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家的故事(500字以上)

尽量详细,只要一个人的(要著名的、不要华罗庚的)

毕达哥拉斯

传说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教师,他认为每一个都该懂些几何。有一次他看到一个勤勉的穷人,他想教他学习几何,因此对此人建议:如果这人能学懂一个定理,那么他就给他一块钱币。

这个人看在钱份上就和他学几何了,可是过了一个时期,这学生对几何却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反而要求毕达哥拉斯教快一些,并且建议:如果老师多教一个定理,他就给一个钱币。不需要多少时间,毕达哥拉斯把他以前给那学生的钱全部收回了。

扩展资料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1”是数的第一原则,万物之母,也是智慧;“2”是对立和否定的原则,是意见;“3”是万物的形体和形式;“4”是正义,是宇宙创造者的象征.

“5”是奇数和偶数,雄性与雌性和结合,也是婚姻;“6”是神的生命,是灵魂;“7”是机会;“8”是和谐,也是爱情和友谊;“9”是理性和强大;“10”包容了一切数目,是完满和美好。

毕达哥拉斯的黄金分割:(a:b=<a+b>:a)。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由太阳、月亮、星辰的轨道和地球的距离之比,分别等于三种协和的音程,即八度音、五度音、四度音。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从数量上看,夏天是热占优势,冬天是冷占优势,春天是干占优势,秋天是湿占优势,最美好的季节则是冷、热、干、湿等元素在数量上和谐的均衡分布。

毕达哥拉斯学派从数学的角度,即数量上的矛盾关系列举出有限与无限、一与多、奇数与偶数、正方与长方、善与恶、明与暗、直与曲、左与右、阳与阴、动与静等十对对立的范畴,其中有限与无限、一与多的对立是最基本的对立,并称世界上一切事物均还原为这十对对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毕达哥拉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高斯的祖父是农民,父亲除了从事园艺的工作外,也当过各色
  各样的杂工,如护堤员、建筑工等等。父亲由于贫穷,本身没有受
  过什么教育。
  母亲在三十四岁时才结婚,三十五岁生下了高斯。她是一名石
  匠的女儿,有一个很聪明的弟弟,他手巧心灵是当地出名的织绸能
  手,高斯的这位舅舅,对小高斯很照顾,有机会就教育他,把他所
  知道的一些知识传授给他。而父亲可以说是一名”大老粗”,认为
  只有力气能挣钱,学问对穷人是没有用的。
  高斯在晚年喜欢对自己的小孙儿讲述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他说
  他在还不会讲话的时候,就已经学会计算了。
  他还不到三岁的时候,有一天他观看父亲在计算受他管辖的工
  人们的周薪。父亲在喃喃的计数,最后长叹的一声表示总算把钱算
  出来。
  父亲念出钱数,准备写下时,身边传来微小的声音:「爸爸!
  算错了,钱应该是这样.....。」
  父亲惊异地再算一次,果然小高斯讲的数是正确的,奇特的地
  方是没有人教过高斯怎么样计算,而小高斯平日靠观察,在大人不
  知不觉时,他自己学会了计算。
  另外一个著名的故事亦可以说明高斯很小时就有很快的计算能
  力。当他还在小学读书时,有一天,算术老师要求全班同学算出以
  下的算式:
  1 + 2 + 3 + 4 + ....+ 98 + 99 + 100 = ?
  在老师把问题讲完不久,高斯就在他的小石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下答
  案5050,而其它孩子算到头昏脑胀,还是算不出来。最后只有高斯
  的答案是正确无误。
  原来 1 +100= 101
  2 + 99 = 101
  3 + 98 = 101
  .
  .
  .
  50 + 51 = 101
  前后两项两两相加,就成了50对和都是 101的配对了
  即 101 × 50 = 5050。
  按:今用公式

  表示 1 + 2 + ... + n
  高斯的家里很穷,在冬天晚上吃完饭后,父亲就要高斯上
  床睡觉,这样可以节省燃料和灯油。高斯很喜欢读书,他往往
  带了一捆芜菁上他的顶楼去,他把芜菁当中挖空,塞进用粗棉
  卷成的灯芯,用一些油脂当烛油,于是就在这发出微弱光亮的
  灯下,专心地看书。等到疲劳和寒冷压倒他时,他才钻进被窝
  睡觉。
  高斯的算术老师本来是对学生态度不好,他常认为自己在
  穷乡僻壤教书是怀才不遇,现在发现了「神童」,他是很高兴
  。但是很快他就感到惭愧,觉得自己懂的数学不多,不能对高
  斯有什么帮助。
  他去城里自掏腰包买了一本数学书送给高斯,高斯很高兴
  和比他大差不多十岁的老师的助手一起学习这本书。这个小孩
  和那个少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他们花许多时间讨论这里面的
  东西。
  高斯在十一岁的时候就发现了二项式定理 ( x + y )n的一般
  情形,这里 n可以是正负整数或正负分数。当他还是一个小学生
  时就对无穷的问题注意了。
  有一天高斯在走回家时,一面走一面全神贯注地看书,不
  知不觉走进了布伦斯维克 ( Braunschweig ) 宫的庭园,这时布伦
  斯维克公爵夫人看到这个小孩那么喜欢读书,于是就和他交谈
  ,她发现他完全明白所读的书的深奥内容。
  公爵夫人回去报告给公爵知道,公爵也听说过在他所管辖
  的领地有一个聪明小孩的故事,于是就派人把高斯叫去宫殿。
  费迪南公爵 ( Duke Ferdinand ) 很喜欢这个害羞的孩子,也
  赏识他的才能,于是决定给他经济援助,让他有机会受高深教
  育,费迪南公爵对高斯的照顾是有利的,不然高斯的父亲是反
  对孩子读太多书,他总认为工作赚钱比去做什么数学研究是更
  有用些,那高斯又怎么会成材呢?
  高斯的学校生涯
  在费迪南公爵的善意帮助下,十五岁的高斯进入一间著名
  的学院(程度相当于高中和大学之间)。在那里他学习了古代
  和现代语言,同时也开始对高等数学作研究。
  他专心阅读牛顿、欧拉、拉格朗日这些欧洲著名数学家的
  作品。他对牛顿的工作特别钦佩,并很快地掌握了牛顿的微积
  分理论。
  1795年10月他离开家乡的学院到哥庭根 ( Gottingen )去念大
  学。哥庭根大学在德国很有名,它的丰富数学藏书吸引了高斯
  。许多外国学生也到那里学习语言、神学、法律或医学。这是
  一个学术风气很浓厚的城市。
  高斯这时候不知道要读什么系,语言系呢还是数学系?如
  果以实用观点来看,学数学以后找生活是不大容易的。
  可是在他十八岁的前夕,现在数学上的一个新发现使他决
  定终生研究数学。这发现在数学史上是很重要的。
  我们知道当 n ≥ 3 时,正 n 边形是指那些每一边都相等,
  内角也一样的 n 边多边形。
  希腊的数学家早知道用圆规和没有刻度的直尺画出正三、
  四、五、十五边形。但是在这之后的二千多年以来没有人知道
  怎么用直尺和圆规构造正十一边、十三边、十四边、十七边多
  边形。
  还不到十八岁的高斯发现了:一个正 n 边形可以用直尺和
  圆规画出当且仅当 n 是底下两种形式之一:

  k= 0,1,2, ...
  十七世纪时法国数学家费马 ( Fermat ) 以为公式
  在 k = 0, 1, 2, 3, ....给出素数。(事实上,目前只确定 F0,F1,F2,F4
  是质数,F5不是)。
  高斯用代数方法解决了二千多年来的几何难题,而且找到
  正十七边形的直尺与圆规的作法。他是那么的兴奋,因此决定
  一生研究数学。据说,他还表示希望死后在他的墓碑上能刻上
  一个正十七边形,以纪念他少年时最重要的数学发现。
  1799年高斯呈上他的博士论文,这论文证明了代数一个重
  要的定理:任何一元代数方程都有根。这结果数学上称为”代
  数基本定理”。
  事实上在高斯之间有许多数学家认为已给出了这个结果的
  证明,可是没有一个证是严密的,高斯是第一个数学家给出严
  密无误的证明,高斯认为这个定理是很重要的,在他一生中给
  了一共四个不同的证明。高斯没有钱印刷他的学位论文,还好
  费迪南公爵给他钱印刷。
  二十岁时高斯在他的日记上写,他有许多数学想法出现在
  脑海中,由于时间不定,因此只能记录一小部份。幸亏他把研
  究的成果写成一本叫<算学研究>,并且在二十四岁时出版,
  这书是用拉丁文写,原来有八章,由于钱不够,只好印七章,
  这书可以说是数论第一本有系统的著作,高斯第一次介绍”同
  余”这个概念。
  Top
  巴比仑
  灿烂的古巴比仑文化
  发源于现在土耳其境内的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发拉底
  河 (Euphrates) ,向东南方流入波斯湾。河流经过现在的叙利
  亚和伊拉克。
  现在我们生活的「星期制度」是源于古代巴比仑。巴比仑
  人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七天组成一个星期,一个星期的最后
  一天减少工作,用来举行宗教礼拜,称为安息日-这就是我们
  现在的礼拜日。
  我们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小时有六十分,一分有六十
  秒这种时间分法就是巴比仑人创立的。在数学上把圆分三百六
  十度,一度有六十分这类六十进制制的角度衡量也是巴比仑人
  的贡献。
  古代巴比仑人的书写工具是很奇特的,他们利用到处可见
  的粘泥,制成一块块长方薄饼,这就是他们的纸。然后用一端
  磨尖的金属棒当笔写成了「楔形文字」 (cuneiform) ,形成泥
  板书。
  希腊的旅行家曾记载巴比仑人为农业的需要而兴建的运河
  ,工程的宏大令人惊叹。而城市建筑的豪美,商业贸易的频繁
  ,有许多人从事法律、宗教、科学、艺术、建筑、教育及机械
  工程的研究,这是当时其它国家少有的。
  可是巴比仑盛极一时,以后就衰亡了,许多城市埋葬在黄
  土沙里,巴比仑成为传说神话般的国土,人们在地面上找不到
  这国家的痕迹,曾是闻名各地的「空中花园」埋在几十米的黄
  土下,上面只有野羊奔跑的荒原。
  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法国和英国考古学家发掘了古城
  及获得很多文物,世人才能重新目睹这个地面上失踪的古国,
  了解其文化兴盛的情况。特别是英国人拉雅( Loyard)在尼尼
  微(Nineveh)挖掘到皇家图书馆,两间房藏有二万六千多件泥
  板书,包含历史、文学、外交、商业、科学、医药的记录。巴
  比仑人知道五百种药,懂得医治像耳痛及眼炎,而生物学家记
  载几百种植物的名字及其性质。化学家懂得一些矿物的性质,
  除了药用外,而且还利用提炼金属,制陶器及制玻璃的水平很
  高。
  有这样高文化水平的民族,他们的数学也该是不错吧?这
  里就谈谈他们这方面的贡献。

  巴比仑人的记数法
  巴比仑人用两种进位法:一种是十进制,另外一种是六十
  进位。
  十进制是我们现在普通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方法,打算盘的
  「逢十进一」就是基于这种原理。
  巴比仑人没有算盘,但他们发明了这样的「计算工具」协
  助计算(图一)。在地上挖三个长条小槽,或者特制有三个小
  糟的泥块,用一些金属小球代表数字。

  比方说:巴比仑城南的农民交来了 429 袋的麦作为国王的
  税金,而城东的农民交来了 253 袋的麦。因此国王的仓库增加
  了 429 + 253 = 682 袋粮食。我们用笔算一下子就得到答案,可
  是巴比仑人却是先在泥板上的小槽上分别放上:4 个, 2 个,
  9 个的金属球,这代表了 429。然后在置放 4 个金属球的小槽
  上添加 2 个小球,中间槽上添加 5 个小球,最后的小槽上添加
  3 个小球。
  现在最后一列的小槽上有 12 个小球,巴比仑人就取掉十
  个,在中间那个槽里添上 1 个小球-这也就是「逢十进一」。
  最后泥板上的数字 682 就是加的结果。这不是很好玩吗?
  (图二)我们可以利用这方法以实物教儿童认识一些大数的加
  法。

  六十进制制目前是较少用到,除了在时间上我们说:一小
  时 = 60 分,1 分 = 60 秒外,在其它场合我们都是用十进制制。
  可是你知道吗?就是古代的巴比仑人定下一年有三百六十
  五天, 十二个月,一个月有二十九天或三十天,每七天为一个
  星期,一个圆有三百六十度,一小时有六十分,一分有六十秒
  等等,我们现代还是继续采用。
  考古学家在一块长三又八分之一吋,宽二吋,厚四分之三
  吋的泥板书上发现了巴比仑人的记数法。

  这泥板的中间从上到下有像(图四)的符号:读者可以看
  出这是代表:1,2,3,4,5,6,7,8,9,10,11,12,13。

  这泥板书受到盐和灰尘的侵蚀,但可以看到泥板书的右边
  前五行是形如:

  很明显的这应该代表 10,20,30,40,50。
  可是接下来的却是这样的符号:

  如果我们前面知道的符号是写成:
  1 1,10 1,20 (缺三个) 2 2,10
  这是什么意思呢?考古学家猜测那几个符号照上面10,20,30,
  40,50的次序应该是代表60,70,80,(缺掉的90,100,110),120,130。
  是否那个 1 的符号也可以代表 60 呢?如果是的话那么 1,10
  就是代表 60 + 10 = 70。而 1,20 是代表 60 + 20 = 80。而那个
  将代表 2 × 60 = 120了。很明显 2,10是代表 120 + 10 = 130。
  这样的猜测是合理的,由于巴比仑人没有符号表示零,而
  他们采用的是 60 进位制,因此同样一个符号 可以代表 1 或 60。
  没有零符号在记数上是很容易产生误会,比方说: 可以
  看成 1,20 = 1 × 60 + 20 = 80 或 1,0,20 = 1 × 602 + 0 × 60 + 20 = 3620。
  到了两千年前巴比仑人才采用 表示零。
  因此像 代表 2,3,0,41 即 2 × 603 + 3 × 602 + 41 = 442841
  从此巴比仑人小于 60 的数字的记数可以看出他们懂得「位值原理」。

  巴比仑人怎样进行除法运算?
  从一些泥板书里可以看出底下的对应。
  2 30 16 3,45 45 1 ,20
  3 20 18 3,20 48 1 ,15
  4 15 20 3 50 1 ,12
  5 12 24 2,30 54 1 , 6 ,40
  6 10 25 2,24
  8 7,30 27 2,13,20
  9 6,40 30 2
  10 6 32 1,52,30
  12 5 36 1,40
  15 4 40 1,30
  如果你在现在的伊拉克的土地上发掘这样的泥板书,你能了解这是什么
  意思吗?四十多年前考古学家发现这事实上就是巴比仑人的「倒数表」。我
  现在把以上的表改写:

  你可以看出这就是把整数 n 的倒数1/n用六十进的分数来表示。比方说 27
  对应 2,13,20意思就是:

  你会注意到以上的表缺少了:7,11,13,14,17,19,21,23,26,28,31,33,34,35等等,
  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是这样:巴比仑人只列下以六十进制制的分数表示式是有限长的那些整
  数,而这些整数只能是 2a3b5c(这里a,b,c是大于或等于零的整数)的样子。
  对于 7 来说,它的倒数如果是以六十进制数表示将得到循环分数,即 8,34,17,
  8,34,17,....直到无穷。对于 11 也是如此,我们得到 5,27,16,21,49 然后重复以上的样
  式以至无穷。
  为什么要构造这样的「倒数表」呢?
  我们在小学学计算:先学加,然后学减。先学乘,然后学除。如果现在要算
  a ÷ b ,我们可以把这问题转化成为 a × ( ),这样只要知道 b 的倒数,我们就「
  化除为乘」,计算有时是会快捷一些。
  古代的巴比仑人也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在实际生活上,如在灌溉、计算工资
  、利息、税项、天文等问题上遇到除的问题,就尽可能将它转变为乘的问题来解
  决,这时候「倒数表」就很有用了。
  Top
  祖冲之
  法国巴黎的「发现宫」科学博物馆中友祖冲之的大名与他所发现
  的圆周率值并列。他曾经算出月球绕地球一周为时27.21223日,与现代
  公认的27.21222日,在那个时代能有那么伟大的成就,实在让人佩服,
  难怪西方科学家把月球上许多「火山口」中的一个命名为「祖冲之」。
  而即使在社会主义共产国家「老大哥」苏俄,在莫斯科国立大学礼堂
  廊壁上,用彩色大理石镶嵌的世界各国著名的科学家肖像中,也有中国
  的祖冲之和李时珍,祖氏有那么杰出的表现,我们不能不对他稍有认识。
  Top
  阿基米得
  阿基米得最有名的名言,就是:「给我一个立足点,我就可以
  移动地球。」他一生专心研究科学上的体积和浮力问题,有一个有
  趣的故事,就是当时候国王叫金匠打造一顶纯金的皇冠,国王因为
  怀疑金匠加了杂物,就请阿基米得鉴定,阿基米得一直在想鉴定的
  方法,就在他走进浴缸里洗澡的时候,看见满出去的水时,悟出体
  积的原理,他高兴的跑出浴室,大叫:「我找到了!」一时忘了自
  己是光着身体呢!另外,阿基米得还有几何方面的数学成就哩!
  阿基米得是第一位讲科学的工程师,在他的研究中,使用欧几
  理得的方法,先假设,再以严谨的逻辑推论得到结果,他不断地寻
  求一般性的原则而用于特殊的工程上。他的作品始终融合数学和物
  理,因此阿基米得成为物理学之父。
  他应用杠杆原理于战争,保卫西拉斯鸠的事迹是家喻户晓的。
  而他也以同一原理导出部分球体的体积、回转体的体积(椭球、回
  转抛物面、回转双曲面),此外,他也讨论阿基米得螺线(例如:
  苍蝇由等速旋转的唱盘中心向外走去所留下的轨迹),圆,球体、
  圆柱的相关原理,其成就,在古时无人能望其项背。
  阿基米得将欧几理得提出的趋近观念作了有效的运用,他提出
  圆内接多边形和相似圆外切多边形,当边数足够大时,两多边形的
  周长便一个由上,一个由下的趋近于圆周长。他先用六边形,以后
  逐次加倍边数,到了九十六边形,求π的估计值介于3.14163和3.14286
  之间。另外他算出球的表面积是其内接最大圆面积的四倍。而他最得
  意的杰作是导出圆柱内切球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二倍。这定
  理就刻在他的墓碑上,也成为他名垂千古的一大注记。
  Top
  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是希腊的哲学家和数学家。出生在希腊
  撒摩亚(Samoa)地方的贵族家庭,年青时曾到过埃及和巴比仑那里学
  习数学,游历了当时世界上二个文化水准极高的文明古国。毕达哥
  拉斯后来就到意大利的南部传授数学及宣传他的哲学思想,后来和
  他的信徒们组成了一个所谓「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政治和宗教团体。
  毕达哥拉斯是比同时代中一些开坛授课的学者进步一点;因为
  他容许妇女(当然是贵放妇女而不是奴隶女婢)来听课。他认为妇
  女也是和男人一样在求知的权利上平等,因此他的学派中就有十多
  名女学者。这是其它学派所无的现象。
  传说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教师,他认为每一个都该懂些几何。
  有一次他看到一个勤勉的穷人,他想教他学习几何,因此对此人
  建议:如果这人能学懂一个定理,那么他就给他一块钱币。这个人
  看在钱份上就和他学几何了,可是过了一个时期,这学生对几何却
  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反而要求毕达哥拉斯教快一些,并且建议:
  如果老师多教一个定理,他就给一个钱币。不需要多少时间,毕达
  哥拉斯把他以前给那学生的钱全部收回了。
  毕达哥拉斯是死在意大利科多拿城里,在一场城市暴动中,
  他被人暗杀掉。他的坟墓现仍在意大利的这个古山城中,这坟墓就
  像中国的馒头式坟。二千多年过去了,这坟还保留下来,可见人们
  对这学者的重视。
  毕氏建立毕达歌拉斯兄弟会,崇拜整数、分数为偶像,他们认
  为透过对数的了解,可以揭示宇宙神秘,使他们更接近神,事实是
  一个宗教性社团组织。入会时需宣誓不得将数学发现公诸于世,甚
  至在毕氏死后,有成员因公开正12面体可由12个正五边形构成的发
  现而被迫浸水致死。他们集中注意于研究自然数和有理数,特别是
  完美数,它是本身正因子(除了本身之外)之和,例如:6=1+2+3、
  28=1+2+4+7+14。他们认为上帝因为6是完美的,因此选择以6天创造
  万物,且月亮绕行地球一周约28天。
  毕氏建立毕达歌拉斯兄弟会后不久,撰造了「哲学家(philosopher)」
  一词,在一次出席奥林匹亚竞赛时,弗利尤司的里昂王子问他会如何
  描述自己,他回道:「我是一位哲学家。」他解释说:「有些人因
  爱好财富而被左右,令一些人因热中于权力和支配而盲从,但是最
  优秀的人则献身于发现生活本身的意义和目的。他设法揭示自然的
  奥秘,热爱知识,这种人就是哲学家。」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是两股平方和。」这个定理
  中国人(周朝的商高)和巴比伦人早在毕氏提出前一千年就在使用,
  但一般人仍将定理归属于毕达歌拉斯,是因为他证明了定理的普遍性。
  毕氏认为寻找证明就是寻找认识,而这种认识比任何训练所累积的经
  验都不容置疑,数学逻辑是真理的仲裁者。
  毕氏很少公开露面,他虽然向学生教授数学和哲学,但绝不允
  许学生将之是外传,也因为兄弟会隐瞒数学发现,渐渐引起居民的
  畏惧、妄想和猜忌。后来因学派介入了政治事件,与学校所在地科落顿
  行政当局发生冲突,终于诱使居民毁了这学派,80岁时毕氏在一次夜
  间骚乱中被杀,而避居国外的信徒,继续传播他们的数学真理。
  对毕达歌拉斯而言,数学之美在于有理数能解释一切自然现象。
  这种起指导作用的哲学观使毕氏对无理数的存在视而不见,甚至
  导致他一个学生被处死。这位学生名叫希帕索斯,出于无聊,他
  试图找出根号2的等价分数,最终他认识到根本不存在这个分数,
  也就是说根号2是无理数,希帕索斯对这发现,喜出望外,但是
  他的老师毕氏却不悦。因为毕氏已经用有理数解释了天地万物,
  无理数的存在会引起对他信念的怀疑。希帕索斯经洞察力获致的
  成果一定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讨论和深思熟虑,毕氏本应接受这新
  数源。然而,毕氏始终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却又无法经由逻辑
  推理推翻希帕索斯的论证。使他终身蒙羞的是,他竟然判决将
  希帕索斯淹死。这是希腊数学的最大悲剧,只有在他死后无理数
  才得以安全的被讨论着。后来,欧几里德以反证法证明根号2是
  无理数。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5-30
筹算女杰王贞仪

女数学家王贞仪(1768-1797 ),字德卿,江宁人,是清代学者王锡琛之女,著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

从她遗留下来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从事天文和筹算研究的女数学家。算筹,又被称为筹、策、筹策等,有时亦称为算子,是一种棒状的计算工具。一般是竹制或木制的一批同样长短粗细的小棒,也有用金属、玉、骨等质料制成的,不用时放在特制的算袋或算子筒里,使用时在特制的算板、毡或直接在桌上排布。应用“算筹”进行计算的方法叫做“筹算”,算筹传入日本称为“算术”。算筹在中国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数者不用筹策”的记述,现在所见的最早记载是《孙子算经》,至明朝筹算渐渐为珠算所取代。

17世纪初叶,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了一种算筹计算法,明末介绍到我国,也称为“筹算”。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称其为“策算”。王贞仪也从事研究由西洋传入我国的这种筹算,并且写了三卷书向国人介绍西洋筹算。她在著作中对西洋筹算进行增补讲解,使之简易明了。王贞仪介绍的纳皮尔算筹乘除法,当时的读者认为容易了解,但与当时我国的乘除法筹算的方法相比,显得较繁杂,因此,数学家们没有使用西洋筹算,一直使用中国筹算法。今天的读者把中外筹算乘除法视为老古董,采用的是由外国传入的笔算四则运算,这种笔算于1903年才开始被使用,故我国与世界接轨使用笔算的历史只有100年。

数学会女前辈高扬芝

高扬芝(1906-1978 ),江西南昌人,从小学习勤奋,特别喜欢数学。

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由于学习成绩优秀,1930年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上海大同大学担任数学教员,后成为教授、数学系主任。在课堂教学中,她遵循《学记》中所说的:“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所以,高扬芝的数学教学一贯是兢兢业业、讲求实效,深受学生欢迎。

高扬芝长期从事数学分析(旧时叫高等微积分)、高等代数和复变函数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她深知,高等数学比初等数学更加抽象,外行人常常把它看成是由冷酷的定义、定理、法则统治着的王国。因此,高教授常常告诉学生,数学结构严谨,证明简洁,蕴含着数学的美。它像一座迷宫,只要你潜心学习、研究,就能寻求到走出迷宫的正确道路。一旦顺利走出迷宫,成功的愉悦会使你兴奋不已,你会向新的、更复杂的迷宫挑战,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她在上海大同大学工作不到五年的时间里,自身潜在的科研天赋很快被唤醒催发。经过刻苦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实践,她撰写出论文《Clebsch氏级数改正》,1935年在交通大学主编的《科学通讯》上连载,得到同行好评。解放后,她又著有《极限浅说》《行列式》等科普读物多部。

高扬芝是中国数学会创始时的少数女性前辈之一。1935年7月25日中国数学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举行成立大会,共有33人出席,高扬芝就是其中的一位。在这次年会上,她被推选为中国数学会评议会评议,后连任第二、三届评议会评议。1951年8月,中国数学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了规模空前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高扬芝出席了大会。她是这次到会代表63人中惟一的女代表。20世纪60年代,她被选为江苏省数学会副理事长。

第一位数学女博士徐瑞云

徐瑞云,1915年6月15日生于上海,1927年2月考入上海著名的公立务本女中读书。徐瑞云从小喜欢数学,读中学时对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因此,1932年9月高中毕业后报考了浙江大学数学系。当时,浙大数学系的教授有朱叔麟、钱宝琮、陈建功和苏步青。此外,还有几位讲师、助教。数学系的课程主要由陈建功和苏步青担任。当时数学系的学生很少,前一届两个班学生共五人,她这届也不过十几人。

当时苏步青才30岁,看上去十分年轻,因此徐瑞云的同学中有人认为苏步青是助教,可是听完一堂课后就不住地赞叹说:“想不到助教竟能讲得这么好。”这件事引起知情者的哄笑。徐瑞云在陈建功和苏步青的教导下,勤奋学习,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她的考试成绩经常是满分。1936年7月,徐瑞云以优异成绩毕业了,被浙大数学系留校任助教。1937年2月,26岁的徐瑞云与28岁的生物系助教江希明喜结伉俪。新婚三个月后,徐瑞云夫妇获得亨伯特留学德国的奖学金,双双乘船漂洋赴德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

徐瑞云有幸被德国著名的数学大师卡拉凯屋独利接受,由他担任她的数学博士指导老师。当时有不少学生想请他作导师,他都没有同意。而徐瑞云这位东方女士因学习勤奋,数学功底扎实,成了卡拉凯屋独利的关门弟子。徐瑞云主要研究三角级数论。这门学科起源于物理学的热传导问题的傅里叶分析的主要部分,是当时国际上研究的热门之一,在中国还是一个空白。

徐瑞云为将来能在分析、函数论方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废寝忘食,广撷博采,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图书馆里。1940年底,徐瑞云获得博士学位,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数学博士。她的博士论文“关于勒贝格分解中奇异函数的傅里叶展开”,1941年发表在德国《数学时报》上。

完成学业的徐瑞云夫妇,随即离德回国,于1941年4月回到母校,双双被聘为副教授,正式登上在战火硝烟的大后方培养人才的讲台。在艰苦的条件下,陈建功和苏步青没有中断在杭州时共创的函数论和微分几何两个数学讨论班,这是一种教学相长、遴选英彦的科研形式,徐瑞云也参与其间。1944年11月,英国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李约瑟参观了浙大数学系和理学院,连声称赞道:“你们这里是东方的剑桥!”这更加激励了徐瑞云的勤奋工作。她这时教的学生曹锡华、叶彦谦、金福临、赵民义、孙以丰、杨宗道等,后来都成了杰出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1946年,31岁的徐瑞云提升为正教授。

1952年,徐瑞云调入浙江师院,被任命为数学系主任,从此全身投入了艰苦的创建数学系的工作中。在她的领导下,没有几年功夫,数学系已初具规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第一届本科毕业生约有三分之一考取了研究生。他们系也成为全国同行的楷模,进入全国同行前列。徐瑞云在建设数学系的同时,没有忘记科学研究。她翻译了苏联那汤松的名著《实变函数论》。译本于1955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一位女数学院士胡和生

胡和生于1928年出生在南京市一个艺术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画家。她从小耳濡目染,聪明好学,画感、乐感很强,祖父和父亲特别喜欢她。读小学和中学时,她不偏科,文理兼优,这些对她后来从事数学事业帮助很大。

胡和生虽然爱好广泛,但她的理想不是成为一位画家,而是考上大学继续深造。抗战胜利以后,胡和生考进大学数学系,1950年毕业,又报考了浙江大学著名数学家、中国微分几何创始人苏步青教授的硕士研究生。1952年院系调整,苏教授与她转入了上海复旦大学。复旦是以苏步青为首的我国微分几何学派的策源地,人才济济,加之老一辈数学家的鼓励指导,同行的互勉竞争,托着这颗新星冉冉升起。

胡和生长期从事微分几何研究,在微分几何领域里取得了系统、深入、富有创造性的成就。例如,对超曲面的变形理论,常曲率空间的特征问题,她发展和改进了法国微分几何大师嘉当等人的工作。19 60-1965年,她研究有关齐次黎曼空间运动群方面的问题,给出了确定黎曼空间运动空隙性的一般有效方法,解决了六十年前意大利数学家福比尼所提出的问题。她把这个结果,整理在与自己的丈夫谷超豪合著的《齐性空间微分几何》一书中,受到同行称赞。她早期在我国最高学术刊物之一《数学学报》上发表了《共轭的仿射联络的扩充》(1953年)、《论射影平坦空间的一个特征》(1958年)、《关于黎曼空间的运动群与迷向群》(1964年)等重要论文。至今,她发表了七十多篇(部)论文、论著。她在射影微分几何、黎曼空间完全运动群、规范场等研究方面都有很好的建树,成为国际上有相当影响和知名度的女数学家。她的一些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例如,在调和映照的研究中,她撰写的专著《孤立子理论与应用》,发展了“孤立子理论与几何理论”的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982年,胡和生与合作者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4年起担任《数学学报》副主编,并担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1989年被聘为我国数学界的“陈省身数学奖”的评委;1992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至今选出来的数学家院士,只有胡和生一人是女性。

华裔算杰张圣蓉

张圣蓉1948年生于陕西省西安市,出生不久便随父母到台湾居住。她从小聪慧,喜爱读书,对数学情有独钟。张圣蓉中学毕业后考入著名的台湾大学数学系,1970年获学士学位。她不满足于此,又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

“函数”是数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一位著名数学家说过“函数概念是近现代数学思想之花”。它的产生、发展实质上反映了近现代数学迅速发展的历程,同时也与函数论、解析数学的发展相辅相成。张圣蓉选择了现代数学的重要前沿分支之一“函数论”作为攻读对象。她的导师是一位著名的函数论世界大师,她要同函数论专家一道去摘取函数论皇冠上的明珠。

1974年,张圣蓉获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学位,从此在美国从事函数论的研究工作。她对函数论中复平面上的解析函数、多复变函数以及有界函数的解析函数的逼近等高深领域都有涉猎,1976年,28岁的张圣蓉通过对道格拉斯函数的研究撰写了世人没有发现的这类函数特征的论文,这为第二年著名数学家马歇尔解决著名的道格拉斯猜测铺平了道路。张圣蓉一鸣惊人,1977年又撰写出另一篇令函数论专家惊叹的论文,证明了马歇尔攻克道格拉斯猜测中的一个未发现的难题。在清一色的男数学家主导的函数论领域,她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第3个回答  2010-05-20
他那太长了用我的吧
数学家的故事——祖冲之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他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 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 ,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 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祖冲之博览当时的名家经典,坚持实事求是,他从亲自测量计算的大量资料中对比分析,发现过去历法的严重误差,并勇于改进,在他三十三岁时编制成功了《大明历》,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
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祖暅(也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一条原理是:"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意即,位于两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任一平行于这两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恒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这一原理,在西文被称为卡瓦列利原理, 但这是在祖氏以后一千多年才由卡氏发现的.为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大家也称这原理为"祖暅原理".
第4个回答  2020-04-25
毕达哥拉斯

传说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教师,他认为每一个都该懂些几何。有一次他看到一个勤勉的穷人,他想教他学习几何,因此对此人建议:如果这人能学懂一个定理,那么他就给他一块钱币。

这个人看在钱份上就和他学几何了,可是过了一个时期,这学生对几何却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反而要求毕达哥拉斯教快一些,并且建议:如果老师多教一个定理,他就给一个钱币。不需要多少时间,毕达哥拉斯把他以前给那学生的钱全部收回了。

扩展资料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1”是数的第一原则,万物之母,也是智慧;“2”是对立和否定的原则,是意见;“3”是万物的形体和形式;“4”是正义,是宇宙创造者的象征.

“5”是奇数和偶数,雄性与雌性和结合,也是婚姻;“6”是神的生命,是灵魂;“7”是机会;“8”是和谐,也是爱情和友谊;“9”是理性和强大;“10”包容了一切数目,是完满和美好。

毕达哥拉斯的黄金分割:(a:b=<a+b>:a)。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由太阳、月亮、星辰的轨道和地球的距离之比,分别等于三种协和的音程,即八度音、五度音、四度音。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从数量上看,夏天是热占优势,冬天是冷占优势,春天是干占优势,秋天是湿占优势,最美好的季节则是冷、热、干、湿等元素在数量上和谐的均衡分布。

毕达哥拉斯学派从数学的角度,即数量上的矛盾关系列举出有限与无限、一与多、奇数与偶数、正方与长方、善与恶、明与暗、直与曲、左与右、阳与阴、动与静等十对对立的范畴,其中有限与无限、一与多的对立是最基本的对立,并称世界上一切事物均还原为这十对对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