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汽」跨国车企:2024如何“熬”过去?

如题所述

作者:宋家婷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龙行龘龘的2024年,想要前程朤朤还是要先过“价格战”这一关。

前有特斯拉,后有比亚迪,这两位算是把降价策略玩明白了。特别是龙年开年的这一战,比亚迪直言“电比油低”,要以7.98万元的起售价,彻底拉开与燃油车的大决战。

如王传福所言,比亚迪在10万-20万元市场有定价权。于是,从“油电同价”到“电比油低”,没有定价权的车企们只能被迫卷入战争。

7.98万元的价格还意味着什么?比亚迪不再只是特斯拉杀手,也被好事者打上了秦王扫六合(资)的标签——就在中国本土车企忙着降价接龙时,一个消息也在坊间悄然传开。昔日巨头上汽通用因开年销量腰斩,一二月份已经处于停产状态。

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1月上汽通用销量仅为36000辆,同比下滑34.55%,环比更是暴跌超过六成。是的,你没看错,就是包括自主、合资在内多家车企实现“开门红”的1月份。

这绝不是一个好消息。实际上,

作为曾经的头部合资车企,上汽通用已经连续五年销量下滑。而在过去三年时间里,跨国品牌在中国市场日子都不好过,只有大众、丰田保持了微跌态势,多数合资车企多半情况下都是两位数跌幅。

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的窘境,当然源自于对新能源汽车的后知后觉。无论是积极应变的德系车品牌,反复纠结的日系车品牌,还是陷入懵懂的美系车品牌,面对着中国3000万体量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都只能望洋兴叹。

它们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自己在全球市场风风火火,在中国市场却越来越步履维艰。


冰火两重天

现在看来,除了大众丰田,全球气势越盛的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越是一筹莫展。

上个月通用汽车发布2023年财报,全年净收入达1718亿美元,同比增长9.6%,达到了历史高点;调整后息税前利润124亿美元,其中净利润101亿美元,同比也增长了1.9%,且公司现金流高达80亿-100亿美元之间。

同年,通用汽车在北美区销量305万辆,同比增长14%。可以说,这样的成绩配得上“业绩强劲”四个字。

再对比其在中国市场开年就曝停工的消息,不能不说反差实在太大。要知道,上汽通用也曾是妥妥的优等生。就在六七年前,还是一通两众的时代,三者轮流坐庄旁人都插不进脚,鼎盛期的东风日产、北京现代也只能坐四望三,艳羡而已。

同样处境的是现代汽车。2023年现代汽车集团又拿到了全球第三的名次,从总营收、全年营业利润到销量规模均创下历史新高,但是在中国市场存在感却越来越低,“卖卖卖”已经快成为其代名词。

现在想想,2016年前后正是跨国车企与中国本土品牌交相辉映的时代分水岭。那时,跨国车企风头正盛,自主品牌也已见新王声势渐隆,你追我赶相互切磋甚是和谐。谁能想到短短数年时间,就变了境况。

这似乎并不能全部怪市场。同样的市场同样的政策,自主品牌遇到的难题一个不少,但却越挫越勇后来居上。

没记错的话,2020年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只有38%,时年份额逆势上涨的是日系车品牌。而今,日系品牌也不复往日的韧性了。

跨国车企输在哪儿?新能源汽车。可以说,正是几年前的一再观望,导致了今天跨国品牌们在中国市场的节节败退。

跨国车企没有想明白的恐怕是,入乡随俗。正如北美市场可电可油看心情,日本市场资源紧俏赌氢能,中国市场笃定了纯电为主的新能源赛道,自然迎之者胜。


艰难的两年

从目前来看,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仍旧面临着艰难的转型。原因无它,虽然欧美多次反电动化,但至今电动化仍旧是汽车业的趋势。

这就表明,中国是全球车企绕不开的市场,也仍是最大的试金石。

在此大势之下,一如起亚等跨国品牌的想法:等中国本土品牌打疲了,跨国公司再大举杀入坐收渔利——表面上这个战术无可挑剔,但前提是,要有足够有力的技术和产品储备。

可惜的是,不少跨国车企并没有足够有竞争力的电动汽车产品。注意,我们说的是在中国市场有竞争力的产品。

现代起亚就吃亏在这一点。2023年,现代(含捷尼赛思、起亚)电动汽车销量为52万辆,同比增长38.9%。其中,韩国市场销量占比为21.7%,其他市场销量占比为78.3%。但是,在中国市场现代是没有丝毫声量的。

同样,上汽通用奥特能平台落地已经两年多,原本计划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三大品牌累计有10款奥特能平台电动车型落地。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是,2023年新能源销量首次达到10万辆的上汽通用转年就跌爆了。

再以大众汽车为例。大众在中国市场是最积极、最能放下身段,也是最大力出奇迹的跨国车企,2023年在华交付纯电动汽车19.2万辆,同比大涨23.2%。大众旗下热销车型ID.3,更是跻身中国市场最畅销的电动车之一。

尽管如此,大众汽车也坦承错判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形势。此前,大众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将在2027年、2028年迎来“真正的转折点”,这使得其在中国市场的布局有所延宕。

形势误判的后果是,虽然大众汽车2016年就开始在华布局新能源汽车版图,也最先成为拥有智能化、电动化完整产业链的跨国车企,然而从实际落地来看,其未来三个电动车平台落地都要再等一两年。

破釜沉舟的大众汽车尚且如此,更何况反复纠结的丰田汽车?即便放下丰田的纠结,其新一代全固态电池技术至少也要等到2027年-2028年才能大规模上车。

以这几个跨国车企的经历来看,要继续留在中国汽车市场的牌桌,只能熬着——没有更好的办法。同时,要做好进退失据的准备——一两年的时间里,再跑出一个特斯拉,一个比亚迪,一个理想,甚或一个华为天团都不无可能。


油电并进能否改写局面?

当然,这两年主流跨国车企推出的“油电并行”策略令其守住了一部分阵地,2023年大众汽车集团在华市场份额同比还增长了1.3个百分点,达到了21%。

燃油车的规模优势、品牌优势,也帮助北京现代这样的合资车企一定程度上遏制住了下滑趋势,甚至有一部分能力去和电动车企掰手腕,比如比亚迪这次强力清场后,北京现代马上跟进,喊出“油比电强”的口号。

甚至我们能看到,上汽大众在“促油车”上成果显著。“国民家轿”朗逸家族、“B级车标杆”帕萨特等都成为了燃油车单品冠军。

但是,当比特们将一次性的策略降价演变成长期性的战略之后,这种局面能够支撑多久就变成了未知数。

以2023年为例,这一年中国市场燃油车零售销量净减92万辆,下降了6%。燃油车中只有豪华车零售微增,自主品牌与合资全面下滑。

同年,比亚迪、理想加上特斯拉三者销量之和达到了400万辆,在整个中国汽车市场销量中占比超过两成,更占据了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四成份额。

再来看今年的目标,比亚迪450万辆,理想80万辆,问界60万辆,仅仅这三者的目标之和就接近600万辆了,加上特斯拉的保守目标,四者加起来目标体量超过650万辆——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Stellantis集团2023年640万辆的全球销量。

慢了不止一拍的跨国车企,仅仅凭借燃油车优势想要打败对手确实绝无可能。


弃卒保车,换条路走得通吗?

对于大众、丰田这样引领全球车势的巨头来说,除了与大势同行可能别无他法,但是对于已经习惯了大起大落的通用汽车们可能会有些不一样。

比如通用汽车就考虑在中国市场调整战略,实行“高端化”——将关注重点从主流车型转向豪华车型。

不久前,通用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玛丽·博拉就坦言,中国市场现在的情况与五年前有了很大的区别。“我们希望能够以正确的方式参与到这个市场中,我认为该市场更偏向于高档和高端车型”。

这从一定侧面表明了在主流市场跨国车企已经失去了优势。无独有偶的是,日系品牌马自达也有此打算,不过马自达当时的出发点是针对全球市场定位。

2019年马自达曾表示将重新调整品牌定位,未来计划成为一家成熟的豪华汽车制造商。彼时马自达英国地区的负责人Jeremy Thomson表示:“马自达的目标是成为一家真正的豪华品牌车企,因此并不打算模仿德国的高端品牌,而是将替代传统主流豪华汽车品牌”。

但是,在中国市场弃卒保车行得通吗?

第一,看看过去三年,大众汽车、保时捷等品牌放弃份额保利润的结果就知道了;第二,看看奥迪、奔驰和宝马如何苦守豪华车份额的,也大概就清楚了。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是结论。


危中有机,事在人为

可以说,过去三年到未来两年将是跨国车企最难熬的五年。前三年没有看清形势,后两年只能一边熬一边等转机。

是的,市场从来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中。以过去几年为例,新能源汽车从纯电一家独大,到广义的混动上位,再到插混起势,最后增程式电动汽车成为中国车企的“增量密码”。

这不难理解。技术趋势从来不是建立在技术本身之上,它既需要满足当下的国情需求,也需要承接市场端的消费需求。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人汽,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