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9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动态平衡系统,不断变化着同时有不断追寻着稳定,稳定不可得,变化倒是成了常态。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是具有相当可塑性的,柔性性质非常的好。

不论思维模式/认知/共识,还是理性/非理性/概率/刻板印象,这些都是人抽象出来的概念,目的是为了让人能够更好地解释世界和自己,更好地与自己/世界相处。

所以说,不管什么理论知识,最终都要回归到人本身。人是怎样一种存在呢?思考这个问题,对于如何应用前面分享的各种知识非常有帮助。在现在的认知基础上,我觉得人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

物理学说人是负熵之源,世界整体是熵增的过程,最终趋向于能量均匀分布,也就是所谓的热寂。之所以说是负熵之源,因为人一直独立的平衡态系统,将外在无序的环境转化成自身有序的环境,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世界整体熵增过程的逆操作,也就毫无疑问人是导致熵减的系统,这也就是负熵的意思。

物理学的这一套说辞,也不知道到底对不对,但是他把人比作是一个系统,我还是非常认可的。人是一个系统,外在环境通过人的感官,眼耳口鼻手皮肤,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来与获取外界的信息,也就是输入接口,之后通过大脑的神经网络进行汇聚,这里的神经网络,好比信息经由接口之后的传输通路,信息公路;最后经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判断,对外界信息作出反应,操纵五官进行行动。

每个的这个系统都类似,原理上类似,但是各有各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信息公路网的结构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分析算法;与外界的接口都一样,眼耳口鼻手皮肤,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但是因为每个人的信息公路网结构不同,并不是任何接口的信息一经传入就能直达中枢神经网络作为算法参数来进行分析,通俗的讲,每个人的信息公路网都是特殊的,存在一些信息(并非一定是特殊信息)无法正常传输,也就是公路网针对部分信息是盲肠结构,只进不出,或者出口非常小。同时呢,每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算法大体一样,但涉及的分析参数是不同的,也就是即使有些信息传递进来了,但是当前的算法不包含该类信息,最终该类信息也丝毫起不到作用。

值得庆幸的是,每个人的这个系统并非固定一成不变,而且因为他们底层最基本的1.0版本基本是完全一样的,只不过因为每个人生活环境的塑造导致其发生了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所以呢,该系统是可以不断演变的,升级也好,降级也好,通过环境的塑造都可以实现,最终信息公路网和中枢神经系统算法都会作出相应的调整,唯一需要的是时间。

人除了直接从外部获取信息外,大脑还可以缓存很多信息,也就是通过信息公路网传入的信息大部分会缓存在大脑存储区,短期存储或者长期存储。也正因为这样,中枢神经系统时而会在没有外部信息输入的情况,调用存储的信息进行分析,这可以理解为思考,也是人的意识调动中枢神经系统算法进行分析。该工作的进行,能够更快地作用到算法本身上,根据环境优化算法。在算法优化之后,它也会反过来作用到公路信息网,优化它,将以前的盲肠路打通,或者将一些公路封闭,以便它更好地获取信息为算法所用。

当我们把人理解为一个系统之后,那我们该如何理解一个人也就变得清晰。每个人都是他先前的生活环境塑造的,包括他的信息公路网,他的中枢神经系统算法。要想从根本上了解它,就应该知道它的信息公路网对传输那些信息更加的顺畅,而那些信息又很容易陷入盲区,如石沉大海。它的神经系统算法那些参数优先考虑,那些又会忽略不计。只有这样,才能从深层次了解一个人,懂得一个人。

上面说的都是人的内在过程,人通过感官获取信息然后处理信息。我们人是复杂的,获取信息通过五官没错,但是五官又是从那里感受到信息,这是外部环境与个人共同决定的。首先,人的周围有哪些人(亲人/朋友/同事等等),有哪些事物(图书馆/网吧/学校/互联网/报纸/收音机/电视等等),这是非常重要的。然后人选择了哪些人哪些事物作为了自己的主要信息外部入口,或者更常用哪些外部渠道,更信赖哪些渠道。有了这些信息,我们也就可以掌握一个人的外部信息源,这是最容易获取的,通过观察跟踪就可以轻松了解到,但恰恰也是最重要的。

尽管说外部世界那么大,每个人都接触那么多人,那么多事物,但是对于具体的每个人来说,它的外部信息源是有偏好的,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最信赖的人,最信赖的媒体渠道,最常用的渠道。比如很多老年人更喜欢看新闻联播,而年轻人更喜欢看网络新闻,如微博/微信。在具体的渠道平台上,人还会自己偏好的类别,比如同样是喜欢阅读看书,有的人喜欢读科幻,而有的人却喜欢科普,有的喜欢历史,有的喜欢物理数学之类的。所以呢,对于人的外表信息渠道,它的实际交际圈和虚拟交际圈,这两者最为关键。实际交际圈是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接触,都喜欢与哪些往来,与哪些人是好朋友,而虚拟交际圈是互联网上的交流圈子,以及其他非直接与人接触交流的渠道。

外部信息渠道的变化,会重新塑造一个人的信息公路网和中枢神经系统算法,而与此同时算法的更新也会反过来让人重新认识外部信息渠道,重新选择合适的信息渠道,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平衡的。

人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扩展到外部世界来看,人和世界也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我觉得这是最好的认知,是自己对自己本身以及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的最佳认知,有了它我们才能能更好地解释世界和自己,更好地与自己/世界相处。

补充备注:

人的驱动力有分内部记分卡和外部记分卡,也就是内在驱动和外部驱动;内在驱动的人更容易接近真理,外部驱动的人更接近世界,特别是其他的人。

佛教讲究因缘,任何事情都是因也是果。我觉得外部信息通过信息公路网传递,不管最终能否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都已经是一件发生了的事情。不管这个信息是否暂时被大脑存储或者使用,只要它进入过信息公路网,它就会对人这个系统产生作用。

关于熵,这篇文章供参考了解。 人类社会包含有负熵及正熵!一些负熵的东西可能会引发危机

《欺骗的艺术》一书就是通过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待人,从系统的角度来看这是社会工程学的方法,此书值得一看,推荐。

关于思维模式的问题,在上面系统的拆解中没有具体对应,我觉得思维模式就可以理解为中枢神经系统算法,思维模式也是可塑的,是人思考的最根本框架。

如果人失去了主动思考的能力,信息公路网和中枢神经系统算法都会固化,变得越来越难改变,从事使得外界信息对人这个系统来完全失去意义,因为人对外界信息基本上就没了主动反应,除了基本的吃喝拉撒!

此文日后待修订!

hylan 2018-5-8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