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挂六国相印的故事

如题所述

“六国相印”说的是苏秦游说六国,成为六国宰相之后,身上带着六国相印的故事。

苏秦是战国时期与张仪同样有名的政治家,与张仪形成一纵一横的对比。苏秦有着无比辉煌的政治人生,曾成功说服六国实行他的合纵主张,并执相印,成为六国宰相,权势滔天。

早年苏秦在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在学成后,就决定游历列国,向那些国家的君王推广他的主张,以此受到重用和赏识。

然而他的游说行动却惨遭失败,在各国君王那里遭到了拒绝和轻视。尤其是在多次建议秦王用连横策略兼并其他国家时,被秦王以他的想法都是空谈的理由而拒绝。

长时间的游历使苏秦用尽了钱财,身上的衣物也没有完好的了,最后他只能无奈回家。回到家后,即使被游说的失败与家人冷漠的态度而打击,苏秦仍未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再一次努力钻研,刻苦读书,坚信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一年的刻苦努力后,苏秦重新出发游说各国。这次他成功地将自己合纵的主张推广给了六国君王,成功组织了六国联盟抵抗秦国,致使秦国十五年内不敢出兵攻打六国,获取了六国十五年的和平生活。

扩展资料:

“六国相印”的历史:

前294年,齐国发生了“田甲劫王”的严重政治事件,长期把持齐国政权的田婴、田文一派受到打击,孟尝君被迫出走,这位齐国宗室的后半生就是在对付自己的祖国中度过的。

孟尝君的下台给苏秦进一步施展外交欺骗创造了巨大的空间。由于骗取了齐湣王的信任,苏秦一度被任命为齐、赵、燕三国的相邦(只是三国相印),但他却利用这一切有利条件极力挑拨齐、赵关系,而苏秦的筹码正是富裕强盛的宋国(此时宋国已经几乎统一了淮泗之间的全部版图)。

齐湣王想用宋国的膏腴之地笼络新兴的赵国,而苏代则千方百计阻挠。不仅如此,苏秦为了使齐国彻底孤立,还鼓动齐湣王攻打昔日的盟国。前289年,齐、赵合军攻韩,至鲁关下。

对于苏代的活动,赵国曾一度非常抵触。但是赵国的日渐强大使秦国也不得不未雨绸缪。前288年,秦昭王欲自立为帝,又恐齐国反对,于是便尊齐湣王为东帝,自立为西帝,并约定五国伐赵,瓜分赵国。

燕昭王恐赵国灭亡后齐国愈强、燕国愈弱,于是便让苏秦阻止了这次军事行动。苏代骗齐湣王去掉了帝号,并于前287年组织齐、楚、三晋合纵攻秦。

但是在对付秦国的同时,齐、赵、魏也在激烈地争夺宋国。秦昭王去帝请服后,各国失去了共同的敌人,于是矛盾公开化。

齐国和赵、魏为了夺取宋国的控制权而公然大战。前286年,不甘失败的赵国又一次向齐国挑战,挫败赵国之后,齐湣王紧接着第三次伐宋,这一次孤立无援的宋国终于被吞并了,而齐国也彻底失去了楚、三晋等的支持。

前285年,秦军越过魏、韩两国攻齐,打败了已成强弩之末的齐军,夺取了位于宋地北界的河东九城,不久后赵国也攻陷了齐国在黄河以西的据点灵丘,作为将来进军的基地。

前284年,秦、燕、三晋五国联军大举进攻齐国。齐湣王命伐宋的功臣触子为将。触子欲图利用济水天险和联军对峙,然后等待联军出现破绽再予以打击。

但是急于求胜的齐湣王却用恶言逼迫触子出战,触子不得不与联军交锋,临阵时又心生犹豫企图退兵,结果被五国联军趁势大败,触子从此不知其所。

齐湣王又命达子率齐军余部迎战,但由于齐湣王赏罚不明,士气低落的齐军再次被痛击。齐湣王此时才发现苏秦的间谍身份,遂将其车裂于临淄市中。

齐湣王辗转逃亡到五都之一的莒。楚国以助齐之名占领了淮北等大片土地,楚将淖齿甚至深入至莒,被齐湣王拜为相邦。不久,齐湣王被淖齿弑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齐湣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25

苏秦游说完各个诸侯后,六国达成合纵联盟,团结一致。苏秦被任命为从约长(合纵联盟的联盟长),并且担任了六国的国相,同时佩戴六国相印。

合纵成功后,苏秦自楚北上,向赵王复命,途经洛阳。车马行李、各诸侯送行的使者颇多,气派比得上帝王。周显王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害怕,便为他清扫道路,并派人到郊外犒劳。

苏秦的家人也匍匐在地,不敢仰视。苏秦感慨万千,说:“同样的一个人,富贵了,亲戚敬畏;贫贱时,连亲戚都轻视,更不必说一般人了。假使我当初在洛阳有二顷良田,现在又怎能佩带六国相印呢!”于是散发千金,赏赐给亲戚和朋友。

扩展资料

苏秦的合纵说首先是基于一种地缘政治的分析。他深谙天下山川形胜,熟知各国力量现状,他每到一国即首先向当局者详陈该国的地缘环境形势,苏秦提醒山东六国首先应明确各自的安全状况,他反复告诫六国的君主,要明白这一形势,即他们共同的危险来自西方侧翼的秦国。

由于秦国享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地形地势优势、体制优势,将来必定是一种能够凌驾于六国实力之上的强权力量。因此,六国中每一个国家都绝对不能与秦国单独媾和以求苟安一时,更不能与秦结为同盟,那不啻是与虎谋皮。摆在他们面前的路只有一条:“六国从亲”,并力西向以抗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3-05

战国是一个到处充满纷争的时代,各地都是割据王侯,每一个诸侯国都在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希望有朝一日能一统天下恢复往日的平静,国家富强需要在许多方面都有所建树,尤其是对人才的需求更加看重,而纵横家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人才,所谓的纵横家就是类似于现在的外交官,通过游说各国而达到自己的目的,然而这样的人却很容易背上一个只会说空话而耽误国家的骂名。



并且在当时纵横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国家归属概念,对他们就是人们所说的"墙头草",哪个国家愿意重用他们就为那个国家效力,在他们眼里或许没有忠诚,只有"利益",所以很多诸侯国的领导者并不喜欢这些人。

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苏秦,他取得了纵横家最高的荣耀。

公元前333年,苏秦一行到达了秦国以后,就想以"兼并之策"游说秦王。但是,刚好遇到秦惠文王车裂了商君卫鞭,心里对游说之士憎恨之极。所以,苏秦的策略惠文王听不进去,极不耐烦地推辞道:"听说,羽毛不丰满,不可高飞;政令不完善,不可责罚百姓;政教不顺民心,不可麻烦群臣。现在,先生不远千里来到我秦国的大庭教训我,我想,还是改日我再聆听你的教诲吧!"

苏秦无功而返,回到住处后,先后给惠文王写了十封书信,但均无回音。由于他在秦国住了很久,黑绍装已经破旧了,带来的钱财也花光了,无奈之下,他只好回到洛阳。

邻里百家都将他视作游手好闲之徒,对于这些苏秦虽然没有表现出来,但是在暗地里更加发愤图强,他潜心学习,感觉到累了的时候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



于是,苏秦再次辞别家乡,踏上了游说六国之路。

苏秦最先得到了燕文侯的赏识,然后来到了赵国,赵肃侯对他的"合纵"之策很感兴趣,他们相谈甚欢,兴奋之时,还互相拍打对方的手掌。

苏秦说:"如若六国合纵联盟,可共同抗秦。谁若不按盟约办事,其他五国可齐力讨伐。如此这般,大计可成。秦兵当再也不敢前来危害山东各国,赵国霸主事业可成。"

赵肃侯听后十分高兴,说道:"管理国家,我资历尚浅。从未听过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谋略。如今你献策保全天下,我愿率领全国民众,听候你的安排。"

赵王非常赏识苏秦,拜他为相,并封他为武安君,令其以"合纵"之策,游说另外五国,拆散之前的连横,使得六国联盟,共同抗秦。



在苏秦的游说之下,最终说服了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和楚王,联合了六国,他做了合纵联盟的盟长,担任了六国的相国,"合纵"之策取得了成功,秦兵再也未敢进入函谷关以东地区。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小时后读了不少书,成人之后,在齐国拜鬼谷子为师,向他学习从横术。从横就是合纵连横。当时南北叫从,东西叫横。战国七雄,秦国远据西边的关中,燕,韩,赵,魏,齐,楚,六国的地理,都在南北两端的山之东,六国合作抗秦称合从,六国共事秦国横称连。
四处碰壁,潦倒返乡:学好本事周游列国,推销他的策术,但他时济不佳,各国诸侯瞧不起,他,浪荡江湖数载,四处碰壁,穷途末路,只好回到洛阳。走入家门,兄嫂对他不理不睬,老婆,小妾,也笑他没出息。家小认为他只会耍嘴皮游说诸侯,谁会听你那套陈腔滥调?哪里会有出头日子?苏秦在家中受到奚落,却没有对自己失去信心,他每天揣摩古书,揣就是定,摩就是合,揣术是决定诸侯合从的策略,摩术就是揣摩国君的意向,以便和他接近。2、燕赵结盟:他第一站首先游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的人,认为苏秦,是说大话的人,大家轻视他,他根本没见到显王。第二站,苏秦到了赵国邯郸,赵肃侯和相国奉阳君,两人相处很不和睦,但他们也不理他。第三站到咸阳,游说秦惠王,王讨厌外地说客,也受到不用。第四站到燕国待了一年,燕王终于接见他谈天下大势,彼此谈得非常投缘。苏秦建言燕赵同盟,要燕王主动向赵国提出合从计划,两国同心,不怕外患。3、合从拒秦成功:燕王拨经费给苏秦,请他去邯郸游说赵国,相国已死,年轻有为的赵肃侯正式接掌了赵国,苏秦手拿着一份军事地图,向赵王作简报,说六国土地合起来大秦国五倍,军队大秦国十倍,只要六国合从在一起,力量就足够制伏秦国。赵王听了有理,他提议由六国签订和约,共拒强秦。苏秦就这样当上燕、韩、赵、魏、齐、楚、六个国家相国,佩起六国国家相印。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03-20

苏秦,战国时期有名的纵横家,鬼谷子的高徒,和秦相张仪有相同名声和地位,但他最终却落得个五马分尸的下场,这背后到底有怎样故事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