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平衡理论看“圈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4

类似上面的话我们肯定时不时的听到,大家也清楚我们的生活圈子对自己的重要影响。不过这大都是从感性上来理解的,人际圈子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有没有理论来分析论证呢?

最近在跟着 Scalers ,和三百多小伙伴一起晨读,阅读的是传播学。其中提到社会心理学中,由海德(Fritz Heider)的 平衡理论 发展而来的 认知不协调理论 ,该理论研究了,当周围人与我们产生认知不协调时,我们态度的变化。本文就平衡理论的角度,来分析我们的人际“圈子”为何重要。

1958年,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提出了改变态度的“ 平衡理论 ”,又被称为“ P-O-X理论 ”,P与O各代表一个人,X是第三者或态度对象(比如:某个电影、书、某个观念等等)。

该理论的前提假设是, 个人总是努力追求认知上的连贯和意义 ,就是一种平衡状态。不平衡的状态产生紧张,并产生恢复平衡的力量。海德认为,人类普遍地有一种平衡、和谐的需要。一旦人们在认识上有了不平衡和不和谐性,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的焦虑,从而促使他们的认知结构向平衡和和谐的方向转化。

例如:

你(P)和小明(O)是好朋友,相互之间的态度为正(+),如果你们都对某一客体X(这里以Scalers为例)很喜欢,态度为正(+),这样你们就处于平衡状态(所以我们都希望周围的人与我们的看法一样),如下图左边部分。

但是,如果小明和你的看法不一致,不喜欢Scalers(O-X关系为“-”),你们就会处在不平衡状态,如下图右边部分。

为了减少这种不平衡带来的不适感,有三种办法:

①你说服小明接受你的看法,让他给与Scalers正面的评价(改变O-X关系为“+”,恢复为上图左边的平衡);②你和小明一样,也对Scalers持负面态度(改变P-X关系为“-”,如下图左边);③改变你和小明的看法,认为其眼光太差,和你不是一路人(改变P-O的关系为“-”,如下图右边)。

只要三条边的符号相乘为正,就处于平衡状态,如果为负,这处于不平衡状态。

从认知平衡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我们的人际圈子的认知水平不如自己,为了维持与之的认知协调,要么放弃自己正确的认知,要么就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想各种办法来抵消这种不协调。比如,花时间来和周围人解释我们的理念、处事原则等等,如果别人不能理解,我们可能还要承受被扣上“不合群”、“特立独行”的帽子的压力。

也许您会说,我意志力超强,压力越大,动力越大,我不怕众人皆醉我独醒,虽千万人,吾往矣!

但是,事实是我们 认知 也会 疲劳 。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从每天早上睁开眼开始,我们的认知能力就开始不由自主的衰减。这会让我们对手上的工作越来越不耐烦,厌倦情绪越来越高,越来越容易分心。而且 认知疲劳 最厉害的地方,是它会损害和扭曲一人的 判断力 决策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尽量避免睡觉前做该不该结婚、换工作等重大决定。

在各种工作和生活压力下,如果我们还要耗费精力,和这种与周围人产生的认知不协调作斗争,那么后果可想而知。

我们生活的圈子中,有一种圈子最为重要,那就是 家庭 。家庭是和我们最为密切的圈子,重要性不言而喻。家庭分为两种,一是和配偶、孩子组成的家庭,另外就是和父母兄弟姐妹组成的原生家庭。

如果我们还没有结婚,可以擦亮眼睛寻找另一半。也可以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配得上更好的人生另一半。如果结婚了,可以好好经营自己的家庭,给自己的孩子更好的原生家庭。

唯一看似没得选择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和原生家庭了,我以前也一直这样认为,如果原生家庭不理想,我们是无能为力的。直到最近看了吴军老师的《见识》一书,其中一篇文章名为“让你的父母成熟起来”,谈了如何与父母沟通。看完之后才了解到,父母不成熟,子女也是有责任的。文中还谈到了中国式父母的问题,以及一个合格父母的素质,值得我们参考,在这里推荐给大家。

参考:

1、《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刘海龙

2、 海德的平衡理论

3、李翔知识内参:懂得休息的员工效率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