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我关于梁启超的详细资料,紧急

如题所述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早年事迹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幼年时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他聪颖过人,“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884年中秀才。1889年中举人,被誉为“岭南奇才”。1890年入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购得《瀛环志略》,始知世界有五大洲各国。同年8月,拜南海康有为先生为师。1891年入读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自称“生平知有学自兹始”。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起“公车上书”。后主笔于《万国公报》宣传变法维新,协助康有为创办“强学会”。1896年离京抵沪,与黄遵宪等筹办《时务报》,撰写《变法通义》等书并在《时务报》上连续发表,影响巨大。1897年应湖南巡抚陈宝箴之邀,赴长沙任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开民智、伸民权。1898年“百日维新”开始后,光绪皇帝于7月3日召见梁启超,命呈《变法通议》,授六品卿衔,令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发生,梁启超出亡日本。

海外流亡

梁启超 (东华新闻?Tung Wah News, 1901年4月17日)1898年10月16日梁启超抵达日本东京;康、梁抵日后不久,孙中山等即想与之建立联系,但遭康有为拒绝;12月23日,梁启超在横滨创办的《清议报》出版;该年冬,梁启超撰写《戊戌政变记》,陆续刊登在《清议报》上。

1899年3月,康有为离开日本前往加拿大;其后,孙中山等多次与梁启超接触,商谈两党合作;12月31日,梁启超离开日本抵达檀香山。1900年初,清政府再命各省严拿康、梁;梁启超忙于保皇会与勤王起义事宜;其间,与他的英文翻译何蕙珍女士产生了一段“夏威夷之恋”;4、5月间义和团在京津迅速发展,英、法、德、奥、意、日、俄、美八国决定联合出兵,6月清政府与各国宣战;7月20日康有为在加拿大建立“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简称“保皇会”);7、8月间唐才常策划、发动自立军起义,梁启超由檀香山急速返回中国;自立军起义事败,梁启超经香港前往新加坡与康有为会面,后应澳洲保皇会邀请前往澳洲;1901年春,梁启超返回日本;著《南海康先生传》;开办广智书局;12月21日《清议报》停刊。1901年6月,发表《立宪法议》一文,主张君主立宪。1902年初(正月初一),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在横滨出版;2月至7月,梁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新民说》;创办的《新小说》,发表《新中国未来》。

1903年梁启超应美洲保皇会邀请赴美洲游历,先后抵达温哥华、纽约、波士顿、华盛顿、费城、匹兹堡、圣路易、芝加哥、西雅图、旧金山、洛杉矶,后经温哥华返回日本横滨,此次游历长达八个月,在华盛顿期间还拜会了美国外交部长约翰海和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返日后撰《新大陆游记》刊登于《新民丛报》;是年,《饮冰室文集》第一次结集出版。1904年清政府特赦戊戌党籍,但康有为、梁启超二人仍未宽免。

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东京创刊,与梁启超的《新民丛报》论战,此后革命党和保皇党的论战日益激烈。1906年,梁启超代为清政府出洋考察的五大臣起草《考察各国宪政报告》,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梁启超表示支持。1907年10月,梁启超在东京建立“政闻社”,期望推动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但后因遭清政府查禁而告解散。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逝世,梁启超生活困难,以读书、著述为业。1911年清政府责成袁世凯组阁,任梁启超为司法副大臣,梁辞而未就。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梁启超结束流亡生活,9月28日离开日本返回中国。

辛亥革命后回到中国
回国后,梁启超曾任民主党首领,后民主党、共和党与统一党合并为进步党,他被选为理事。1913年进步党熊希龄组成“人才内阁”,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1914年“人才内阁”仅存在五个月便宣告解散,梁启超辞去司法总长职务,任币制局总裁。1915年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进行猛烈抨击。其后梁启超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经越南赴两广参加反袁斗争,梁启超的反袁举动使得他同老师康有为彻底决裂。1916年6月袁世凯在全中国人民的反对中羞愤而死。1917年7月段祺瑞内阁成立,梁启超任财政总长;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下台,梁启超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社会,思想有所转变。1920年梁启超回到中国后,以开始集中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该年《清代学术概论》脱稿。1921年梁启超在天津南开大学主讲中国文化史,在京、津多所学校先后七次讲演。1922年梁启超赴各地讲学;10月起,在南京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讲授《先秦政治思想史》一学期;同年《中国历史研究法》出版。1923年梁启超在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清华大学)讲学。1924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出版。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并担任京师图书馆馆长。1926年梁启超因病入院治疗,发现肾有问题。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终年五十七岁。

家庭
梁启超祖籍广东省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梁氏的先祖为中原南逃的难民。在梁启超曾祖父之前,梁氏家族世代耕田。梁启超祖父名镜泉,是一位秀才;祖母名黎。梁启超的父亲名莲涧,也是一位秀才,在乡里教书;梁启超的母亲为赵氏。

梁启超一生有过两位夫人:李蕙仙和王桂荃。1889年(光绪十五年)年仅十七岁的梁启超考中了举人,与主考官李端棻的堂妹李蕙仙订婚,1891年(光绪十七年)梁启超十九岁时入京与与长他四岁的李蕙仙成婚。婚后夫妻二人的感情一直很好。李惠仙与梁启超结婚时,带了两位丫环,其中一位即王桂荃,王桂荃聪明勤快,深得梁氏夫妇喜欢,1903年她成为梁启超的侧室。1924年9月13日,李惠仙因病而逝,梁启超为此写下了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梁夫人文》。1968年在“文化革命”中,王桂荃与孩子们四散分离,最后死在在一间阴暗的小屋里。

梁启超共有有9个子女: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其中思顺、思成、思庄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为王夫人所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杰出的人才。

梁思顺(令娴)(1893年-1966年),长女。
梁思成(1901年-1972年),长子,著名建筑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其妻为林徽因。
梁思永(1904年-1954年),次子,著名考古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
梁思忠(1907年-1932年),三子,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因病早殇。
梁思庄(1908年-1986年),次女,著名图书馆学家。
梁思达(1912年-),四子,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
梁思懿(1914年-1988年),三女,从事社会活动。
梁思宁(1916年-),四女,投奔新四军参加中国革命。现已离休,住在山东济南。
梁思礼(1924年-),五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出版
《饮冰室文集点校》梁启超著,吴松等点校,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1. 6册 ISBN 7541519480 。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全十二册) ISBN 7-101-00475-X/K.

故居、纪念馆与墓地
在广东江门和天津都保存有梁启超的故居并建有梁启超纪念馆。

广东江门的梁启超故居位于江门新会会城镇茶坑管理区,这里是梁启超的诞生地。该故居建于清朝光绪年间,为一座青砖平房,占地面积155平方米。故居于1989年被定为广东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故居扩建为“梁启超纪念馆”。纪念馆由莫伯治设计,主体为一座两层中西合璧风格建筑,前部分为具有欧陆风格的白色拱型设计,后部分是岭南风格的仿古建筑,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故居大院中央还竖有梁启超铜像,由林敦厚父子设计。纪念馆内有梁启超生平事迹展。

天津的梁启超故居位于天津市河北区民族路44号,毗邻的还有位于河北路46号的梁启超书斋——“饮冰室”。这两所住宅是民国初年梁启超购买空地所建。故居建于1914年,为意式两层砖木结构楼房,建筑面积1121平方米;饮冰室建于1924年,为浅灰色两层洋楼,由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设计,建筑面积949.50平方米。天津市政府于2003年将故居和饮冰室扩建为梁启超纪念馆。纪念馆以故居作为展室,展示梁启超生平事迹。书斋“饮冰室”做为复原陈列,再现了梁启超生前的工作、生活环境。

梁启超墓今位于北京市植物园东环路东北的银杏松柏区内。墓地总面积1.8公顷,东西分为墓园和附属林地两部分。墓园由梁启超之子建筑学家梁思成设计。1978年2月24日梁启超子女梁思庄、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梁思礼将墓地全部无偿转交给北京市植物园。

参考资料:http://eeeeee.org/wiki/%E6%A2%81%E5%90%AF%E8%B6%85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5-11-26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1890年,他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1894年6月,他随康有为入京参加会试。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这年七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在京创刊,梁启超是主要撰稿人。八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任书记,成为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的得力助手。

简介二:
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见戊戌变法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回京,积极参加“百日维新”。7月3日(五月十五),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1905~1907年,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达到高潮,梁启超作为改良派的主将,遭到革命派的反对。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梁启超立即表示支持。1907年10月,在东京建立“政闻社”,期望推动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由于清政府并不真心实行宪政,政闻社也因受到查禁而宣告解散。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一度宣扬“虚君共和”,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又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1915年8月,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进行猛烈抨击,旋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为护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袁世凯死后,梁启超依附段祺瑞。他拉拢一些政客,组建宪政研究会,与支持黎元洪的宪政商榷会对抗。1917年7月,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大权。梁启超拥段有功,出任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亲身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梁启超也是一位著名学者。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写下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的著作。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第2个回答  2005-11-26
梁启超(1873-1929)

--------------------------------------------------------------------------------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又字任甫,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任公与其师康有为师徒并称的最大表现为光绪廿四年(1898)的戊戌变法、百日维新。1900年春天,因为变法失败,而走向革命。他们在汉口起义,殉难者三十余人。这一年,孙中山也在湖州起义,一样失败了。他们的共同愿望是:「合法公平的贸易权利,与世界各文明民族一律平等的地位」,在国内问题上则是 「鼓励人民要求内政改革」。革命失败后,任公亡命日本十四年,民国成立后才返国,结束流亡生涯。

任公为民初进步党人,曾任司法总长、财政总长两职。民国五年,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反对袁氏称帝;民国六年,以「代段祺瑞讨张勋复辟通电」,痛斥复辟。

民国九年初,任公自欧洲考察返国,决定自此放弃政治生涯,全力从事国民实际基础之教育事业,如组织共学社,发起讲学社等。其本人并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后任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的导师、北京图书馆馆长、司法储才馆馆长等职。

任公一生于政治及学术界都有所贡献。观其政治主张,虽时变而有原则;他唤起求变思想,诱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苏醒和自觉;他"先破坏后建设"的革命理论,点燃了革命运动的火种;他维护共和的坚决和执着,使袁的"帝制"与张的"复辟"烟消云散。他在学术界的贡献尤为卓著,计其一生著述,当不下一千四百万言,其中多有脍炙人口之着如:《饮冰室文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墨经校释》、《清代学术概论》等。

《YouthWant优仕网》编辑团队

梁启超

--------------------------------------------------------------------------------

生平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又字任甫,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农历正月十六日出生在广东新会县茶坑村。那是个贫苦家庭,祖父梁维清(秀才)、父亲都靠教书维持生活,过着半耕半读的日子,只有几间房屋。

1876年四、五岁祖父开始教以《四书》、《诗经》。

1877年五岁入塾就学。,天资聪颖,机智过人,很早便表现出不寻常的才华,被誉为「神童」。

1884年任公十二岁广州应试,考取秀才(补博士弟子员)。

1885年入华南的最高学府学海堂读书,1887年肄业。

1889年清朝礼部尚书李端棻以内阁大学士衔典试广东,当时年仅十七岁的任公参试,以文章立意新颖畅达,受到李端棻的赏识中举。

1890年会试落榜。经陈千秋引荐,于广州万木草堂拜康有为拜为师。从此,任公就学于康有为门下,听其教诲,整整四载。

1891年就读万木草堂,并于是年结婚。

1891年与长他四岁的李蕙仙结婚,李蕙仙是清朝礼部尚书李端棻的堂妹。

1894年至京师与谭嗣同、夏曾佑等人交往。

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助康有为发起公交车上书,并参与创辨《中外纪闻》(初名《万国公报》)8/17。强学会成立,被任为书记。

4月22日康梁与广东、湖南两省举人首先联名上书要求拒签对日和约。5月1 日再次发动十八省一千二百名举人集合于松筠庵,公推康有为草拟奏议,上书朝廷。向清政府提出了以变法为宗旨的拒和、迁都、变法三项要求。这场震惊朝野的公交车上书,实为清朝二百年未有之大举,为中国群众政治运动的开端。

1896年任上海《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十四篇等文,较系统地阐述了变法维新理论,蜚声海内外。

1897年到长沙主持时务学堂讲席。培养出一班四十名学生,其中有林圭、李炳寰「庚子六君子」及蔡锷。并与谭嗣同合办《湘报》、《湘学新报》。

任公与其师康有为师徒并称的最大表现为光绪廿四年(1898)的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世称康、梁 。1900年春天,因为变法失败,而走向革命。他们在汉口起义,殉难者三十余人。这一年,孙中山也在湖州起义,一样失败了。他们的共同愿望是:「合法公平的贸易权利,与世界各文明民族一律平等的地位」,在国内问题上则是 「鼓励人民要求内政改革」。

变法失败后,在日本政府的帮助下,逃往天津,从大沽乘日舰「大岛号」亡命日本共十四年。

1898年10月创刊《清议报》旬刊。设有「本馆论说」、「时论译录」、「中国近事」、「外国近事」、「政治学谭」、「汗漫录」、「闻戒录」、「猛省录」等专栏。出至一百期时,报馆遭火灾,只得停刊。

1899年应保皇党之邀,到夏威夷檀香山去作宣传工作。

1900年一度由日本回上海,旋赴南洋。

1901年人在日本。王国维赴日求学。

1902年创办杂志《新民丛报》半月刊,一方面继续鼓吹维新运动--立宪保皇/君主立宪,倡言破坏主义;另一方面积极介绍日本的国情民风,和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并呼吁中国知识分子学习日语、勤读日文书。影响甚大。

《清议报》上发表的有《少年中国说》、《呵旁观者文》、《过渡时论》;《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有《论进步》、《论自由》、《奴隶与盗贼》、《济济多士》。在1898~1903年间共发表有八十多篇文章和专著。

1902年在日本横滨创辨「新小说」杂志。

1902年出版《饮冰室文集》,其《三十自述》一文,备述前些之各种活动。

1903年游美洲,着《新大陆游记》。

1905年着《开明专制论》,坚持君主立宪,与革命党相对峙。

1907年在日本。因与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笔战不利,谋妥协,黄兴不许。

1908年着《中国古代币材考》。

1910年主编《国风报》等,鼓吹革新政治。

民国成立后,返国拟抢在革命党之前掌握政权,失败后另提出「虚君共和」主张。

1912年从日本回国,结束十四年的流亡生活。袁世凯以司法次长相召,未就。

1913年成为共和党首领,旋任进步党理事,支持袁世凯。

二次革命后任袁政府司法总长,为袁当选终身总统卖力。

1914年任币制局总裁。遭遇困难,始知袁世凯不可合作,发表《吾今后所以报国者》一文,表示愿从事学术,放弃政治。

1915年拒绝威胁利诱;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反对袁氏称帝;并间道至云南参加护国之役。

1916年任肇庆府抚军等职,袁死后,组织「宪法研究会」为段祺瑞效劳。

1916年出版《盾鼻集》。

1917年以「代段祺瑞讨张勋复辟通电」,痛斥复辟;并参加段祺瑞的马厂誓师讨伐张勋之役。

张勋复辟,以康有为出力最多。至此康、梁乃彻底分家。

1917年出任段政府财政总长等职,支持段「武力统一」政策。

任公一生于政治主张,虽时变而有原则;他唤起求变思想,诱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苏醒和自觉;他的「先破坏后建设」的革命理论,点燃了革命运动的火种;他维护共和的坚决和执着,使袁的「帝制」与张的「复辟」一一烟消云散。

五四运动后,仍鼓吹改良主义,抵制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1918年年底赴欧洲考察,着《欧游心影录》。

1919年出版《饮冰室丛着》。

1920年初,任公自欧洲考察返国,决定自此放弃政治生涯,全力从事国民实际基础之教育事业,如组织共学社,发起讲学社等。其本人并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后任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的导师、北京图书馆馆长、司法储才馆馆长等职。

1920年着《翻译文学与佛典》、《清代学术概论》等论著。

1921年着《墨子学案》。

1922年着《陶渊明》、《大乘起信论考》。

1923年着《戴东原先生传》、《人生与哲学》、《国学入门书要目》。

1924年着《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

1926年起,讲学于清华研究院,同时兼南开等几所大学的教授。

1928年着《辛稼轩年谱》,未竟。

1929年1月19日,任公病逝北京协和医院,终年五十七岁。1926年2月,任公因尿血症久治不愈,他不顾朋友们的反对,毅然住进协和医院,施行手术。不料胡涂医生却把好肾切除,留下一颗坏肾。作为一名受害者,任公不但没有状告「协和」,反而在徐志摩等人对「协和」口诛笔伐时,还写文章为「协和」说话;因为他怕因这件事,使得社会上的人们失去对西医的信任,因为他把西医看作是科学的代表,认为维护西医的形象就是维护科学。

任公为文初学桐城,后学魏晋。办报时,融合俗语、骈语、韵语、外国语法,号为「新民丛报体」。林志钧所编饮冰室合集,汇集所有专著散论。

在晚清的思想界,总以康梁并称。两人的师生关系,在维新立宪失败后,其与康的三世进化史观日益疏远;转而强调自己的「新民说」,欲把英国的民主思想融合到自己的国家的民族主义中。期使国民成为生气蓬勃的国民,使国家成为强大独立的国家。

任公在学术上为一代大师,计其一生著述,当不下一千四百万言,着有《饮冰室文集》、《墨子学案》、《中国佛教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墨经校释》、《清代学术概论》等,曾倡导文学改良的「小说界革命」和「诗界革命」,开白话文风气之先。又提出「史界革命」,批判否定「帝王中心论」。
第3个回答  2005-11-26
梁启超简介

--------------------------------------------------------------------------------

http://www.ruiwen.com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004-08-25

简介一: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1890年,他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1894年6月,他随康有为入京参加会试。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这年七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在京创刊,梁启超是主要撰稿人。八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任书记,成为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的得力助手。

简介二:
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见戊戌变法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回京,积极参加“百日维新”。7月3日(五月十五),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1905~1907年,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达到高潮,梁启超作为改良派的主将,遭到革命派的反对。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梁启超立即表示支持。1907年10月,在东京建立“政闻社”,期望推动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由于清政府并不真心实行宪政,政闻社也因受到查禁而宣告解散。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一度宣扬“虚君共和”,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又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1915年8月,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进行猛烈抨击,旋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为护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袁世凯死后,梁启超依附段祺瑞。他拉拢一些政客,组建宪政研究会,与支持黎元洪的宪政商榷会对抗。1917年7月,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大权。梁启超拥段有功,出任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亲身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梁启超也是一位著名学者。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写下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的著作。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