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四十年的精诚合作,大珠三角地区实现了长足发展,为今日的粤港澳大湾区奠定了坚实基础。自二十世纪末“湾区经济”概念提出以来,湾区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技术和体制革新的增长极。无论是从人口集聚还是城市分布来看,湾区及其直接腹地都是承载现代文明的核心区域,粤港澳大湾区为这一论断做出了新的注脚。
通常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涵盖十一个城市,包括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以及九个珠江三角洲的城市:深圳、东莞、惠州、广州、佛山、肇庆、江门、中山和珠海。大湾区总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6800万人,人口密度为988.73人/平方公里。大湾区经济总量近2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四大湾区,仅次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
从国内来看,大湾区不仅是中国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行区域,更是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向前发展的核心带动力量;从国际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发展趋近世界前沿,核心城市诸如香港、澳门、深圳、广州的国际化水平业已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准,对高端人才、精密科技、跨国资本、总部经济等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要素的吸引力日益加强。但粤港澳大湾区也同时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
1 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挑战
粤港澳合作初期,广东腹地极其落后,欧美地区则是高度发达,从而为港澳发挥(特别是香港)“中转站”“中间人”角色创设了条件。但是,粤港澳近四十年的合作发展道路呈现出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持续扩大的区域分化,二是核心城市的同质化竞争趋势愈演愈烈。一方面,先行一步的粤港澳地区和后发的中西部地区的差距仍然巨大,粤港澳湾区不同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同样巨大,城乡之间的贫富分化趋势仍未在根本上得到逆转。
另一方面,核心城市之间的趋同性导致竞争多与合作,甚至引发了谁是龙头城市的纷争,两地之间的争议也越来越多,这对粤港澳湾区的深度合作显然是不利的。新时代下,粤港澳大湾区的持续发展首先面临国内其它高速增长地区的竞争,其次面临欧美发达地区经济持续低迷的市场限制,传统协作发展方式不再可行。已经发展到一定高度的粤港澳大湾区不得不在面临国内外双向竞争的背景下,争取进一步深化分工格局,一方面在更高价值环节获取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也要扩大市场规模,寻求新的合作与发展空间。
2 “一带一路”倡议赋予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
在后全球化时代,伴随着地方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抬头,全球化进程开始遇阻,全球分工体系和治理秩序面临新的变化。以开放为命脉的粤港澳大湾区必须因应形势,整合区域力量,以新的姿态更好地推进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正是中国主动重塑全球治理体系,寻求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粤港澳近四十年的融合发展经验印证了开放与合作对于区域繁荣的重要性,珠三角从封闭走向开放与合作,走向与国际市场紧密融合,其成长与世界环境息息相关。国际市场分工格局演变为珠三角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开放、年轻、包容的珠三角抓住了这次机遇,通过积极融入国际市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自身产业体系逐渐得以建立、发展,区域分工体系日趋完善,地区融合发展程度不断提高,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在未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随着资源禀赋和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粤港澳大湾区还要着眼于世界分工格局演变,适时转变发展策略,抢抓先行机遇,发挥本地的比较优势,争取占据世界分工体系的更有利位置。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在经济领域的成绩举世瞩目,但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增长模式的外生性根深蒂固,资源粗放利用,环境污染加剧,区域分化严重。随着现行制度红利和人口红利的逐渐耗尽,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
为了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对内,中国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制度体系和治理现代化建设;对外,中国需要承担更多的大国责任,应对保守主义兴起和全球化收缩的趋势,平衡国际秩序,促进世界持续和平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互联互通。粤港澳大湾区就是在中国内部经济转轨以及外在国际压力骤增的背景下,获提升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国家策略之一。
适逢“一带一路”倡议从理论走向实践,这就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绝佳的历史机遇。粤港澳大湾区有能力,更有必要主动融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寻求对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新平衡,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2017年初,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写入全国两会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201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粤港澳大湾区列入2018年重点工作。
时间的演进凸显的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战略地位以及香港和澳门被寄予的厚望。
近日,多位专家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推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抓手,各项跨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推进为湾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湾区内各城市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将成为港澳与内地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
互联互通 基础设施建设联通大湾区未来
2017年的最后一天,历经14年筹备、建设的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亮灯、具备通车条件;2018年1月底,广深港高铁香港段运营备忘录签署,为广深港高铁与内地高铁网互联互通奠定良好基础。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内容。“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新的发展打开壁垒,”澳门理工学院公共行政学教授兼课程主任娄胜华说。
娄胜华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共建世界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为目标,旨在为国家打造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货物和资本集散、市场拓展的空间载体和管理中枢。
几项跨境工程的开通,不仅有助于区域建成功能完备、及时可靠、通关便利、流转顺畅、经济高效、海陆空并进的门户和枢纽,也改变了粤港澳大湾区内居民的时空概念,区内“一小时生活圈”的愿景将成为现实。
资源整合 为港澳一些内生矛盾找到解决途径
多位专家受访时表示,香港社会的一些内生矛盾,可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进程中找到解决方案。
香港土地面积的局限限制了发展所需空间及生活居住空间,由此产生的房价高、租金高的问题让香港很多年轻人感到承担不起。“国家希望能够通过整个大湾区的整合,为香港创造更多产业空间腹地和生活空间腹地。”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田飞龙也认为,进入“一小时生活圈”的港人就业置业不会仅仅局限于香港,他们会愿意更多地融入内地、抢占先机,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
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分析说,在粤港澳大湾区平台中,通过城市的互联互通,港澳地区的年轻人可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老年人也可有更多的生活选择。
优势互补 粤港澳错位发展推动区域转型升级
交通层面的互联互通,不仅有利于在物流运输领域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竞争力,金融服务、旅游休闲、科技创新等多个行业也将受惠于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国家新经济发展的策源地。”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毛艳华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价值链高端要素便捷流通的竞争方面有着先天优势,将成为国家双向开放的重要平台。
他说,当前全球制造业竞争进入新阶段,大数据、人工智能、3D打印等成为新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信息技术、智慧城市等领域成为制造业高地。粤港澳大湾区在这些领域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和创新源头,将成为国家占领全球制造业和新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支撑区位和平台。
在谈到粤、港、澳三地如何势互补、错位发展时,多位专家为大湾区建设支招。娄胜华说,湾区内要实现三地分工合作,珠三角地区为港澳巩固服务业优势、发展多元化产业提供支撑,港澳特区则可在金融业和高端服务业等领域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
中银香港有限公司高级经济研究员王春新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旨在打造三个世界级的产业群:世界级的科技创新产业平台、世界级的金融重镇和世界级的商贸中心。在这个过程中,香港可扮演好金融中心的角色,发挥好贸易物流带动的作用,承担起促进科技合作的责任。
澳门基金会研究所副所长杨道匡则认为,澳门可通过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合作突破土地空间局限,积极推进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打造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推进多元产业发展。
正如郭万达所言,粤港澳大湾区使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有了具体的途径和平台,可以促进港澳地区发展大都市圈、拓展腹地空间,推进港澳产业升级,并为港澳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打破藩篱 探索港澳与内地合作体制机制创新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法律体系,这种合作在国际上还没有先例。”毛艳华说。多位专家在受访时均表示,如何提高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之间的合作效率,是推动合作进程中存在的挑战。
“粤港澳区域是功能多样化、空间差异化分工、内在相互支撑合作的整体性产业链地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马莉莉建议各方打破制度藩篱,构建沟通合作机制,积极寻找应对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港澳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陈欣新建言说,港澳须同在改革开放中率先发展起来的珠三角地区进行有机结合,顺应国家进一步开放发展的需要。“要想做好有机结合,重点是要把港澳不同制度差异造成的交流合作成本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部降到最低。”
他建议,港澳同胞到内地来发展,交往成本要减少,基于身份的限制要减少,“使他们不仅来得了内地,还要待得下去;不仅他们能来,他们的亲属也能来。”
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顾敏康则从法律层面分析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应该法治先行。他说,要加强粤港澳之间法律合作,力争做到“法律从优”,选择最好的法律安排,以利于保障权益和解决纠纷;要通过法治措施落实港澳居民在内地工作、学习和生活时享受与内地居民同等待遇。
“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一国两制’下港澳跟内地合作机制创新示范区。”毛艳华说。他认为,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探索机制体制创新,发挥港澳优势,深化港澳与内地的资金流、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便捷互通,对于推进“一带一路”,实施高水平双向开放的国家发展大局都有重要意义。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前景,他充满信心:“‘一国两制’方针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制度保障;《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其相关补充协议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经贸制度保障;同时,粤港澳三地不仅同根同源,血脉相通、文化相同、语言相同,而且早有合作基础。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前景可期。”
运用到实际就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