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认识的本质有哪些补充和完善(1000 —5000字)?

马概论文 紧急求助!
370求助!
不一定写论文啦 给我点思路 要点就好啦 谢谢嘎!

论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认识的本质有哪些补充和完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反映的摹写性绝不是对对象的直观描摹或镜子式的原物映现。如果把人对现象的反映过程看作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当然,以上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的本质的原始观点,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它要求我们在原来认识的基础上,给认识的本质的定义做更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当然,这也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在对待理论上的“发展理论·完善理论”的理论发展观,即理论应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在这里我们把认识的本质定义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入官或入官又入维的反映过程,入官的反映是指通过感觉器官而发生的反映过程,即有正常的感官能力就能发生入官反映,我们把入官反映的认识过程叫做入官认识或叫感性认识。入维反映是指通过思维在入官反映的基础上对客体进行进一步的反映,即应用思维对入官反映而获得的对象信息加以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的过程。它与入官反映的关系是在时间上存在先后关系,即主体必先发生对客体的入官反映后,才能发生入维反映。在层次上存在递进关系,即入维反映是主体在入官反映的基础上而对入官反映而获得的对象信息加以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过程,它比入官反映更高一个层次。同理,我们把这种入维反映的认识过程叫做入维认识或理性认识。虽然我们在对认识的本质的定义似乎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的本质的原始观点差别不大,但是在的观点立足上,却有很大差别,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虽然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定义认识的时候,它看到了感性认识,肯定了感性认识,但其在归纳认识本质的时,它否定了感性认识,即我所说的主体对客体入观的反映,只看到了理性认识,即我所说的主体对客体入观又入维的反映!

其次,其他动物和人一样均能发生认识过程,但是两者是有区别的:其他动物只能发生入官认识,人既能发生入观认识,又能发生入维认识。通常,人既能发生入观认识,又能发生入维认识,当然,对于智利非常低下,即几乎接近于零的时候,他们也只能发生入官认识,而且他们必须感官正常,如丧失了智力而感官正常的的精神病人。但是有些人连如官的认识都不能发生,如现实生活中的“植物人”,因为这种人已经失去了感官能力,入维认识是建立在入官认识的基础上的,连入观认识都不能发生,就更别谈入维认识了;那么,为什么说动物也能发生认识过程呢,因为只要有正常的感觉器官,就能发生入官认识,动物有感官,故其能发生入官认识,但其没有思维,故不能发生入维认识。

综上,我们在归纳认识本质的时,既要承认入官认识,即感性认认识,又要承认入维认识,即理性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的本质的原始观点的定义否定了动物有眼·耳·鼻·舌,否定了智利低下而感官正常的人有眼·耳·鼻·舌,因为感性认识本身就是人或动物对外界所作的感官的本能的反映,你说我们动物走到悬崖边,为什么它会回头走,而不径直的走下去而坠入悬崖?为什我们把一头牛赶到山上,它就能找到自己要吃的东西呢,知道自己要吃什么呢?就是因为它们能发生入官认识。还有,智利低下而感官正常的人,他们能够发生“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在大脑中主观再现客观事物状态”的认识过程,但是他们不能发生“对于入官认识而获得的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的认识过程,我们就不把他们对客体的入官认识,即感性认识叫做认识吗?在这里我想问一问:“哪一个支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的本质的原始观点的人能够让丧失了智力而感官正常的的精神病人对入官认识而获得的对象信息加以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我想,就是马克思也不能,但是,他们确实能发生认识,只不过是对客体错误的,歪曲的认识而已。

所以认识的本质应该是主体对客体入观或入观又入维的反映过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05
我靠,兄弟,你这问题,,,,,难道要帮你写一篇论文不成?
第2个回答  2010-05-05
人类思维方法的重大进步是从14世纪末15世纪初开始的。14世纪末,欧洲开始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水力、火力发动机等新技术开始使用;脚踏的纺车和织布机、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和纸传到了欧洲;造船 、建筑技术也大大进步 ;“科学也大踏步地发展起来”,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大放异彩。
这个时期科学研究的特点是:实验、观察的方法被广泛运用,自然科学研究已经从搜集材料阶段进入整理材料阶段,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初具雏形。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473-1543年)根据实际观测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勇敢地向神学和古代托勒密主要靠主观推算得出的“地球中心说”挑战,指出地球不仅作自转运动,还环绕太阳转动。同年,荷兰人维萨留期(1515-1564年)在对人体进行解剖实验的基础上,发表了《论人体构造》一书,纠正了以前对人体的许多错误看法 。在此期间 ,著名的自然科学家 、画家达 ·芬奇(1452-1519年)利用实验方法研究了栋梁所能承受的重量与栋梁粗细和长度的关系。法国天文学家刻卜勒(1571-1630年)在他的老师第谷·布拉赫进行的 大量天文观测的基础上 ,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天体学说 。到了17世纪 ,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1564-1642年)在比萨斜塔上进行了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统治物理科学界一千多年,被奉为物理学界权威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重的物体先落地”,也就是“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观点,建立了自由落体定律。他还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 ,抛体运动以及摆振动的定时性规律 ,经典物理学的集大成者——牛顿( 1642-1727年 )在伽俐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建立了成为经典力学基础的牛顿运动定律。他还进一步发展了刻卜勒等人的成果,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他在光学、天文学、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明朝也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也有一些运用实验方法的范例,例如,杰出的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就是在大量观察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长达52卷的医药学名著《本草纲目》,纠正了《黄帝内经》一书中的不少错误,他还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的见解,认为人的大脑有思维的功能。

总之,从14世纪末到17世纪,科学大大地向前发展了,科学的发展,证明了实验、观察方法的有效性和巨大威力。
生产和科学发展对实验、观察方法的依赖和验证,使一些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从理论上对实验论证的方法进行了研究。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年) ,发表了著名的逻辑学著作 《新工具》。他指出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只注重演绎不注重归纳的旧思维方法已过时了,认为科学必须探求自然界事物的原因和规律,最重要的方法是实验的方法。而实验是有计划的,必须一步一步地归纳实验结果,最后得到规律性的认识。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着重研究了经验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提出了所谓的“三表法”:共存表、差异表、比较表。通过这些表,借助于排除的方法,以求找出事物发展的真正原因。培根的这些思想,被19世纪英国逻辑学家穆勒发展为探求因果联系的五种归纳方法,即求同法、差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和剩余法。培根建立了归纳逻辑,揭示了实验方法的特点和巨大作用,所以马克思称他是“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3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由于把具体方法上升为理论进行研究,使实验论证的方法具有了普遍的意义,更多的科学家开始自觉地加以运用 。这又使分析 、归纳、分类、演绎等逻辑方法也得到了充实和发展。英国物理学家波义耳(1627-1691年),在物理实验中,运用单因子分析法,发现了气体体积随压强而改变的定量规律;在化学研究中,运用归纳和分析方法,开始了分析化学的研究。瑞典生物学家林耐(1707-1778年)对搜集到的大量生物材料,进行了归纳和分类,对植物分类研究的进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牛顿也曾把当时对力学的研究成果整理成一个演绎体系,写成了经典物理学的一部重要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这个时期,数学也有了长足的进展,1614年耐普尔提出了对数计算法,1637年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公元1596-1650年)创立了解析几何,后来牛顿、莱布尼兹分别创立了微积分。前面讲过,数学方法也是人类认识自然和进行思维的重要方法。这个时期数学方法的作用更为突出了。它为科学实验方法提供了进行定量研究的工具,并且成为抽象论证和推理的另一途径。

当时的实验方法主要是归纳,数学方法主要是演绎。虽然这两种方法常被一起使用,但并未真正使归纳和演绎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两种方法都是服从于一个目的的,就是把一个个的事物或过程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然后来进行研究。
第3个回答  2010-05-06
1.为认识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法和渠道。2.加强了对认识本身的理解。3.认识本身不断的自我否定。
第4个回答  2010-05-06
这个观点错误.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违反马哲的基础观点,唯物主义.
第5个回答  2010-05-07
这个时期科学研究的特点是:实验、观察的方法被广泛运用,自然科学研究已经从搜集材料阶段进入整理材料阶段,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初具雏形。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473-1543年)根据实际观测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勇敢地向神学和古代托勒密主要靠主观推算得出的“地球中心说”挑战,指出地球不仅作自转运动,还环绕太阳转动。同年,荷兰人维萨留期(1515-1564年)在对人体进行解剖实验的基础上,发表了《论人体构造》一书,纠正了以前对人体的许多错误看法 。在此期间 ,著名的自然科学家 、画家达 ·芬奇(1452-1519年)利用实验方法研究了栋梁所能承受的重量与栋梁粗细和长度的关系。法国天文学家刻卜勒(1571-1630年)在他的老师第谷·布拉赫进行的 大量天文观测的基础上 ,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天体学说 。到了17世纪 ,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1564-1642年)在比萨斜塔上进行了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统治物理科学界一千多年,被奉为物理学界权威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重的物体先落地”,也就是“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观点,建立了自由落体定律。他还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 ,抛体运动以及摆振动的定时性规律 ,经典物理学的集大成者——牛顿( 1642-1727年 )在伽俐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建立了成为经典力学基础的牛顿运动定律。他还进一步发展了刻卜勒等人的成果,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他在光学、天文学、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明朝也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也有一些运用实验方法的范例,例如,杰出的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就是在大量观察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长达52卷的医药学名著《本草纲目》,纠正了《黄帝内经》一书中的不少错误,他还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的见解,认为人的大脑有思维的功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