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篇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600字)

如题所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读后感:好一个“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放眼望去,现今中国还有几个这样能为广大老百姓舍身处地考虑的父母官啊,只见各大报纸头条到处充斥着今天某省省长明天某县党委书记贪污受贿,生活腐败,当然我们不能忽视国家也在大力清除这些国家的蛀虫,可是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官场腐败之严重,而这又何止发生在官场呢。 今年国内局势可说是坎坷,北方遭旱灾,南方遭水灾,再加之又是鼠患又是大规模蓝藻爆发,猪肉涨价导致人心惶惶,连众妖怪宁可放弃唐僧肉都要先捉猪八戒来解谗了。在这种“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更需要好官呢。请不要再把赈灾物资据为己有,也不要硬生生地从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手中抢走他们的希望,他们不指望你们能拔一根毛给他们,但是他们有他们应得的利益。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由诗人联想至父母官,我们所需要的不正是这种想人之所想,什么事情都身先士卒的好官吗?值得欣慰的是,前几天萍girl给我讲了一个沈阳铁路局的领导,他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原先是在哈尔滨铁路局工作,他严于律己,并且言传身教,将哈铁整顿得井井有条,由于出色的业绩被调至沈铁,希冀能取得和哈铁一样的效果。果不其然,沈铁在他的治理下焕然一新了,令人刮目相看,提到沈铁的服务水平那是没得话说。现举其事例如下:列车进站时,需要将门(还是阶梯,记不太清了,萍girl,要是有误的话指出一下)放下,这是需要用手来完成的,可是有位列车员却嫌脏用脚将其踢下,当然他也就下岗了;还有就是每次进站时,这位领导会带着手套亲自伸手去检查厕所下水道处的清洁程度...等等不一而足。这样一个他却因为他的做法不容于现代社会的某些人利益,他的妻子被人杀害了。多么痛心疾首的事情啊。当我听说完这位领导的事迹时,我从一刚开始的不相信到后来变成了肃然起敬。我想,他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尊敬。 呵呵,絮絮叨叨写了这么多,都不知道有没有走题,反正也是有感而发,那么就想到哪写到哪吧。随性。 最近会有点忙,可能会有些怠慢这个博客,不过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我的博客一定会越来越发展壮大的。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这是我的起点之岛,有了你,才有了我追求理想的热情高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1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

  诗人求亲告友,于公园761年春,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造的一座草堂。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不料,当年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诗人希冀用一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发胸臆,企求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来实现“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自我牺牲的精神,实现当初赴长安“再使风俗淳”的抱负。
全诗分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 “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 响宏大,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使“卷我屋上三重茅” 富有动作性和感情色彩。“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一个接一个的动态组成一幅幅图画,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第二节五句,是前一节的发展。诗人眼巴巴地望着狂风把屋上的茅草一层 又一层地“卷”走,有的“挂罥长林梢”,有的“飘转沉塘坳”,已无法收回。 而能够收回的,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极深刻,也极 沉痛。“归来倚仗自叹息”中的“归来”,补写初闻风声,诗人即拄杖出门, 直至大风破屋,茅草丢失,才无可奈何地回到屋内。“自叹息”的“自”字尤 沉痛。如此不幸,却无人同情和帮助,只有“自”叹“自”嗟。世风之浇薄,意在言外。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宛然在目,而又今中含昔、小中见 大。成都的八月并不冷,然而“床头屋漏无干处”,布衾又旧又破,就感到冷。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词约义丰,概括了长期以来的贫 困生活。而这贫困,又与国家的丧乱有关。“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 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 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 残破不堪的国家; 一收,又回到 “长夜沾湿”,布衾似铁的现实,水到渠成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第四节以表现理想和希望的“安得”二字领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 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三句,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 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欢 颜”、“安如山”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 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温何由彻”的痛苦 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这种激情和希望,咏歌之不足, 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 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