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写的孔乙己想表达什么含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1-09
抨击中国社会,孔乙己(文人阶层)很可笑,市井阶层(酒馆里的众生)很丑陋。他全都要骂的,并不放过任何人。
第2个回答  2019-06-03
应试教育的可悲。应试教育的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比没受过教育的高人一等,但实际上P都不会
第3个回答  2019-03-19

    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做孔乙己。这个是出自于鲁迅先生的《呐喊》,记得上中学那时学过这篇文章。

    由于《上大人》篇很短,作为流行的开蒙习字教材,至宋明基本固定为二十五字,全文为“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后清代改丘为孔,直至民国,就是孔乙己名字的来历。

    至于上大人篇的来源,基本不可考,由于内容简单,便于教学,且又阐释了儒家基本常识,所以代代相传。从儒家影响考虑,最早应不超过汉代,有文字记载的《上大人》部分,目前发现较早的留存有唐代敦煌写经卷子背面习字用的残篇。

    这二十五字简单说来就是上大人(夫)是对孔子的敬称,恰恰又凸显出了传统礼教对孔子的一种崇敬。上大人不说了字面就是尊称为在上,大人等等。丘(孔)乙己就是孔子本人,孔子姓孔名秋字仲尼,孔子之异母兄名伯尼,仲就是二,也就是乙,这也是孔老二这说法的由来。至于孔乙己的己是指孔子生年,公元前552年己酉年,所以叫孔乙己。这里补充一点,孔子生年因史记及部分历史资料记载,目前公认为公元前551年,而实际考证历法,我比较采信公羊传和谷梁传前552年的说法。

    至于用在了鲁迅的文章《孔乙己》中,说人们以这句来命名孔乙己这个被瞧不起孔姓的读书人,一是对当时一种社会价值观的嘲讽:孔子之后,只会乙己,却未能登厅雅坐而慢慢饮酒,并且身着长衫还满口半懂不懂的之乎者也,迂腐至极。 其二,当时人心冷落到,对此可怜之人,尚且连名不愿知晓,而仅仅愿意起个诨名打趣消遣,这样社会文化心态下的“鲁镇”,人们只想着看到别人出丑,活的更惨,更让人觉得生活比他(孔乙己)好,自己不是笑话,孔才是笑话,甚至,他的名字本来就是个笑话。当时的社会,鲁迅先生的笔外之音,就是想呐喊着告诉世人,我们活在一个人间喜剧的悲剧年代。

    孔乙己每每出现,都会受到众人的嘲笑,挖苦他的伤痕背后的偷书之行,嗤笑他在进退两难之时使用“君子固穷”、“者乎”这类难懂的词为自己做辩解。屡试不中的孔乙己,即使知道“回字有四样写法”,在人们的心中也只能是一副落败者、无成者的形象,无功无名,受到人们的嘲笑。在科举制度下,考取功名几乎成为了人们衡量一名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穷困潦倒、空有一腔四书五经之学问的孔乙己得不到世人的认同,在那个凉薄的时代,一度得不到任何人的同情,尽是被不断地戏弄、被不断地看轻。正如丸尾常喜先生所写到的,知识分子的知识的脆弱与精神的穷困,使孔乙己在严酷的现实中面对着“隔绝与寂寞”。在这个层面上,鲁迅对孔乙己似乎多了一份同情。然而孔乙己身上也有令人无法忽视的的一面,即“窃书不能算偷”这一类的精神胜利法,以及孔乙己背后所展现的荼毒旧社会知识分子的科举制,这些都是受到鲁迅批判的。这么看来,对于与“科举鬼”有相似之处的孔乙己一类,也是被鲁迅的笔锋直指的对象。简单来说孔乙己带有穷酸读书人的形象。骨子里确实还留着读书人的风骨,看着看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就哭了的人物形象。

    关于更多详细内容,可以看我的博客大汇总: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79832978 或者 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82972318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