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大学的考试制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2

旧中国有不少学校象清华、北大、交通等大学以及教会在我国办的协和、湘雅等医学院,包括陆军大学在内,入校非常困难,称为“铁门槛”,极其难以考入。但这些学校,考入之后,又等于端上了铁饭碗。以陆大为例,极重同学关系,旧军队派系颇多,但同在陆大学习3年,毕业之后,同学彼此之间基本上一视同仁。每期约百名同学中总有些飞黄腾达的,经其提携一下,总能谋个一官半职。退一步,也可以作个高参之类的官。假使不愿在官场应付,回到母校作教官,也可糊口。所以说,在旧军队能考上陆大,也就等于有了个“铁饭碗”。因之,旧军官角逐于陆大考场者,可以说是“前赴后继”,但绝大多数还是为了地位、事业。一旦考上,就象“天之骄子”,在陆大流行谚语中,有“金学员、银教官、破破烂烂是职员”之说。
北伐以前的陆大考试,大致是由保送部队(基本上每个师以上单位可保送二名)自办初试手续(走过场),报送参谋本部审核,合格后可参加复试。一直到四十年代,才改变办法,初试由各战区办理,盖每期报考者齐集陪都重庆,(有时可达千人以上),不仅考试委员会难于应付,交通食宿亦难以解决。所以由各战区初试,先一步择优录取,最后参加复试者不过二三百人,减轻许多不必要的负担,办法比以往前进了一步。正则班一直如此。考试课目,除军事学术外,其他一般学科及自然科学均与考文科大学同。1943年我考特七期时,有一项规定,作文必须文言,作白话文者打八折,而作文又是主科之一,不及格者不录取,即使其它课目满分。此外,尚有应用战术,不及格者不录取,对正则班学员(少校以下至中尉之青年军官)还要求外文也必须及格。
特别班的考试,第一期是保送,这是针对北伐军的部队缩编,对部分高级军官可资深造的一种临时措施。根据总名额,各部队自行选拔保送。特二期时,改变了考试办法,须经过资格审查及口试、笔试。惟无自然科学、外文和实兵指挥。对西北四省(陕、甘、宁、青)每省可免试二名入校学习,盖照顾西北文化落后之故。饶有趣味的是,免考的蒲城人刘宗宽,毕业考试竟是状元。
1936年招考特三期(西北四省免考名额取消)。刚考试完毕,即发生“西安事变”。蒋介石回南京后,应要求从宽录取,他批准了250余人(可能均在分数线以上或放宽尺度)。陆大的一切设备,不可能容纳许多的学员同时上课(按:当时有特二及十三、十四、十五共四期),于是把批准的学员分为特三、特四两期,先后入校学习。
抗战开始,按西方习惯,一旦与外国宣战,最高军事学府暂时停课,在校学员由参谋本部(抗战开始时的大本营)统一调配使用,大致是派往作战部队师以上单位任联络参谋。由于中国是长期抗战,于1938年春,又在长沙复课。在与日军大规模正面作战时,国民党军队始感到各级主官和参谋人员,特别是高级军事人员的素养远逊于日军,才重视陆大的教育。但培训一个有军事素养的高级人员也非易事。当时对陆大采取了缩短年限的办法(即3年改为2年并取消暑假)。正则班基本是每年招生一班。中尉至少校军官,凡毕业于正式军校(主要是黄埔)受养成教育一年半以上均可报考。所以这一层次的青年军官报考的机会多,但却苦了希望考特别班的中高级军官。
1939年招考特五期,考生援例要求,蒋介石又批了200余名分两期入校。为此,主管陆大的军令部对蒋介石随意批准考生人数(还不包括他所特许的、每期约十名左右的中将级军官)的办法并不同意,但亦无办法。中高级军官报考的机会更少,从1936年到1943年约8年才招了两次特别班。许多希望报考特别班的军官也有强烈的反应。特别是黄埔前几期的同学尤甚。
约在四十年代前后,国民党军队的人事制度逐步走上规范化。军官的晋升,必须在下一级停年(即军龄)届满,始能晋升到上一级。就投考特别班而论,最低军衔是中校,按当时的停年从少尉升到中校须9年半之久。根据过去参考美军的停年比中国军队的停年要长2至3年,如国民党军队从少尉升少将须有17年半的停年,美军则要20年以上。由于人事制度紊乱,中央军按法规办,黄埔学生吃亏大。地方部队能保送黄埔学校学习的,大多是与部队主官有关系者的子弟或者就是他们自己的子弟。毕业回到部队,很快就可提升到黑官中校。而在中央部队,不仅黄埔十期毕业生望尘莫及,连八期的都提不到中校。自然也无资格报考特别班了。
还有一种情况,有个别不是军人,因与地方部队主官有关系,假如是个少将参议,他可以补习一点军事学,因特别班不考实兵指挥,不考自然科学,几大教程和战术作业,均纸上谈兵,对有文化者是比较容易学会的,学历上找两位正式军校出身的朋友,写个假证明也就混过去了。
抗战时,军令部为提高陆大学员的素质,对上述一些钻空子,投机取巧的报考特别班者,该部主管部门,自然一清二楚。所以1942年筹备招考特七期时,对考试办法作了极为严格的规定。 中国自古之有考试制度始,尽管关防严密,如科举时代的“入闱”。但总有后门可走。清代对考试的泄密舞弊者,处刑极严,但弊端仍难杜绝。特别班学员不似正则班学员(营长以下)社会关系少,他们均中高级军官,绝大多数为上校以上,所以各级考试官员,非直接亲友,也可找到间接关系,走后门,求帮助,主要是搞到题目,或买通口试官预先约好答对的问题。
草拟考试办法的主管陆大军官自然是前期毕业的同学。可以说对考试所能产生的种种弊端是经过了周密的深思熟虑(可谓“挖空心思”),一切渠道均为之阻绝。从上述资格审查及考试办法已可窥见其严。就复试时口试和笔试的严格程度,更使人叹为观止。
口试是进入最后笔试的一个颇为难过的关卡。复试时,是由9位中将组成,试场为半月形,主任委员居中,两旁各为4位口试官。特别班的学员在这9位考官中总会有直接间接的亲友。口试又无卷子,事先通个信息,临场对上口径,手下略作留情,分数可以保证过关,但事情并非如此。进场之后,一种严肃的气氛,即使身经百战的军官,如果少与高级军官接触,也不免有精神紧张之感,主试官不问具体问题,如初试一样,端详一番。从他桌上笔筒内抽签。签上写的是考生应到某口试官面前应试(这不似初试时其它口试官就直接提问,这是一漏洞)。每位口试官桌上均有两个签筒,一个里是题目,一个里是下一位口试官的姓名,即使这位口试官是你的至亲好友,也无能为力。因不能随意提问,必须抽签,签上卷有纸条,题目就在上面。这短暂的时刻,老实说,比在战场上打冲锋时的精神还要集中、还要紧张若干倍。后来同学们戏称之为九堂会审。
笔试的关防更严。文武教官早已“入闱”,与外界断绝来往。每次进入试场,总要等一、二十分钟或更长,才能等到题目(考试时间是由发题时计算)。后始了解,是主管官员临时把考的某一教程书籍在出试题的考官面前随意翻到某页,就出一道题,再翻到某页又出一道题。然后油印送到考场。因为题目是未经试官构思、综合条文拟出有学术性的题目来测验考生的水平,而仅是以严防泄漏题目采取如此简单的办法,严则严矣,但测验不出考生的学术素养,考试官也落得个不费脑筋,就条文出问答题应付了事。所以效果并不好。
笔试完毕,约一周至十天始发榜。经过有了初试制度,到重庆参加复试者亦仅200人。前几榜又有一些落榜者,参加笔试的约170至180人,最后录取约110名。 即学生入校经过一段课堂的预备教育和到各军种、兵种学校见习(约半年稍多时间),最后经甄别考试,即被淘汰三名。就在此制度特七期学员的甄别考试时,开始实行。因它未载入在招生简章中,故考生没有思想准备。
军令部早有整顿陆大校风之意,原定前两期就实行,被学校当局抵制了。从特七期以及稍晚半年入校的正则班二十期(台湾陆军上将郝柏村即此期学员)起,军令部勒令学校坚决执行,已报军委会最后批准。文件硬性规定最后三名淘汰。同学们说,每人一百分也有最后三名。于是大肆活动。特七期有中将上十名,少将数十名,且有黄埔一期同学项传远,是蒋介石的侍从参谋,当天就去侍从室活动,得悉文件尚在参谋总长何应钦办公室,又有同学认识何的随身高参(均先期同学)。反复研究后,拟了两条意见:第一,认为军令部每学期淘汰最后三名的办法并不完善。第二,为了提高学员的质量,凡不及格者一律淘汰。这条意见,十分冠冕堂皇,上级也挑剔不出毛病,就这样批准交学校执行。这份有关许多学员命运的重要文件,就这样变成了一纸空文,盖学校当局特别是教官们是站在学员一边,不会使一个学员不及格,特七期除因打麻将开除了一名学员(为首的)、记革了三名学员外,再无人受过处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