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黄帝内经家用说明书 第一部分 第二章 为什么现在的人活得不好(1)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为什么现在人50岁不到,动作就开始迟缓了

通过前面讲的24个字,我们已经知道黄帝变成真人了,但他依然保持着好问的习惯。有一天,他问他的老师岐伯: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春秋就是一年。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听说上古时期的人,活到一百岁了,动作还没有衰退、衰弱的迹象。

我先讲一下什么是动和作?动是动,作是作,两者不一样。动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先看看繁体字的“动”是怎么写的。左边是个重力的“重”,右面是个发力的“力”。

这个“重”其实和我们的脚后跟有关。我们的脚后跟叫踵,有个成语叫“摩肩接踵”。道家还有个说法叫“踵吸”,意思是说脚后跟还会呼吸。因此,所谓“动”就是指脚后跟发力。而“作”,一个单立人加一个“乍”字,意思就是人的五指乍开,它指动手。所以,我们常说的“动手动脚”其实就叫动作。动手叫作,动脚叫动。

有句老话叫“人老先老腿”。当一个人的气血不够了,为了先满足心脑、脏腑对气血的需要,人就会牺牲他的末梢,于是,腿脚就开始不灵便了,手也开始不灵巧了。所以,很多人说身体不好的时候,比如糖尿病病人,他最开始受伤的可能是腿脚。就像蜥蜴,它遇到危险的时候会先断了尾巴。人到气血不足,需要保全自己的时候,就会牺牲自己的肢体。可是“上古之人”活到一百岁,腿、脚、手,一点儿衰弱的迹象都没有,这叫“动作不衰”。

说到这,我想到了一个问题:现在西方人热衷的健身,其实应该只能叫做“健体”。他们都是只锻炼四肢,不锻炼内脏的。看到这,又有人会产生疑问:体和身不一样吗?两者确实不一样。身是指身躯、躯干,体是指四肢。所以,“动作不衰”指的是他们的腿、脚、手都很灵便,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身躯是健康的,气血是充足的,所以才会“动作不衰”。

这个问题,黄帝在三四千年前就发现了:年半百,50岁不到;动作皆衰,腿也迈不开了,手也捏不了精细的东西了。这是因为时代的变化还是因为人而导致的呢?显然,黄帝已经知道这肯定是由于人失道而导致的。

道错了,再怎么养生都是白养

“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也?”对于黄帝提出的这个问题,他的老师岐伯就回答说,在古代的时候,“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所谓“道”,大家可以简单理解成是自然变化的规律。你顺着,或者你打算顺着这个规律走的前提是你要知“道”。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是,我们现在的人都是什么啊,一拍脑门儿,然后就按照自己的臆想、妄想去做事了。这种臆想、妄想往往是违背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的。所以,上古的人,尤其是那些知道天地变化规律的人,首先他知“道”;第二,他了解这个变化规律,他知道怎么去做。

另外,从道家传承来讲,它强调四个字,叫“道、法、术、器”。“道”是天道,“法”是人定的,就是说你该怎么跟着“天道”去做。“法”也有善恶之分。顺应天道的“法”就是善法,相反,违背天道的“法”就是恶法。“术”是指技术层面上的操作方法。“器”是指有型的物质或是有形的工具。有句话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24
小哥你的悬赏分这么少,够你等的了.
第2个回答  2010-05-24
Ancient wisdom people knows the rules of the nature and follows with their food, living, work. Under those rules, they can live a life without sickness and die with the age near 100. While people in modern society aren't. They drink wines as waters, have absolutely no restrains with daily life and therefore die with ages not over 50.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