西游记》《水浒传》这样的名著,就的五读,加上深读,悟读。形象的说,读名著很象谈情说爱。

粗读是首次见面,不能冒失,就翻阅丶浏览一下,以获得第一印象,入眼了,就约下回。自然,名著都是沉鱼落雁和闭月羞花,谁看了都不会不回头的。

细读是第二次握手,带着渇望,带着心仪,也带着激动,很想仔细看看,恨不得一下子看个够,看个透。可是,这可急不得,必须有一个过程。即使把五官全变成眼睛,也细不到透彻的地步。这里有个很有趣的细节顺便说一下。那就是,名著真的像美人,你喜爱她,她也喜欢你。总有种种神情留给你。这就妥啦——

三进“山城”—精读啦!精读就是汲取精华,把精彩的语言丶情节丶故事等等,都提取出来,标示出来,摘录下来,贮存在脑子里。这时候,你一定有一种冲动,就是想把那名著吃进肚儿里。这就进入——

第四步了,深读。怎么深?就是反复揣摩那些精华之中的精髓,并抠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旦找到了内在联系,你就会顺理成章的踏上悟读的台阶。

悟读,就是把名著中的人事物和情理法,与 历史 的现实的 社会 相对照,悟出真谛。悟得新意,悟成至宝,使之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它为我用。

可以肯定,有能力的老师都会循序渐进的教导学生学好名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名著是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是值得永远流传的巨著,其实我一直认为名著的话读一遍没有什么感觉,要多读长读。作为老师的话,如果指导指导学生读名著的话,最开始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开始读简要本最好,只有有了兴趣,学生才愿意继续深读下去。

同时如果读完整版的名著,老师应该先列一个提纲,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知道注意什么,抓住什么重点。当学生读过一遍之后,如果他有兴趣会继续读,那么这个时候就不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了,完全可以凭着学生自己的兴趣进行阅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