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主要内容

如题所述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主要内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描写草原的美丽风光,蒙古族人民热情迎客的场面,主客饮酒联欢的场面。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草原》是现代作家、诗人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已选入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课、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课。文章主要讲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蒙汉联欢图。

作者在最后引用了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扩展资料:

《草原》这篇文章是老舍写的。落笔是按进入草原的顺序行笔的,先写了草原的天、空气及美丽的景色,紧接着着笔抒情,涉及到蒙古包、车辆、马、人等,描写细腻,有声有色,连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以酒待客等都点到了!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画靣,表显出了草原的风光美,民俗美以及人情美!尤其是蒙汉民族,亲密相处的深厚友谊,和对这片土他的热爱。

从草原上主人热情隆重的远迎客人,主客热情洋溢的会见,主人盛情友好的款待,以及主客联欢、深情话别的情景中体会到“蒙汉情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2

课文内容分析:

1、本课的作者是老舍,文章选自《内蒙风光》。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2、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理解: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这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体会: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

3、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扩展资料:

教材课后习题:

1、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一自然段。

朗读指导:草原迷人的景色主要体现在景色美和人情美。课文第1自然段自上而下描写了草原美丽的景色,第2至5自然段主要通过蒙族同胞的热情好客体现蒙族同胞的人情美。作者对草原充满向往与喜爱之情,所以本文的朗读基调是热情奔放、欢畅喜悦的。

2、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读一读,抄写下来。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0-02

《山中访友》,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述事简略,记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因为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

该文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定通过,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课本(07年后又编入全国通用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课《山中访友》)。

扩展资料: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抒情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本文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山中访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0-02

主要内容:

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描写草原的美丽风光,蒙古族人民热情迎客的场面,主客饮酒联欢的场面。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1966年,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扩展资料:

赏析:

文章主要介绍了草原风光图、迎客图、蒙汉节图。最后,作者引用了一句话“蒙古的厚爱,汉人是不够忍受离别,海草的言语和夕阳”,表达了作者热爱草原的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后来的影响:

这项工作已经被选为四年级的语文书第一卷北京师范大学版,第一卷的第一课人类教育版六年级的语文书,第二卷五年级的语文书河北教学版和六年级的语文书第一卷江苏教学版。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