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因为什么而写《陋室铭》的?

如题所述

原因:一是被贬官后以此表明志向的,说明自己是高洁的,不是同流合污的,宁愿被贬到边远地区也不屈服;二是被当地县官一次次捉弄而愤怒,由此直接触发他写下了表明心志的《陋室铭》。

一、具体情况如下:

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刘禹锡。先安排他在城南靠江的地方居住,刘禹锡很高兴,就在门上写了两句话:“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认为他被贬到和州不服气,一心想着争辩,就把他的住处从城南迁到城北,房屋面积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和州旧时又称历阳,所以说“人在历阳”。那位知县见状,又把他调到县城中部,只给一间小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

二、《陋室铭》知识点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文】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有多深,有了龙就有了灵气。

【考点】在:动词,在于,在乎;仙:仙人,古达传说仙人多住在山上,有仙人的山就是名山;则:副词,就;名: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意思是“出名,有名”;灵:神异,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意思是“显得神异、显得有灵气”。

【原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考点】斯是陋室:这是判断句,“是”是判断词,与“不知木兰是女郎”的“是”用法一样。斯:指示代词,此,这。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馨( xīn):本是指能够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是指德行美好,“德馨”译为“品德好”。“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意思是:这虽然是个简陋的房子,但由于是我这样品德好的人居住,所以也就不觉得简陋了。

【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青苔的痕迹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考点】上:动词,爬上,蔓延上;“绿”与“青”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绿”“使……青”。

【原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到这里谈笑风生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功名的人。

【考点】鸿儒:大儒,指博学的人。鸿:大;儒:读书有学问的人。白丁:本是指平民,这里是指没有功名的人。唐朝的服色以柘黄(黄赤色)为最高贵,红紫为上,蓝绿较次,黑褐最低,白色无地位。

【原文】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译文】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考点】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读作tiáo,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指佛经,佛经是用泥金书写,所以称为“金经”。

【原文】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静,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考点】丝竹:这里指代乐曲、音乐。丝:指弦乐器,如二胡;竹:管乐器,如笛子、箫。这里采用借代修辞,借代是指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助和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丝竹”是乐器的主要材料,所以用“丝竹”指代音乐,联系具体语境看,这里是指世俗音乐。乱耳:扰乱双耳,这里指扰乱心境。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案牍:指代官府文书。这里也是借代修辞。“案”是办公桌,“牍”是公文,所以用“案牍”来指代官场文书。之:语气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劳形:使身体劳累。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原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屋舍。

【考点】诸葛庐:指诸葛亮的草庐。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庐,简陋的小屋子。西蜀:今四川。扬子云:指扬雄。扬雄,字子云,西汉文学家。他读书的地方建有子云亭,成为读书写作生活的象征。李白有诗云:“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

【原文】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考点】“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理解为“有何陋”。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引文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想到九夷(指东部少数民族地区)去居住,有人说:“那里简陋,怎么能去住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哪有什么简陋?”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不陋”,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三、其他知识点

1.关于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人,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2.关于文体

《陋室铭》的文体是“铭”。铭,本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一般都是用韵的,读来铿锵有力。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3.关于主旨

本文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来表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了屋子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关于写法

全文短短八十一字,却有着很高的艺术表现力。全文主要运用了以下一些写法:

其一是运用类比。作者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来类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诸葛亮、扬雄的屋子来类比自己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其二是运用对偶和借代。从“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所居之景,即“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二是所交之友,即“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三是所为之事,即“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由此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三个方面的句式都是对偶句,“丝竹”与“案牍”是借代。

其三是运用引用。最后引用《论语·子罕》中孔子说的“何陋之有”来总结全文,进一步表明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呼应了开篇的“惟吾德馨”,又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

其四是采用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往往是用某一事物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本文表面写“陋室”,而意在表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了屋子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其五是采用骈体。本文属于骈体文,多用排比、对偶句。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为“四六文”。骈体文在语言上的显著特点就是骈偶。两马并驾叫骈,两人一起称偶,因此,“骈偶”就是两两相对,又称对偶、对仗。其基本要求是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对称(句首句尾的虚词及共有的句子成分不算在内)。骈体文开始于魏晋,兴盛于南北朝,从唐宋开始逐步被“古文”(即“散文”)所代替。

四、题目设计

1.刘禹锡被白居易称作“诗豪”,他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都已成为沿用至今的成语。

2.《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五、关于“座右铭”

1.“座右铭”的来历

瑗兄璋为人所杀,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铭以自戒,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也。(见《文选·崔瑗〈座右铭〉》吕延济题注)

译文:东汉崔瑗的兄长崔璋被别人杀了,崔瑗(替哥哥报仇)杀了仇人,(之后)四处逃命。遇到朝廷特赦才重回家乡。他做了一篇铭文,来自我警诫,曾经放在座位的右边,所以叫做“座右铭”。

解释:这段文字解释了座右铭这一文体的由来。其中有一个被动句,是“为人所杀”。“蒙赦而出”的“蒙”是动词,意思是“蒙受、受到”,“赦”是“赦免、免罪”的意思,是动词活用作名词,做“蒙”的宾语。

2.崔瑗的《座右铭》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缁,暧暧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译文:不要津津乐道于人家的短处,不要夸耀自己的长处。施恩于人不要惦记,接受别人恩惠千万不要忘记。世人的赞誉不值得羡慕,只要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就行了。隐藏自己的真心不要盲动,审度是否合乎仁而后行动,别人的诽谤议论对自己又有何妨害?不要使自己的名声超过实际,守之以愚是圣人所赞赏的。洁白的品质即使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改变颜色,才是宝贵的,表面上暗淡而内蕴光芒。柔弱是生存的根本,因此老人力戒逞强好胜。小人浅陋固执却自以为美德,君子内敛锋芒,别人就难以估量。君子要慎言、节食,知足方能去除不祥。如果持久地实行它,久而久之,人生自会芳香四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4-30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扩展资料:

早年生活:刘禹锡,其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刘胜,七代祖刘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刘禹锡生于大历七年(772年),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

晚年生活:会昌元年(841年),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晚年到洛阳,与朋友白居易、裴度、韦庄等交游赋诗 ,唱和对吟,生活闲适,和白居易留有《刘白唱和集》、《刘白吴洛寄和卷》,与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对吟唱和佳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禹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