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改变小孩爱哭的毛病?

如题所述

孩子爱哭,这是家长最讨厌的。不少家长一见到孩子哭,往往不是训斥,打骂,就是无原则的有求必应,直到孩子破啼为笑为止。这两种做法,其实都是不妥当的。

孩子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三至六岁的幼儿,哭的原因就要复杂得多。生病了,身体不舒服要哭,受了批评指责或同别的孩子吵架也会哭;有时做错了事,如打碎了东西,他会吓得直哭,还有的欲望得不到満足时也要以哭来“要挟”。因此,要纠正孩子爱哭的毛病,必须因不同情况而异。

对身体不好,情绪不佳而哭的,家长应从增进健康入了手,排除孩子哭的原因。如果孩子是因为某种意外事故,如摔跤、跌倒擦破了皮而哭泣,家长也不要大惊小怪,可先稳定一下孩子的情绪,安慰他说:“这一点小伤不要紧,自己能爬起来就是一个勇敢的孩子。妈妈给你搽一点红药水就好了。”孩子听妈妈这么一讲,心里就会安定多了,而不至于因为摔了一跤而哭个不停。

对那些习惯把哭当作要挟家长工具的孩子,家长则应不妥协不让步,拒绝他的要求。这时,无论是父母还是爷爷,奶奶,都要采取一致的态度,谁也别看他,别理他,也不说任何劝慰的话。孩子哭了一阵,见“法宝””不灵了,目的达不到,他就可能不哭了,自动“收兵”。不过,他也可能试探试探,更加剧哭闹。这时,家长如果仍不理他,那必会使孩子从中接受“教训”,就会改掉爱哭的毛病。

有的父母怕孩子哭坏了身子,往往心一软又迁就了孩子,结果导致孩子今后哭得更厉害,这是很要不得的。当然,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家长要仔细分析,对合理的要帮助他实现,不能一概拒绝,置之不理。对那些年龄小的孩子,哭,有时可能也是无理要求,但可适当地用转移注意目标的方法而使他停止哭泣。

孩子爱哭,特别是习惯于把哭当作要挟家长的工具的,大多是因为不良教育的恶果。所以,要纠正孩子爱哭的毛病,关键是家长要先改变自己的态度,从自身的教育上去检查方法是不是正确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07

一般来讲,孩子哭闹时,家长这时候会有这几种表现:

❶ 急着让孩子不要哭闹,不惜以打骂来阻止孩子哭闹。

❷ 急着给孩子讲道理,试图从理性上压倒孩子,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接受现实,停止哭闹。

❸把孩子晾在那里,不闻不问,坐等孩子自己情绪平复。

当孩子情绪失控时,难道,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吗?

孩子为什么会情绪失控?

很多爸爸妈妈说:孩子心情好的时候跟天使一样,真是可爱;但是当他有情绪、发脾气的时候,我却不知如何是好。

有时候我去跟他好好讲道理,却劝不了;我来硬的话又压不住。遇到这种情况爸爸妈妈们非常头疼,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们养孩子的时候会经历孩子各种各样的情绪,这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往往会享受孩子的开心时刻,却应对不了他们的愤怒或沮丧,或者想像灭火一样赶紧把他们的负面情绪扑灭。

下面先来讲一讲孩子为什么会情绪失控。

1、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

现在很多家长舍不得孩子难过,千方百计取悦孩子。

比如孩子输了比赛,父母就会马上安慰孩子:“没事,下次努力一定赢。走吧,我们去动物园吧”。

这样孩子的情绪很快被转移了,他来不及体验失败的情绪、思考总结下一步的目标。对孩子来说,没有自己的思考,他学习处理自己情绪的机会就丧失了。

孩子有什么需求都答应,孩子闯了什么祸都不批评,孩子一哭一闹就心疼。

长期以往,孩子就会越来越骄纵,一旦有什么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失控、哭闹、发脾气。

2、父母忽视对孩子的情绪管理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公布的《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中显示,在家长最关心的家庭教育项目中,孩子的情绪情感只占11.93%。

女儿:“我是不是永远都没法让你满意?”

母亲:“你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吗?”

一句高傲俏皮的回答,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逝去了。可悲的是,这段对话不是上司对下属,不是买家对客服,而是母亲对女儿。

2016年,深圳一个16岁少女,因不堪父母责骂,服毒自杀。

2016年,达州市渠县中学一名18岁少年,在个人QQ空间写下2800余字的长文后,自杀。遗书里写道:“我觉得我自己已经毁了,我的情商太低,情感这方面严重有问题,感觉不到父母对我的爱……”

至亲之间,称赞与肯定就这么困难吗?作为妈妈爸爸的家长尊严真就比孩子的情绪情感更重要吗?

3、父母对孩子大吼大叫

容易情绪失控的孩子数不胜数。这往往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甚至这是孩子对父母心理状态的一种继承和延续。

有些父母在孩子惹自己生气之后,往往会失去理智,对孩子大吼大叫,甚至大打出手,最后冷静下来又心生悔意,懊恼不已,其实就是在不断重复情绪失控的过程。

随着类似情况日复一日的重演,这种心理模式逐渐被孩子习得和继承,最后孩子也会变成容易失控的人。

4、孩子触觉失调

孩子情绪失控,有时并不是个性问题,而是因为“触觉失调”。

人类在胚胎期,有三层结构,最外层日后发展成皮肤及神经系,也就是说人类的触觉和神经体系是相关的,触感便是神经组织最重要的营养,触觉的敏锐度会影响大脑辨识能力、身体的灵活及情绪的好坏。

触觉失调的孩子最常见的表现为粘人、爱哭、怕陌生、胆小、孤僻、坏脾气、固执、挑食、偏食、咬人等,这些进而影响其情绪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剖腹产的生产方式使孩子出生时没有经过产道的挤压,缺乏触觉刺激。家庭生活环境的改变,使孩子活动空间减少,缺乏户外等游戏。在成长过程中被家长保护过度或限制过度等都会导致孩子的触觉失调。

*怎么应对孩子情绪失控?

父母必须要明白,儿童对情绪的认知、表达、疏导都是发展的初步阶段。

成人能够清晰的分辨不同情绪:压力大、生气、挫折等,但是孩子往往不能分辨,只能笼统地感到“这让我不高兴”。

而且他们会用直接等行为把情绪表达出来,比如大喊大叫、摔东西、发脾气等,他们还不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和疏解情绪。

作为父母,我们要特别注意观察孩子,通过孩子的行为、语言、表情等线索去准确判断孩子等情绪。

只有这样才能搞清楚孩子行为和情绪背后等原因,才能真正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❶ 认同孩子的情绪

如果我们理解孩子,就能够平复孩子的情绪,孩子也不会被同一个问题困扰。

小宝上幼儿园时,有次突然哭了起来,老师没有指责他,也没有问他为什么哭,只是抱住他拍着他的背说:“小宝,你很伤心哦。”

小宝哭了一会儿,自己就说想妈妈了。老师就说:“哦,原来是想妈妈了,你完全可以早点告诉老师,不用不好意思。”

很多时候孩子只是需要你的认可和理解。如果你不认同他的情绪,他可能觉得他不应该想妈妈,由此产生内疚感。这种情绪和想妈妈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就很难安慰。

很多孩子入园都会想爸爸妈妈,很多家长会说“不要想爸爸妈妈,我们下班就来接你了”,这就是不认同孩子的情绪。如果孩子说:“我会想妈妈的。”那么就回答:“妈妈也会想你的。”

❷ 帮孩子认识情绪

孩子能感受到的情绪是模糊的,所以父母首先要帮助孩子定义情绪,这样孩子才知道情绪是有边界的,是可以控制的,是生活的一部分。

而帮助孩子认识情绪的方式除了直接告诉他“你脸红、挥拳头,这是生气”;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一些介绍情绪的绘本,让孩子直观的学习,碰到这种情况是什么情绪。

    适合4-6岁

    《我变成一只喷火龙了》《菲菲生气了》《生气的阿瑟》《我就是想要干坏事!》

    适合6岁以上

    《卡夫卡变虫记》《野兽国》《亚历山大和倒霉、烦人、一点都不好、糟糕透顶的一天》《斯宾奇发脾气》

    这对孩子有很大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情绪,知道自己的情绪是正常的,而且是可以改变的。把他们的思路从消极情绪转移到怎么解决问题的积极思考中来,这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

❸引导孩子调整情绪

家长应该接纳孩子的情绪,比如当孩子生气想打人的时候,生气的情绪是应该被接纳的。

教孩子有效发泄自己情绪的方法,比如运动、大喊、大哭、唱歌,或者通过谈心来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

很多时候只要我们对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和认同,他们就能平静下来。但仅仅认同情绪还不够。

等孩子情绪缓和下来,引导他调整认知,从另一种角度看待引起他困扰的事情。例如:”玩具被同学不小心弄坏了,你觉得很生气。但是你打人没办法让玩具恢复原状。我们一起想想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好不好?”

孩子透过观察、模仿,不断吸收父母因应情绪的风格。只要父母投入时间和耐心,运用技巧和练习,就能调好孩子的情绪体质,让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有所选择,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❹陪孩子玩触觉游戏

如果出现因触觉失调导致的情绪失控,还需要父母给予多点耐心与刺激,帮助孩子走出“坏脾气”。

家长可以让孩子接受一定的触觉小游戏的训练,从根本上调整孩子的情绪失控。

    抓痒游戏:

    让孩子躺在床上,抓挠他的腋下、胸口,依照孩子的反应来控制力道,如果连一些常常接触他人的部位也有强烈的反应,则需要加大此游戏强度。抓痒游戏不是把孩子抓挠舒服了,而是要让孩子感受到刺激,强化这种感觉刺激的学习。

    麻布刷身游戏:

    用麻布用中等力道刷孩子的手臂、前胸、后背、手心、足部,可以边唱歌或者讲故事,保持轻松的氛围,以免孩子过度紧张。也可以用毛巾、海绵、妈妈化妆用的软刷子代替。

    大毛巾卷游戏:

    找一条略微粗糙的大毛巾,将孩子整个卷起来,再轻轻滚动或者下压,也可以用双手轻轻抱紧孩子身体的各个部位,强化各个部位的触觉感受。

    垫上游戏:

    让孩子在软地垫上双手抱头,向左右两个方向翻滚,对运动企划,对触觉,身体平衡与协调都有帮助。

    小刺球游戏:

    用带突起的小刺球在孩子身上进行滚动、摩擦、轻压,主要刺激孩子的后背、脚心、手心、腋下、脖子,四肢与前胸可以让孩子自己完成。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曾说:“家庭生活是我们学习情绪的第一个学校。”

在这个情绪学校里,父母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来告诉孩子,他们是如何处理情绪的。

由此可见,提高孩子的情绪能力,已成了父母的必修课。

第2个回答  2018-12-28
每当孩子哭泣时,父母首先应弄清楚是怎么哭的,是真哭还是假哭,是大哭大闹,还是一般的小哭小闹,哭的原因是什么?确定后就可采取措施使其停止哭泣。有一点家长要明确,不能一哭就抱。如果你清楚你的孩子很爱哭,也确认在没有发生什么危险情况下,孩子遇到点事就大哭不止,你可以说一句“没关系”继续干自己的事,或者一开始就不理他。孩子哭往往是向大人“求援”,见你不理他,哭一会儿,便也觉得没有意思,自己就会平静下来。如果你很专注地干自己的事,就会给他一个暗示“你的事并不严重”。他也许会走过来看看你正在干什么,或者对你说点什么。总之,这样就使他那种强烈的情绪变得平缓些。孩子安静下来了,你再讲什么也就容易听进去了。

如果你一开始就大呼小叫地表示“同情”,孩子会以为自己真的遇到什么严重的事了,老的一套又开始了。所以,不要一哭就 “哄”,那只能加重孩子爱哭的习惯。

爱哭的孩子,往往是遇到事不知该怎么办,以“哭”声告急。作为家长应常给孩子讲些处理问题的方法,表达自己感情的方式。比如:“你想干什么吗?先问问大人行不行,”“你想用别人的东西,要和人家打招呼,不能上来就抢”“摔倒了自己爬起来才是好孩子”。渐渐地你就会发现,孩子在干什么的时候,会跑过去问你:“我想要骑车行吗?”“我可以出去玩一会吗?”养成这种商量的口气和别人讲话,孩子的心情要平静得多。如果你的孩子非要拿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并且泪汪汪地又向你求援时,你可以提醒他,“妈妈平时怎么给你讲的?如果想要别人的东西应该怎么办?”一般的孩子受到这种暗示,会收住要涌出的眼泪,走过去和小朋友商量。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他就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了。

家长要引导孩子有什么事要说清楚,告诉孩子只有说话,大人才明白,甚至可以告诉他如果只哭不说话,大人就不理睬。当然,最好是家长多和孩子说话,看看孩子有什么要求,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使孩子渐渐地用语言表达请求与愿望。如果孩子明白了道理之后,有时还会出现爱哭的现象,最好用鼓励的方法告诉他“你已经长大了”,“不应该好哭了”。

虽然在周岁前,哭是孩子的一种需要,但孩子长大了,仍然爱哭哭啼啼,无疑是懦弱的表现。哭闹是由于父母的溺爱迁就所形成的一种不良习惯,是孩子用来“要挟”父母的一种武器。因此,防止孩子哭闹的主要方法是,注意早期优良行为的培养,正确运用德育的一般原则,切忌溺爱、娇惯、迁就。

利用孩子喜欢听故事、看画书、看电视、电影等特点,经常对孩子进行教育,为孩子树立正面形象。引导儿童学习摹仿他们心目中的主人公,培养孩子坚强,勇敢,克服困难的品质,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约束自己情感和欲望的能力。

只要作父母的能有意识有计划地训练孩子,严格要求,孩子的哭声就会逐步减少。
第3个回答  2019-04-24
不要刻意改,因为情到泪点自然哭。你就是先天比别人泪点低,除了憋着,没有好办法。这没事,等你哭的次数多了,等你再长大一点儿,等你经历的事情多了,等你的看法变了。你自然就会发现,有一天你突然就不会再轻易的哭了。
第4个回答  2019-04-22
晕 楼上的孩子估计已经很大了吧要是刚出生的婴儿 就行不通了我刚有孩子 让孩子不哭 关键是要照顾好宝宝的生活:如衣服适量,每天要根据气温换衣服、勤换尿不湿、勤喂乳等等,这个要做父母的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做到孩子哭,能准确及时找出哭的原因 ,以后就省事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