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历代皇帝谥号、庙号、年号

为什么历史上称呼不同朝代的皇帝时用不同的叫法,比如汉朝、魏晋南北朝的皇帝、称谥号(汉文帝、汉武帝),唐朝、宋朝皇帝称庙号(唐太宗、宋太祖),而明清皇帝称年号呢?
我知道明清以前的皇帝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年号,但为什么明清的皇帝一般不习惯称庙号或谥号呢?而汉朝皇帝一般不习惯称庙号,唐宋皇帝一般不习惯谥号呢?

像是庙号,在汉朝、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像是汉惠帝、汉景帝都没有庙号,而那个时候皇帝的谥号简单,就两个字,其中前面的是固定的,都是孝字;像汉武帝谥号是孝武,汉武帝也就是由这个谥号来的。
但是到了唐朝以后,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年号很多,而谥号又很长,不像汉武帝这样能概括出来,比如唐太宗谥号就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高宗谥号就是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所以后世称庙号能比较容易知道说的是谁,不然一个人十几个年号,谁记得住啊。无论是谥号还是庙号都是皇帝死了之后叫的,皇帝活着的时候,还是叫年号的。
而明清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当时就称年号,也就这样延续下来了。明清皇帝的谥号也都是比较长,但是因为习惯称年号,也就没在皇帝死后叫庙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15
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其余的称帝。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如果你仔细看了《历代纪元表》,就会发现明清以前的皇帝,几乎每位皇帝都有两个以上的年号。而明朝和清朝的皇帝,每个人只有一个年号,为了方便起见,大家就直接叫他们的年号了。
第2个回答  2010-05-15
隋以前,皇帝一般都有谥号,但不一定有庙号,所以常称谥号,如汉武帝;隋以后,谥号变长,且一般人人都有庙号(一般废帝和亡国之君除外),因此常称庙号,如唐太宗;明清时期,一般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因此常称年号,如清康熙帝。
第3个回答  2010-05-15
帝号包括谥号、庙号、年号和尊号
庙号、谥号为最高统治者死后追加的称号,是后人及后世对亡帝的称呼。自西汉至隋朝的皇帝多称谥号。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
尊号,为皇帝在位时期,由臣下给予的尊称,亦作为帝号。尊号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尊号字数不一,常遇事而累加。称呼时习惯于使用尊号之首的两个字
年号,为最高统治者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
国号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即国家的名称或名号

康熙
谥号:仁皇帝
庙号:圣祖
年号:康熙
国号:清
第4个回答  2010-05-17
谥号是死之后,依照此人生前的事迹给予的称号
庙号是皇帝死之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

像是帝王、贵族、大臣甚至一些文人都是可以有谥号的,但是庙号是皇帝的专用

至于年号则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是汉武帝首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