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生了宝宝住到婆婆家后,时常可以听到邻居家三个孩子大声哭闹,对妈妈大吼大叫,尤其是10岁的大女儿。
有一次,因为看到同学的新自行车,回家后便想要她妈妈也给他买一辆,由于爸爸对生活费的限制,妈妈不同意买,大女儿就开始大吼大闹,哭叫打砸家具、电视机,还试图用开水泼妈妈,更甚者还想要拿刀伤害弟弟威胁,吸引了附近的居民纷纷来围观。最后,不得已妈妈报警叫来民警,大女儿被带去警局做思想教育。
“爱和自由”是目前市面上许多育儿书籍推崇的理念,但是由于许多家长对“爱和自由”的误解,导致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把“爱和自由”变成了“溺爱和放纵”。
如果在六岁之前,孩子的行为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当家长发现问题试图挽回的时候,才发现这比登天还难。
邻居家这位10岁的小姑娘,从小想要什么买什么,任何不合理的要求她妈妈也都满足,以至于长大后变本加厉,为达到目的,哭骂打闹,无所不用其极。
孩子予给予求,归其原因是因为孩子没有建立规则意识。
什么样的父母教养风格才能更好地建立规则意识呢?心理学家鲍姆林德认为,家长既不应该过度惩罚孩子,也不应该淡漠处之,应该为孩子订立一些规则,并有感情地对待他们。
根据父母对孩子关爱和控制的程度,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德林将父母教养风格分为了四种类型,分别是权威型、专制型、忽视型和放纵型。
1. 权威型教养权威型父母重视孩子的个性,既对孩子充满关爱和温情,又会给孩子一些限制和约束。权威型的父母鼓励孩子独立,支持孩子的积极行为,亲子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比较多。在权威型教养家庭长大的孩子具有良好的自控力,能够自我独立,成就感也比较强。他们和同伴关系融洽,能够与大人合作,也能很好地应对压力。
2. 专制型教养专制型父母强调控制和无条件的服从,对孩子比较冷漠,缺少关爱和温情。他们强加给孩子一些不经解释的规则,对孩子进行严密地限制和控制,还可能会经常惩罚孩子,甚至打骂孩子。在专制型教养家庭长大的孩子往往感觉不快乐,更容易感到恐惧和焦虑,形成孤僻和不信任的性格,通常很被动和缺乏沟通技巧。
比如,《小欢喜》中的英子,从小严格服从妈妈的要求和决定,然而临近高考,英子厌恶了妈妈的控制和支配,压抑了许久的情绪终于爆发,一个人跑去了深圳。
父母对孩子既缺少关爱和温情,也没有太多约束和限制,基本上对孩子的成长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在忽视型教养家庭长大的孩子,缺乏社交能力,自控力和独立能力也较差,自尊水平较低。
比如,父母由于工作原因,将孩子交给老人照顾,除了偶尔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日常生活,便很少过问。亲子关系疏离,父母又忽视了对孩子的教养,导致孩子长大后自卑,社交能力差。
放纵型父母对孩子充满关爱和温情,但极少有要求和限制,他们允许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在放纵型教养家庭长大的孩子,很难学习到自我控制,往往对父母或他人缺乏尊重,甚至会变得霸道、自我中心、固执,很难与同伴相处。
显然,邻居家的10岁的女儿便属于放纵型教养。他们爸爸在外地打工赚钱,妈妈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生活方面极力满足他们的物质要求,想买什么买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极少对他们提出要求和限制,导致孩子时常用哭闹解决问题,完全没有规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